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去读一本书,抛弃烦恼,忘记一切不快乐。我相信作品这本书会为每一个读者带去很多的读书感悟。真正想要读懂这个作品需要不断的感受书写。思绪也跟着翻涌,怎么才能把心中感受尽数表达出来呢?下面由心得体会大全编辑帮大家编辑的《故宫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故宫读后感 篇1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故宫读后感 篇2
20xx年1月7日至9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开创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故宫读后感 篇3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工作事业上浮躁喧嚣碌碌无为时,他们却在艰苦的环境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
有这么一群人,当其他人在学习生活上压力山大彷徨无助时,他们却抱着舍我其谁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复制出一个又一个国家骄傲。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那些犹如“扫地僧”般的故宫文物修补者,貌似普普通通而个个身怀绝技。
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对大师们的只有敬佩和赞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在修补各种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着这份耐心,才修补好了许多原本破损的珍贵文物,是他们的勤劳和耐心,才让后人能有机会在故宫欣赏到许多精美绝伦的文物,让辉煌历史再次重现。
纪录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细心和信心;他们的眼睛锐利似鹰眼,细细的观察出这个文物器械无法启用的问题所在;用一双双巧手,自信的织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丽的瓷器,修好了精致的器械……
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细心找到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耐心,踏踏实实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永不放弃;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部纪录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说词:“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当今社会,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好逆袭。”
故宫读后感 篇4
今天是来北京的最后一天了,今晚我们就要回家,所以我们今天的任务很艰巨。早晨洗漱完毕后吃完早饭后,我们便往天安门赶。
大约过了三个小时才到了,妈妈把菊花放在桌子上,我们就向第二个大厅走去,第二个大厅上面的门上写着特殊环境禁止拍照,我们走进去里面原来是在水晶棺材里面的毛爷爷,因为外面围着玻璃,所以不能近距离观赏。我们顺着后门走了出去。
这时候已经上午,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远远地就能够望见天安门,当年毛爷爷就是在这宣布了中国的成立。天安门有好几个门,走中间的那个门的上边,有毛爷爷的相片,左边上红色的板子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右边的板子上写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时候,已经上午了我们到天安门里面的新天苑吃了午饭,爸爸从售票处买回来了参过天安门二楼的票,我们拿着票来到了二楼,刚进门直冲我们的是一副画,画得栩栩如生。画上画的是一只在开屏的孔雀,好像欢迎人们的到来。他的四面八方全是画,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右侧是一个大国徽,直径差不多一米,非常大。抬头一看,天花板的颜色非常多,金黄、深蓝、翠绿、钛白、亮黑·······这些颜色组成的仙人骑鸡、双龙戏珠,月亮看盘等图案,五彩缤纷。继续往里走外围的都是天安门的历史,直到现在,从外国人来攻打天安门至主席上任。
故宫读后感 篇5
从古猿开始,我们都祖先就在一点点进化,小时候总觉得古人愚笨,甚至连文言文都不愿意多写一个字变成白话文,后来背了多少古诗词,里面的韵律内涵即使有时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小时候觉得古人愚笨,连耕地的东西都发明不出来,可看到故宫下层的地基,每层土每层石亦或者是坚硬的大石块个个都有讲究;小时候觉得古人特别愚笨连避雷针都发明不出来,可当我从视频里看到几千年的运河和各个宫殿的防水系统不仅实用,甚至在故宫下暴雨的时候还会呈现千龙喷水的壮观景象。
万里长城的奇迹,紫禁城的宏伟,颐和园的庞大,个个都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实际物品,告诉我们古人非但不愚笨甚至有时比我们更聪明。
我看着《上新了,故宫》里的画面,哪一个画面无不震撼着我的心,明年就要六百岁的故宫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波斯使者的到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接着朱棣从自己设计的窗帘外走出来,从后面登入自己的宝座,这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出场仪式,波斯使者连忙拜见皇帝。朱棣为了自己的这个家忙活了十几年,可以三年半就建成的紫禁城,前十几年干嘛了呢?北方没有古树,南方热带雨林里可有,可这么大的书马车根本拉不动这么大的树,他们就想办法把树扎成排等运河涨水时流到北京,为了这个家他筹备了十几年,他的精心谋划让自己的庞大的家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说:“故宫人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让我们这个故宫变得更美,六百年前的故宫即使和现在大体一样,但你又觉得他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着。”是啊古人的睿智需要我们的传承和守护,也需要我们挖掘,,各种故宫的文化的传承才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博大精深。
故宫读后感 篇6
看完两集《故宫》纪录片,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就是“奇迹”二字。虽然它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在我看来它就是中国的奇迹、历史的奇迹。
纪录片开篇以高大威严的紫禁城中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金銮殿慢慢拉出,表现时间的沉淀;进入参观人群则表现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探求。
一座宫殿的建立,因于一位皇帝的意旨。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从侄儿手中夺过皇位后,将自己原来的封国北平设为第二京都,亦改名为北京,历时15年,耗费无限人力物力终于建成紫禁城。古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家身份地位,称自己为天帝之子,而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皇家高贵身份的象征。紫禁城内最尊贵的建筑是太和殿,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长宽比例为9比5,象征着九五之尊。
而影片中在向观众展示玉器时多采用镜头慢慢拉近的手法,给人以视觉的刺激效应;或采用由平拍慢慢转入俯拍的手法,展现玉器年代久远的神秘感。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这座华丽的宫殿里曾住过两家人,朱家和爱新觉罗家。紫禁城中只有一些重大的事件有所记载,并且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皇权的争夺。深红的高大砖墙,金黄色的硫璃瓦,宫殿的棱角向天翘起,格局统一,设计整齐,宽敞大道,高阶皇梁,暗示着封建的等级的森严。
纪录片在这之间穿插宫廷建筑及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表现了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的交换,巧妙运用了构图及色调的配合。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是相得益彰。无论是恢宏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飘渺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看过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故宫中文化精华珍宝所震撼,这些珍宝凝结这千百年来人们的心血,承载着千万年中大自然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我们应该铭记这个奇迹。
故宫读后感 篇7
开学啦!二(1)班的我穿着卷毛老师特有的新款神兽裙走进教室,因为今天我要客串《故宫里的大怪兽》中的李小雨,乘着这辆神奇校车和大家一起挖掘故宫里的宝藏,故宫大怪兽之旅开始喽!首先,让我变身成为卷毛老师和李小雨的合体吧!
校车上拥有神奇宝石耳环的李小雨,意外能听懂野猫梨花和屋脊上十只神兽猫仔队的对话,大家对最近新发现的某个奇怪家伙很好奇。狮子说这是个又白又胖又圆的怪兽,天马插嘴说这是个有两把刷子、不怕高温、不怕辛苦的怪兽,斗牛补充说这是个可爱时尚、快速行走还能吃垃圾的怪兽,害怕自己也被吃掉的海马当场被龙、凤、狻猊、狎鱼、獬豸、行什鄙视了。李小雨解释说这是故宫新买的扫地机器人地宝,它头顶白色AI功能摄像头,通过5G技术实现云端存储信息,拥有强大而稳定的识别度以及超高精确度的人工识别系统。经过第二天的大pARTY后怪兽们也立刻喜欢上了地宝,但可惜因为系统问题地宝会在第三天被收回厂家。怪兽们特别舍不得,好在地宝在工程师们帮助下重启后就能重回故宫啦!李小雨牌的我回到现实,两次打卡故宫,对我来说每次都是特别的体验,多希望《故宫里的大怪兽》这辆神奇校车可以带我们深入了解故宫,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会惊叹于祖国五千年来的璀璨文化。在北京满族作家常怡的这套书里,当富有浓浓中国古代文化气息的怪兽们遇上极具科技气质的新明星地宝,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恰成为故宫的特色。整套书籍文字简单易懂却不乏趣味,故事小巧易记却不乏精致,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推荐书目之一,让我在暑假里第三次快乐隔空打卡故宫博物院。我甚至在思考如果家里也有地宝小伙伴,那妈妈是不是不用那么辛苦地扫地了呢?
故宫博物院是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永不褪色的故宫红是中国革命中大浪淘沙历尽千帆的沉淀,是打上红色烙印的历史文化建设内容。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上的经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繁荣。故宫以其厚重的历史感诠释着北京城特有的局气,诠释着红色革命的内涵。贵而不奢,华而有实,这杯溢满香气的故宫历史名茶,值得我们品读。作为炎黄子孙,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知历史、懂传承、以史鉴今是新时代中国少年的新精神。我们更应该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内心,踏踏实实地争做爱国践行者,记住这抹故宫红,记住真正的中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