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分享]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基础版”,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xx年1月18日,读完楚渔著由人民出版社xx年再版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
本书提出的观点很新颖,在未读此书之前,我亦在这面有些同感。
要想理解此书,先要厘清思维,思维模式,思想三个概念的不同。所谓思维模式是指一种思维的方式或路径。
书中称“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特点是:僵化,混乱,模糊,概念不清,无逻辑性,很难做到理性思维和实事求是,这种思维模式阻碍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导致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落后,阻得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受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中国人养成了自私性格或习惯,也导致了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说谎话成风等等。也许,在许多人看来不是这样,有些事危言耸听,丑化中国人,但仔细想想,作者所言不无道理。
书中举例,所谓五经之首的《易经》,就是这种思维模式之滥觞,到后来更是泛滥成灾。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主要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几乎全是西方人发明创造的。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没有发扬光广,很好地传承,这就是模糊的“思维模式”之因。从而形成了中国有“哲理无哲学,有测量无几何学,有名家无逻辑学,有美术无美学,有音乐无乐理学,有技术无科学,有星象观察无天文学,有炼丹术无化学”等等。我们只要认真回顾历史,这些基本都是事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确实出了问题。
当然,本书举了好多事例,也进行了充分论证。读完此书,只要不是偏激的愤青或是遵古不变者,都应该受到启发,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本书多次提到西方的思维工具“形式逻辑”,这门学科,我读大学时认真学过,看似无用,其实对训练自己的思维大有裨益。书中也对所谓的“辩证思维”颇有微词。认为,“辨证思维”没有逻辑思维的基础而滥用,便会成为“诡辩术”。读罢此书,对书中的观点很是赞同,但对本书的写法却不以为然。纵观全书,既不像学术著作那样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也不是漫谈文章那样随意发挥,不着边际,据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写法,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轰动,也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我在网上看了几篇反方的文章,总觉得有些冬烘先生的味道,不敢苟同。
我认为,读书沙龙学友们有机会也读一读,也许会有更多的见解,共同分享。(这是我第一次在手机上写较长的文字,只是即兴发挥,不及细改。)
精选阅读
热门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门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秘密花园的读后感基础版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秘密花园的读后感基础版”,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玛丽英雄这本书的,在短时间内,把自己从一个脾气很不好,离谱的人进入一个非常善良,非常有教养的人!
由于中国父母自己得病去世,玛丽被带到了梅瑟斯维特庄园。梅瑟斯维特庄园在一片精神荒原上,再加上没有房子里大部分时间房间她都不能直接进入,这使玛丽深感我们无聊和不自由。由于一个仆人玛莎在生活中的教导,玛丽因为终于在荒原中的花园里玩耍,发现文化荒原竟如此建设美丽!
然后玛丽遇到了一只知更鸟,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在它的指引下,玛丽找到了被锁了十年的秘密花园的钥匙,打开了上帝秘书花园的门,重新获得了这种巨大的自由感!
在玛莎的推荐下,学会了跳绳,交了朋友,学会了与人交往。在这个神秘的秘密花园里,玛丽发现了各种奇妙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玛丽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受欢迎,最终成为一个热爱运动,聪明,善良,受过教育的人!
其中,玛丽善于改过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把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改正,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玛丽最后变成了自己一个善良而有教养方式的人,我们国家也要做一个乐于助人、举止文明发展的人!
[读后感分享] 弘扬雷锋精神读后感作文基础版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读后感分享] 弘扬雷锋精神读后感作文基础版”,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三月,早春花开,莺飞燕舞,屯小四(5)班的师生家长们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2月17日班主任利用家教会会议,在会上对家长进行了宣传动员,家长们也为班级的活动积极献计献策,活动采用“大手拉小手”,家长、老师先行做楷模先锋,学生自愿、自觉、成立小分队,紧随其后,最后,全班“总动员”的形式,形成合力,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使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与作用。为此,班主任利用飞信、班级QQ群等平台对于具体活动作了要求与部署。在班级对全体同学进行宣传,布置学生们自行搜集有关雷锋的知识,之后,开展了相关的系列活动:“雷锋知识有奖竞猜”、“雷锋精神代代传”苗苗报并布置宣传板报、观看《离开雷锋的日子》撰写观后感、“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中队会、“学雷锋小分队在行动”、“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市民”。
活动还在继续,但通过目前的活动,孩子们还是很有收获,记得有位孩子在自己的参与实践后深有感触的写道:“通过此次活动,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雷锋并没有死,社会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活雷锋。人民需要像雷锋这样的人,社会也需要他。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雷锋事件,有热心帮助他人的学生,有照顾孤寡老人的,还有许多不知姓名的雷锋……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好人最终会有好报!”
愿雷锋精神活在每个人的心中,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中。
彼岸的教育读后感基础版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您从作品中有哪些领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彼岸的教育读后感基础版”,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刚拿起《彼岸的教育》,我便被封面语所吸引。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简练的话语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无国界,只有善于汲取其间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这本书一共有六辑,是一本关于教育细节和教育大智的书,它是把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比较有借鉴意义的一类文章合了集,主要介绍了国外的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所以从整体上看它的内容较散,每小节都是独立的,但它的内容又较新,翻到每一小节可能都会给我一种独特的感觉,所以十分适合散读。
在本书的第三辑的主题是: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这一辑中,我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让孩子获得完美人生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英国威灵顿公学的校长所说的话。他说:我们对学术课程过于重视,丢失了更加重要的东西。因而在威灵顿公学,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幸福课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孩子到学校上学,不仅带着他们的脑,还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的畏惧。美国麦格技能教育中心家庭与学校研究所所长多罗茜里奇指出,学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处理学习的情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也对孩子的这些情感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我想会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张活生生的事实地图,让我捕捉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线索和主题,它带领着我,静静地走进西方的学校,亲近他们的环境,走进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的教育者的声音。
读罢此书,我于迷惘中豁然开朗,就像心头开启了一扇窗,窗外是无边的蓝色天幕,是精彩纷呈的世界。我已经清晰地知道,如今教师的工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更多的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作为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明锐的观察力,从细微处入手,教会他们做人,抚慰他们心灵上的伤痕。所有这些都要以爱为前提条件,因为爱是一把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基础版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面对这些问题,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皇帝的新装读后感基础版”,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皇帝的新装》是一个童话故事,我想大家对这个童话故事一点也不陌生吧,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下我观看完的感受吧。
从前有一个皇帝很注重打扮,他每一个钟头就要换一身衣服,有一天,城里来了两个骗子骗他说他们做的衣服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只有愚蠢的人才看不见。
于是皇帝就让那两个骗子为他做新衣服,几天后皇帝让大臣们去看他的新衣服,结果什么也没有看见,但是大臣们害怕别人说他们是愚蠢的人,他们便连连称赞皇帝的衣服很漂亮。就这样,皇帝非常高兴光着身子准备去游行了!
第二天,游行开始了,皇帝洋洋得意特别自豪,觉得自己穿的衣服是全世界最漂亮的衣服。刚开始站在路边的人都不想当最愚蠢的人,于是他们都说皇帝的衣服是最好看的。这时,突然有一个小男孩冲出来大喊:“他没有穿衣服,他身上什么衣服都没有穿,”皇帝红着脸低着头非常尴尬,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能爱慕虚荣,要不然会闹出大笑话,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做一个认真诚实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