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读后感 > 导航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怎么写

发表时间:2023-01-26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怎么写”,敬请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爱是最伟大的信念,爱是教育的至宝。只有心中有爱,爱你的事业,爱你的学生,爱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有热情,也才会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爱就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诚;没有爱,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会促使教师去尊重学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以真诚的目光去关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教学才会顺利进行。只要凸现出爱,爱也永远伴随着你。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小编推荐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9篇


有没有可供参考的优秀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品味作者的作品,体会到人生百态。 读了书之后,写下读后感可以促进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篇文章将为您解读“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1】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则既为经师,又为人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办法,有才干。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事业上满怀热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对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2】

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时间,每天回到家临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书。一开始,我只是想借它来催催眠,到后来,到了睡觉时间了还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来了。书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陈旧,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鲜活的好例子,是时髦的教学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适用。

80多年前,陶校长说要“教学做合一”。他说:“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 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生字的书写,必得结合具体的生字,和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书写的具体笔划、书写的过程中,在这过程里做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才能写出正确、美观的字来。阅读教学时我们要走进文章的精神世界,我们也必得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细致的感知、解读,走进文字的深处,融入文字营造的浓浓情境中去,感动的同时也才能获得心灵的重生。在那时,学校就有“活的生物课”。姚文采老师的生物课,既丰富又有趣。他把挖草药的请来,教学生认识各种中草药;他把种花木的请来,教学生在中各种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学社专家请来,教学生辨认各种生物科别……学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园,这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我们现在的学生少一些重复的练习题,多一些亲近生活,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该多好啊!毕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学生更感兴趣的,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吗?如果,我们学校也有一块地,上面允许我们的学生种种菜,养养鸡啊什么的,一定很受学生欢迎。

在80多年前,陶校长就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没有在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呢?有一天自习课,我让孩子们在教室里看课外书,画画,孩子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突然我发现我们班上的调皮大王杨博他的课桌椅周围有一些白色的纸片,我走过去,大声呵斥:“看看你的课桌周围,你在做什么?弄得这样脏?你这个个不争气的!”过了一会儿,耳边才传来很低的声音:“老师,我在做雪花。” 孩子可能被吓着了,也知道错了吧,赶紧拿扫把来扫干净。现在,回想回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疾风骤雨,就不能春风化雨了吗?想想自己小时候,学习画画时,当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带回家时,虽然画得不好,但我的父亲母亲却很默契地什么也没说,把我的作品挂在了我的房间,那一年父亲与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满了整间屋子,从地平开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将家中四壁装饰得挺美。我的父亲学历不高,母亲更是几乎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对我的教育,比起读了十多年书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们的宽容,用他们的智慧,既保护了我的童心,又让我自觉改正了错误,阳光而健康地长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长也是用他的宽容,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创造力,遇事多一点冷静的分析,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保护的不仅是一颗天真的童心,有时甚至是在保护着中国的“爱迪生”。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3】

1、授之以渔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此,陶行知先生还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我想,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比如,教学:I like foot ball。I don’t like basket ball。这一句型,在让学生经过了必要的朗读、替换练习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老师准备的任务建议,即兴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诸如:向他人说明自己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动物;告诉体育委员自己喜好的体育项目以决定参加运动会的什么项目;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参加“最受本班(本组)同学喜爱的动物/颜色”的调查中,说明自己喜欢的动物/颜色等话题,恰似活的语言,从学生嘴里“流”出来。这样,通过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学生都能尝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喜好,从而较好的掌握I like…。Idon’t like…。等用语。这样的学习过程,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化了知识的习得过程,这应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此时,也深感于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另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老师怎么交给学生几把钥匙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学做合一”。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初为人师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脑体复合劳动。为了上好那每一堂课,就需花费一倍、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来准备。上课时,我用最大的热情来带动孩子们的热情。几课下来,早已是身疲力尽,咽喉肿痛,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又会以十足的劲头再次迈入课堂。因为在课堂上,我找到了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因为当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想到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时,我惟有真心地去爱、无私地去奉献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作为教师,我无怨,我无悔。

我国教育的发展确实需要教师的奉献,那教师应为教育奉献些什么?

一、奉献专业的知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一桶水。”在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的来源很多,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跟一般的专家不一样,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名教师的知识如果储备不足,教学中必定捉襟见肘;反之,如果教师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知识功底,具有学者的风范,课上举一反三,游刃有余,那么课堂将是学生有效充电的场所。这样的教师才能深深吸引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就缺少尊严。”现在的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欢迎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平常要多读书,常看报,勤上网。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时时处处采摘知识的花粉,酿香甜的蜂蜜。

当然,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该有经历有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反思。当一节课讲完后自己考虑一下,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是一个教师完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每天的教育教学中都会碰到一些有价值的事,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那些实践中的火花,是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样做到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出现了一个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碰到了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是提供给我们很多鲜活的材料和思路,指导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出真知”,不要小看了这些教学反思,知识经验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奉献“母亲”般的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例如:学校发了一张“中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表”,共有十项,这十项达标就能评上“三好”学生,我班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放学后悄悄地来找我,红着脸低声说:“老师,我很想当一名三好学生。”原来这位同学劳动没达标,想找老师高抬贵手。我严肃地说:“不行。你其它方面都达标,而且做得很好,老师相信热爱劳动这一项你一定能行。”从此,他每次劳动都积极肯干,在家里也能主动做家务活。我激动地在热爱劳动这一项为他写上达标两字。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2.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具有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要求独立行动、独立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

3.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为自己的学生奉献出无私的爱

三、奉献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这无不体现教师要甘于奉献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作榜样,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思想品质修养

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是思想品质素质。从思想上来说,教师坚定的政治方向,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热爱,会影响到学生政治上的进取精神,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从工作上来说,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会感染学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顽强、刻苦的学习态度。教师应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德”为本以“德”为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地奉献,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2、行为规范修养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的劳动就是通过自身的各种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工作特性,使得教师的言行受到最广泛的注意,也最能够产生感染力。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良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注视着,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比其他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高尚纯洁,语言更加尽善尽美,真正显示出师表风范。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自身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才能真正赢得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的尊重,从而得到最广泛的支持,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

3、能力素质修养

教师是社会身先士卒的典范,具有让世人敬仰的品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工作特殊性上来看,班主任要完成教育任务,不仅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而且要与全社会不同岗位、不同家庭的家长们保持联系。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行为方面有不稳定性,新情况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能力更显得迫切和重要。班主任对班级应实行多要素、多层次的管理,通过声音语言和行为语言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在人文社会中的交流沟通能力等,构成班主任能力素质的具体元素。班主任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评价准确,与学生交流时用规范的言辞;风趣幽默的表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获得愉快的享受,在获得他人的帮助和为他人服务的交往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4、语言艺术修养

言传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教育过程中,语言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语言——这是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工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语言可用来塑造心灵的美,也可以使人心灵丑陋不堪。让我们掌握好这把刀具吧!”作为班主任,应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正确、合理、恰当的语言影响与带动学生,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威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点。评价学生时多赞扬少批评,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用不同的方式来宽容和安抚学生,充分发挥他们活泼可爱的一面,让他们获得学校教育的快乐。

5、心理素质修养

素质教育指向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未成熟,存在着心理、个性、年龄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认知和行为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其错误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相同,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显示出急躁的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殊不知,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不但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会恶化师生关系,影响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当教师发脾气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克制情绪,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与方法,或多想些发怒的害处,借鉴前人的教训,使怒气烟消云散。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操之过急,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入了解,透过事件的表面看到背后的原因,给学生多一份宽容,可以采取冷处理方法即等学生心情平静下来,再找他谈话或让他自己反思检查。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的价值取向,形成宽容的教学氛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趣,升华自己的情感,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流平台。这样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四、奉献青春和时间。

“一年之计莫如数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教育者要为教育付出毕生的精力,故教师只有甘于奉献青春和时间,全身心投入,坚持长期耐心细致的艰苦工作,我国的教育才能更辉煌。

新时代的人民教育者如果能秉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我国的教育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迈上一个新的领域。

20xx。5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5】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独苗,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送给太太吃,家人还夸我懂事;有的时候,看到一些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但买回来后又不玩了;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个个好吃的,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觉得不好吃,就一直搁在那儿。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6】

参加过多次论文比赛的我,从没参加过“行之杯”的比赛,这次偶然在苏州市教育学会的网站中发现有行之辈的比赛,我仔细的阅读了通知,论文选题范围及撰写要求度需要设计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看到此通知,我比较惭愧,因为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缺不知道他的理论思想,于是我就决定买一本关于陶行知的书。

最近我读了《走进陶行知》的专题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后,感觉受益很多。“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讽刺幼儿,他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教师,我意识到要对幼儿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应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幼儿,幼儿会感受到教师的这份爱,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做教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幼儿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幼儿的心态来看待幼儿,想想这些幼儿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幼儿,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儿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幼儿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幼儿的。对幼儿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幼儿,喜欢幼儿,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幼儿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儿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幼儿,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幼儿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幼儿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幼儿,才有教育,幼儿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幼儿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幼儿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幼儿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幼儿的“心灵鸡汤”。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7】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一个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认为传统的传授方法有问题,要进行改革。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必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正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有学习的主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和指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终身性的学习。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8】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到社会,人们都对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人人都曾关注和思考过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不能不对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这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炼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努力将我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篇9】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都xx年了,假期,我才开始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觉相见恨晚。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这本书中,有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经典的用糖果教育学生的故事。每一篇文章虽然都不长,却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拜读《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过程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紧紧地吸引着我,时而产生共鸣,时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学而内化之、学而思考如何运用伟人的思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另辟教学蹊径。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精选


每个学生都必须重视写好作文的基本能力,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们学习写作的标准,写好一篇作文需要观察什么?这是编辑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文章,请将这个网站收藏以备日后需要!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1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而已。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时,我真的受益匪浅。我走近陶行知,又走近陶行知,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看到世界、社会、教育、学生、生活和生活。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具体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挖苦学生,他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老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面貌丑俊,都应一样对待,不可偏爱,不抱偏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这份爱,从而到达我们的教育目标。

做老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理。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襟怀,积极提倡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老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服,要注意克制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将来。当我们给他们一片蓝天时,我们也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学生,喜爱学生,以温存慈爱的态度、和善的语言看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步融化为一的过程中,老师按标准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冀望和成功的喜悦。

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将缺乏激情。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课堂情感的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然而,如果一个老师只爱一部分学生,那就意味着他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种爱是一种偏好,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而不是老师应该拥有的真正的爱。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的、诚实的、公平的、稳定的。只有教师爱学生,教育才能产生。只有学生热爱教师,教育才能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老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2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3

读了《走近陶行知——老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襟怀,提倡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老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爱学生,用热情、爱心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对待他们,让他们越来越接近自己。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课堂情感的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相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爱,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老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老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荡,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极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心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老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说,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民主教师必须思想开放、宽容,愿意与学生分享,向公众学习,向孩子学习,消除形式和教师架子,严格师生界线。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融合,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和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这远比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有效。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观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差、纪律涣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气的时机,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取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责备、批评和抱怨变成激励、承认和鼓励,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陶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孩用砖头砸同学,就拦住他,叫他到校长办公室。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直在那里等着。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半信半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总结和归纳,这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应该铭记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或处理突发事件时,千万不要因冲动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宽容的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们的心。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

当一个孩子无意中犯下一个错误或错误时,他的心会感到内疚、沮丧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改过自新、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舞、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将就、听任和姑息。雨果说:

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妙的品质,是一颗高尚的心,宽容是课堂充满了宽松,宽容让学生展翅飞想的想象。学会宽容,因为宽容,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非常广阔的精神成长空间。

学生是学***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在学习。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独立实践、生动主动地开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生动、主动地发展自己,促进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4

《走进陶行知》是一篇著名的文章,主要介绍陶行知的行为和个人性格。这让我们多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事情。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故事,有些故事深深地启迪了我,有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些故事让我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真理。尽管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仍然能领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苦。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是我们的榜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爷爷的节俭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即使母亲剃的很糟,他也会乖乖地叫母亲给他剃头。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有一次,我去一家鞋店买鞋。家里有五六双合适的鞋和两双靴子,但我只是想买。

看着这些目不暇接、款式多样的鞋子,我巴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爱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

”我肯定地说。在我再三要求之后,爸爸不得不买这双鞋。买了鞋以后,我还需要买衣服和裤子,一次买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闻不问。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

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惋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

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节俭,我不应该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陶行知爷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满的“小陶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精选10篇


心得体会大全栏目精选:“走进陶行知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一本好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作者的作品读过之后让人有难以忘怀之感。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什么样的作品算是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呢?我们的心得体会大全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走进陶行知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1

陶行知认为“你的教鞭下难有瓦特,你的冷眼下难有牛顿,你的讥笑中难有爱迪生”。就拿爱迪生来说,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脚,常常把毒药带到学校来玩,先生不理解他,觉得厌恶,便以“坏蛋”之罪名,把仅学了三个月的爱迪生赶出了学校。然而他的母亲不以为然,她说她家的蛋没有坏,她便和她家的儿子约好,历史地理由她教他,化学药品由自己保管,将各种瓶子做记号,并且放在地下室里,他欣然接受了母亲的意见,于是这里那里地找东西,高高兴兴地玩起来。结果就由化学引至电学,成为世界有名的发明家,虽然那三个月的学校教育是他一生仅有的形式教育,但是由于他母亲深切地理解他,终能有此成就。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少批评、惩罚,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集体性的奖励应多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都希望自己能置身在一个优秀组织,并且希望成为这个组织的优秀分子,集体性奖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教育和影响每一位学生。我在教育我班的时候就缺乏这种激励教育,可我有时候发现,只要我多激励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他们其实都挺可爱的,其实也挺优秀的。通过研读陶行知,我觉得教育学生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何为“正确的人生观”?就是“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上健康快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2

看到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走近陶行知》。书虽然不厚,却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片段记录了一位教育大家给祖国的宝贵馈赠,用质朴的言语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 平民教育、学校观、 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这本书对于一名教师而言,不仅是精神上的引领,也是实践中的导航。

全书的中心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这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来源于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是他又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情做出了提升,在他看来,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一种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就是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为了考试而背一些默一些诗句啊、文章啊。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考试,因为这种考试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读着陶行知先生的文集,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升自己,多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充实自己,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3

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4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走进陶行知》,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成人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陶行知先生正是以他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了一代后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请保留此标记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而这些要求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不会过时。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会更加的发扬光大!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5

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后,陶行知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份责任要将其思想传承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和掌握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运用的能力。

如:在教授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喜出望外”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同学们的动作,并叫学生边朗读边表演,感受那种超出想象的惊讶,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和体会,明白了“喜出望外”的意思。再如:学生总是将“休”和“体”混淆,于是,我在教学“休”字时,靠在讲台边上,问学生,我这是在做什么。孩子们都能说出我靠着桌子在休息,这时机灵的孩子很容易联想到“休”字就是“人”靠着“树”休息。这样学生很快将“休”字记住了,也区分了“体”字。这样教学生字的方法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很快掌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正如现代的教育,对学生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类才能的人才。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他们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对于一部分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鞭策。引导他们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有些学生只要教师指出缺点错误就能改正,这样的学生一般只要老师适当点拨,不需要大张旗鼓实施说教。有些学生,特别是在家受父母过于宠爱的学生,你如果对他们态度暴躁、方法简单、言语粗俗,教育不但不见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耐心、细致、多方配合的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实施医治,才能药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着。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6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献身教育的忠实记录。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谆谆教诲影响着无数的后来人。我们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就是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从以下这个实例就可以看出: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因此我认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个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了解学生、爱学生,让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应该有自己的魅力;也要善于用激励的方法去激励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下面我就这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7

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在班风建设中,班主任既是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同时还是一个参与者。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在班级文化的营造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策划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确实如此。陶行知创办了一个晓庄学校,可惜的是后来被查封了。可他留下的精神是永存的,晓庄的小朋友自发创造了一个自动学校,淮安几个小光棍,居然在各大学大演其说,几乎把一两位教授的饭碗所依赖的传统信仰打破;山海的张建不但能帮助他的哥哥创造了一个濮家宅工学团,而且与非战的马莱先生舌战一时,使马莱先生印象深刻。从前六岁的小桃,曾教五十七岁的祖母,居然教完一册《千字课》。可见小孩子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还有更神奇的一幕是大学生去听小学生的演讲,为此,陶行知还特意写诗

一群小光棍,数数是七根。

小的十二岁,大的未结婚。

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

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8

“育人先育心”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要爱自己的职业,首先要有一课爱心,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需要教师去引导。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我们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耐心”这词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与学生接触越多就会越丧失耐心,每次同一个问题要说很多遍,同一件事情要叮嘱几十遍,我常常会跟学生开玩笑说:“老师就是一只喷火龙。”这个时候学生就说:“那我们帮你扇扇风。”真让我哭笑不得。有时候冷静下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耐心,看来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那如何能够更有耐心地对待他们呢?结合我自身陪小外甥女玩的经历,我知道了:我应该从心底里去爱他们。什么是爱学生呢?爱就是尊重学生,信任、理解、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一切,充分地重视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就是班主任的爱不能泛滥,我们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就像我之前一样,我勤于跟班、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弄到后来学生都不把我当老师看待了。因此,在这里我要强调的就是班主任工作需要爱,更需要的是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品德传承给学生。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9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

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陶爷爷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我要努力,争做新时代的小陶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篇10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思想或行为上出现错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心理世界,作为教师,要想走进学生心灵,很好地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花,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免于枯萎。

身为教师的我们有时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学会宽容和了解学生。就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做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订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善于发现学生“那一点点光”,总会有那么一瞬间,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焕发光彩,成为亮丽的风景。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有创新特点,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成为更棒的班主任,更棒的教师。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2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3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和一的精髓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4

说起陶行知,我们一定熟悉不过。他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作为一名爱看书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学习陶行知的各种精神,各种生活方法,我在寒暑假里认真阅读了《走进陶行知》这一本书。从中,我受益匪浅。

最令我深感的是《点石成金》这篇文章。《点石成金》的情节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徒弟们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石块立刻都变成了黄澄澄、亮闪闪的金块。徒弟们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土地说:“没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东西吧!”徒弟们纷纷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只有一个徒弟没有去拿金块,而是静静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紧盯着师傅点石成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一块金子呢?”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总会用完的,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看到这里,我抬头看着天花板,心里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作为学生,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现成的知识,这些只是虽好,但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随着年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我的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能一一背出,但在追求学问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就能责怪老师们没有教过、书本上没有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是啊,我们学习不能像书呆子一样,所以,我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拿出在学校借的课外书,或者做一些有用的习题。吃过晚饭后,我就会和邻居家的同学一起玩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可好玩了,不仅能锻炼我们的数学口算,还能放松我们的心情呢!

我们求学必须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我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永无境地去探求知识,我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强。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精选


每个学生都必须重视写好作文的基本能力,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们学习写作的标准,写好一篇作文需要观察什么?这是栏目小编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文章,请将这个网站收藏以备日后需要!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1

读了《走近陶行知——老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襟怀,提倡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老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爱学生,用热情、爱心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对待他们,让他们越来越接近自己。

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课堂情感的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相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爱,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老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老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荡,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极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心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老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说,民主是创造的最好条件。民主教师必须思想开放、宽容,愿意与学生分享,向公众学习,向孩子学习,消除形式和教师架子,严格师生界线。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融合,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心,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和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这远比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有效。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观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差、纪律涣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气的时机,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取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责备、批评和抱怨变成激励、承认和鼓励,那将是另一种情况。

陶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孩用砖头砸同学,就拦住他,叫他到校长办公室。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直在那里等着。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半信半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总结和归纳,这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应该铭记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或处理突发事件时,千万不要因冲动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永远有一颗宽容的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们的心。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

当一个孩子无意中犯下一个错误或错误时,他的心会感到内疚、沮丧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改过自新、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舞、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将就、听任和姑息。雨果说:

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妙的品质,是一颗高尚的心,宽容是课堂充满了宽松,宽容让学生展翅飞想的想象。学会宽容,因为宽容,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非常广阔的精神成长空间。

学生是学***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在学习。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积极思考、独立实践、生动主动地开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生动、主动地发展自己,促进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2

《走进陶行知》是一篇著名的文章,主要介绍陶行知的行为和个人性格。这让我们多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事情。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故事,有些故事深深地启迪了我,有些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些故事让我了解了世界上的各种真理。尽管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仍然能领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苦。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是我们的榜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行知爷爷的节俭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即使母亲剃的很糟,他也会乖乖地叫母亲给他剃头。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

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有一次,我去一家鞋店买鞋。家里有五六双合适的鞋和两双靴子,但我只是想买。

看着这些目不暇接、款式多样的鞋子,我巴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爱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

”我肯定地说。在我再三要求之后,爸爸不得不买这双鞋。买了鞋以后,我还需要买衣服和裤子,一次买两三件。

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闻不问。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

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惋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

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节俭,我不应该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

陶行知爷爷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满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3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 篇4

当我在读《走近陶行知》这本书之前,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是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而已。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时,我真的受益匪浅。我走近陶行知,又走近陶行知,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看到世界、社会、教育、学生、生活和生活。读完此书后,我的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具体地了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添加了更为丰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毕生教育实践的写照。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对体罚、挖苦学生,他说: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作为当代老师,我意识到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面貌丑俊,都应一样对待,不可偏爱,不抱偏见,不殉私情。而且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个性强,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对他们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真心理解、尊重学生,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这份爱,从而到达我们的教育目标。

做老师要有一颗善待每个孩子的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理。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襟怀,积极提倡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有时我们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老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服,要注意克制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将来。当我们给他们一片蓝天时,我们也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就像我们学校的座右铭“爱可以创造一切”,热爱学生,喜爱学生,以温存慈爱的态度、和善的语言看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步融化为一的过程中,老师按标准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冀望和成功的喜悦。

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将缺乏激情。没有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课堂情感的融合,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然而,如果一个老师只爱一部分学生,那就意味着他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种爱是一种偏好,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而不是老师应该拥有的真正的爱。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的、诚实的、公平的、稳定的。只有教师爱学生,教育才能产生。只有学生热爱教师,教育才能产生效果。

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老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读书心得范本: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推荐一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书心得范本: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后感(推荐一篇)”,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读后感参考: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之二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读后感参考: 《陶行知文集》的读后感之二”,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深入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勤写、善观等方法。

当我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向学生询问有什么新的打算,能否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学习是否跟得上,以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消除学生对我的陌生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今后的进一步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与家长的接触中,我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征求家长对我工作上的意见。最后我还主动向原班主任、科任教师了解该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为师生的沟通、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 《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之三 在日常的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会有一些心得,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帮助自己认识一个新事物,写心得体会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文集》的读书心得之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
  • 《走近陶行知》读书心得推荐 我们在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后,我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改变进行一个记录。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可以积累总结自己的经验,对于心得体会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走近陶行知》读书心得推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简短 或许,在没有定数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些感悟,我们应该会将自己的想法做个总结。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帮助自己认识一个新事物,对于心得体会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简短”,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
  •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精选 每个学生都必须重视写好作文的基本能力,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们学习写作的标准,写好一篇作文需要观察什么?这是编辑经过精心挑选的一篇“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作文”文章,请将这个网站收藏以备日后需要!...
  • 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9篇 有没有可供参考的优秀作品读后感范文呢?品味作者的作品,体会到人生百态。 读了书之后,写下读后感可以促进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篇文章将为您解读“走近陶行知的读后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心得参考]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精选 当一个事情对你产生启迪时,我们应该会将自己的想法做个总结。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反思,怎样才能写好心得体会?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精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说来非常的惭愧,从教六年多了,对于陶行知先生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仅仅停留在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