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范例”,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开拓我们的视野,读着作者的作品,体会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思考,也能让我们有更多感悟。我们可以针对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来将其撰写进我们的读后感中,如何写出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呢?以下内容标题为《人间词话读后感范例 》,是编辑为您特意收集,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心怀家国者为大。“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延伸阅读
[热门]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合集9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写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热门]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合集9篇)”,希望小编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1
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肚里要不是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人间词话》是读不懂的。《人间词话》是百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学经典。王国维以简隽明晰、深入浅出的条分缕析,讲透中国古典美学精髓。他用中国古代学者传统读书笔记的形式,梳理出中国从唐末五代以来,渐渐兴盛的词这一文体的美学。在词的写作方面,他推崇“简”与“真”;在词的品鉴方面,他首次提出“境界说”。这两点就是他的美学核心思想。他自然流露的心头之言,断章零语,却字字珠玑,对后世的启迪如雨润万物。
假如,你想要了解什么是美,一定要读读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这是一部极美的书籍,寥寥数万字,无一句不美,无一段不雅。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另一个关于诗词的世界。与泰戈尔的《飞鸟集》不同,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会让你看到中国诗词的独到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不仅仅作诗,还有词传世,最有名的就是《菩萨蛮》和《忆秦娥》。其实诗也好词也好,一开始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所以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也可以说是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对李白词有过很高的评价。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王国维就有这样的评价: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私以为此处所谓气象用今日之解释即为格局,太白一眼一句揽尽整个汉家江山,范文正公渔家傲拘泥一城一池,塞下军伍行列之间,被边塞烽烟遮眼,轻慢了关内无限好景;而夏英公眼中的地上风景也是一州之地,或多或少总输了些气势。
王国维评李后主词眼界大,举"浪淘沙令"为证:"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周介存评“粗服乱头不掩国色”,王国维骂周颠倒黑白,说后主词“不失赤子之心”。后木心赞为“词中之帝”。王骂周没什么道理,周本意是说后主词不工格式,丽质天成,只是用语不太高明。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失败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赵匡胤曾嘲笑他:若以作词工夫治国家,岂为吾所俘也。不过也正因为李煜的作词工夫,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过短短四十年的南唐政权,才被人们铭记了千年,惋惜了千年。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2
跟随笔者的步伐,一起探索王国维式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谓明清第一论。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视百家,余谓之其才情也。“非吾晓天下,惊才而已。非吾睨九州,盖世而已。”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巅。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言余独钟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远。
何谓“境界”?真情、真景。境有真境,此谓之写境。有假境,此谓之造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此二派朦胧难明,因大词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为其所曾识,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邻于理想。若深入其究,可发至浪漫、现实之境,便可明其神姿。如太白、子美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此境可谓之,景也。“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非物有情而人难情,乃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我无情,而乃临摹其景,为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余以为有我者,词亢情高,起落开伏,乃情之所为。故能读者垂泪,闻者心郁,动其情思,撩其心弦,摄其神魄。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梅圣俞“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无我者,词清神秀,调高乐雅,字句间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鱼嘻鸟乐,境之自然,情之俊丽。故观者如观临其境,读者若听聆其景,非“真纯”二字不能盖也。若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夏竦“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冯正中“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韦苏州“流萤度高阁”。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写真情者在乎字切,绘真景者在乎神合。即真情者思虑其字之准,能吐其境、诉其情耶?真景者推敲其词之切,能绘其丽;描其秀;传其神乎?
无真情写真情者无,无真景写真景者无。故真情乃沉郁于心,积于胸,而发于喉,方执于笔,志于纸。真景见于眼,思于心,形于辞,而得神秀,绘其真,显其纯。
凌空造情、造景者,余未见也。太白,屯田亦不可为也。因其所造之情、景,必为其所历或取自自然,则必合乎自然,顺乎自然之道,而非衍生太虚,无中生有。
境界明隐,优劣在乎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淡烟流水画屏幽”、“柳外秋千出画墙”、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其高低显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八字则盖领全词,境界独绝,非常人能道。
盖《人间词话》全册,可言王国维其论词可归而四字;“境界”、“境字”。有境界则格调自有、名句自显。然境界托之境字,故“境字”一出全境霞飞华升,全情尽染。
余言王国维才高绝巅,乃于其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句一出,才盖晚清当足以。此三词风格不一,境界高妙,且所写所言异然不同。盖能化三词为己话,则才情可见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3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4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影响最大的词学美学著作。”可见《人间词话》的地位之高。第一次知道王国维先生是在高中老师说“词有三种境界······”的时候,但高中忙于刷题中,根本没时间看,后来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听到《人间词话》,在图书馆找了一下,却看见里面的文字,畏难放下。最后在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才将其看完。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说:“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和王国维。”他还说:“他(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可见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之大。
《人间词话》是在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做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然而事实上王国维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入了新观念的血液,而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一套简单的理论雏形。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5
清晨如梅花鹿一般,踏在我的额头,人间的早晨是这样的美好。
人间的词话亦是如此,诗词有独到之境。我读《人间词话》初入佳境,便觉豁然开朗,词中走来一位潇洒飘逸的隐士,写诗作画,仙风道骨,一双手生的通体圆润,似要穷尽丹青之妙,一缕清辉,便生出一篇悠长的画卷。
王国维先生曾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三境之我看,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景,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人虽“憔悴”,心却“不悔”;我在人群中寻找它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它,颇有醍醐灌顶,返璞归真之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居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诗词之境亦是人生之境,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中,又须入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本书竟将境界的本质打破。
人生之词话,须生意境,魂向星光。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6
最早接触到王国维先生是因为他的那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作为晚清大儒,王国维成长于书香门第,同时又受资产阶级新潮思想影响,他将西方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美学、哲学相融合,自辟户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与体系。而他于诗词方面造诣颇深,最大的成就便是《人间词话》,今之众人也对之推崇备至。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乃是一本文艺批评,薄薄一册,可见其中之睿智闪光如阁楼里高高悬着的幽微的光芒,等待后生探寻。其中诗词信手拈来,成竹于胸,可见王国维先生底蕴之深厚,积淀之惊人。
提到《人间词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先生喜用象征,截取前人的诗词重新编排,提炼出别样的意义,把表达的爱情的词句来象征学习,贴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做学问,成就事业的需要经历的三重境界的独到见解,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圭臬,人生箴言。而《人间词话》一书中,开篇王先生便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他认为“有境界者自成高格”,更加推崇“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他曾说过:“惜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统作者。”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点到为止,含蓄蕴藉,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这与刘墉《萤窗小语》中:“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这便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不谋而合,仿佛时光里的两位智者,穿越历史长河,隔空击掌,相视会心一笑。
书中充满了王国维对诗词的哲思,“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可谓作文艺批评之大成之境,如他赞李白“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青莲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豪壮之境,盛唐气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千古以来无一阙登临词可与之匹敌。而后世佳作,气象略缺矣。而此处之气象,不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言之“境界”?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因此,太白之诗独领风骚,千古卓绝。
若说评论,《人间词话》当以词评为最,王国维似乎对冯正中,李后主极为欣赏,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只因李煜人生的大起大落,使他的心性转变了许多,更加深刻地体味到了人生冷暖,人生境界发生了极大转变,从而词风也由娱乐转变为了抒怀。由此可见,王国维对于“境界”二字十分看重,“境界”也成了他评判诗词优劣的重要标准。而境界之分,书中提到了“有我之境”和“与我之境”两个重要概念。中学时期我们学习诗词并鉴赏诗词,多研究景与情的关系,不少同学对于景情关系颇有为难,难以区分。这便是王先生所提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饱含了诗人的落寞与心酸,正如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同时这也是很多词作的一大特点;“无我之境”,书中举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篇写景写物,不带情感色彩,但境界全出,含蓄蕴藉,那份悠然心境于纸上飘出,人于句中却又置身句外之感,达到“物我合一”之境。
王国维在书中的评析可谓字字珠玑,虽强调“境界”,可炼字,典故,无一不精。如“‘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有褒便有贬,书中写到“冯梦华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余谓:此唯淮海足以当之。小山矜贵有余,但可方驾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王老觉得晏几道“意境稍显狭小而不够开阔,抒情略显矜持而不够挥洒”,才情高于张先,贺铸,却不足以与秦观抗衡。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千人千口,小山词反映生活面虽然窄,但艺术境界颇高,只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这里王先生对古人把秦观与晏几道并称颇有意见,便能看出王国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审美,不盲目随古的大家之风了。
王国维欣赏不过于注重格律,不过度雕琢的自然美感,不欣赏那种形式上有着过重的雕琢堆砌的痕迹,即便是姜夔的《疏影》《暗香》,他也说“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著”,而却认为咏物之词,乃苏轼的《水龙吟》浑然天成,艺术造诣最高。从此可见,可见王国维虽推崇“境界”,却更欣赏以浅白的词语挥洒自如,撼动人心。
虽然《人间词话》成就斐然,可其中一些观点确实略为偏颇,其中有一些诗句和诗人甚至错乱,只因王国维先生也非圣人,而各人价值观念不同,也造就了他有些偏见,王国维是一位传统保守,思想守旧之人,而柳永是一位风流浪子,于王国维眼中,自是难登大雅之堂,上不得台面,这也难怪王国维对柳永的评价不太公正。而虽有小瑕难掩大瑜,不得不说《人间词话》是一本优秀的著作,书中王国维先生不仅点评诗词优劣,也提出许多精炼的诗词概念,正如俞平伯先生所作的序中言:“明珠翠羽,俯拾皆是,莫非瑰宝。”可见王国维于诗词鉴赏方面的极高造诣。他注重“弦外之响”,因而书里暗藏的,自然是“庞然巨帙”,尤其耐人寻味,后生读者当细细领略王国维的睿智哲思。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7
去年年末的一篇短短的读书笔记,自毕业后,或者说开始实习以来,鞋子甚少,留存。
20xx年xx月xx日
《人间词话》才看到二十七,就觉出王国维对两人的偏爱:冯延巳与李煜。
《人间词话》一到九,写境界。写造境、写境;写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界之大小。至十,写了李白的气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已无来者。
十一开始,已经是冯延巳了。“深没闳约”,飞卿(温庭筠)不足以当之,正中足以当之。盛赞之中亦有比较,更见厚爱。出事冯延巳,古代文学课听过一句,而未留意作品。再见,是一阙《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一见倾心。王国维说其词品,“和泪试严妆”似之。一种无奈,一种隐忍,一句道尽无限委屈。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然豪杰之士能自树之耳”。冯延巳可谓豪杰之士吧。写惆怅、写离愁,问旧燕相逢否,读之观之,眼前即见所写之景,内心而升所感之情。
王国维还有一个心头好,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眼界始大,感慨深邃。一代君主,以词名世,如果可以选,他是不会做这个后主的吧。主观之诗人,不必阅世,后主深居宫中,不见世事,纯粹的经历也赋予了纯粹的性情,却也句句以血书写。他也想过去当好一个君主吧,否则也不会有“古国不敢回首月明中”、“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之叹吧。
抄词一首,结束读后感: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完来秋。
胭脂泪,想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8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传统词作的分析和总结,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个人观点,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并且这些观点不仅仅对词适用,对人生同样适用。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反思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但后来他厌倦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人间词话》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书中虽然时时体现出他的一些西方思想,但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例如李清照的《词论》,是相似的。
此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境界这个概念,并且后面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境界二字展开的。一开始,王国维先生便说: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生同样如此。我觉得一个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理想,都应该读一些经典着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有了这些,我们才能自成高格!
接着,他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不仅是词,造境、写境自唐诗便开始兴盛。其代表分别为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借意象描意境,显得比较深旷,并且包含着一些对永恒哲学的思考,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而杜甫的诗大多借事说事,显得比较务实。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有我无我之境用于处理事情同样适用,若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皆是以我观物,那么我们必定会以自己的喜恶标准去定义它们。这样,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它们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所以觉得很郁闷。荷尔德林说:人当诗意的栖居。怎样才能做到诗意的栖居,每天都尽量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我们可观的去对待一些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境界的概念。这三个境界不仅是这本词评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工作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的精确的概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于作词,在没有接受系统学习之前,我们会觉得作词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例如什么样的词牌名有什么来历,适用于什么气氛,应该有多少字,韵律应该怎样,这些都是很复杂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尚未接触过这类事物,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眼前的事物很深奥,很难懂,就像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天涯路。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初期,难免会对人生发展的方向,人生理想感到迷茫,因此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作词,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作词的基本理论常识之后,便是要漫长的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细节、培养自己的感觉。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基本入门之后,便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自己,而大量的训练必定会让我们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就必须的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人生的路毕竟是很漫长的,所以我们的奋斗也许只有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才能结束吧。但无论是上述哪个方面,我们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的理想,所以再辛苦我们也得坚持,再辛苦我们也不会后悔、遗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作词,当我们经过了时间的历练,再回首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出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经过无数枯燥、机械的训练后,我们会悟的很深奥的道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其实我们早已超越了我们原来的目标。对于人生,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获得所有成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其实在我们走过的路上,会藏着许多我们未曾发现但是却更为深奥的道理。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也许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而境界是什么东西?这或许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说清楚的吧!或许境界就是一种道德修养,也许是一种思想品格,也许是一种行为方式。不过从叶嘉莹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总的说来,《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总结了清代以前所有比较出名的词风,并对各词派的主要人物做了分析,最后来学者研究词作提供了重要材料。并且,他提出了对词作分析的新方法的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这些理论不仅能用在词的品析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人生指导作用。总之,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一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 篇9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想到如此,心生遗憾。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在人间》读后感.doc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在人间》读后感.doc”,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他是俄国的著名作家,通过用细致的语言刻画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描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并在社会上艰苦生存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俄国底层人民困苦、阴暗的生活。
这部书中描写了主人公悲惨的童年,他从小父母双亡,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苦,不得不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他曾在鞋店当过学徒工,当过绘图师的徒弟,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还当过圣像作坊徒工,由于他非常贫困又很年幼因此各地方的人都欺负他、嘲笑他,就连亲戚家的两个主人也变着法的捉弄他。他整天生活在那些低俗、爱吵架、见识浅陋的小市民周围,他非常厌恶身边的丑陋与粗俗,向往着一种纯洁美好的生活,因此他爱上了读书,书中的世界给了他另外一片广阔的天地,书也是他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了。所以他最后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我读完这本名著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高尔基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不但没有在艰苦的环境中被苦难所压倒,而且还在逆境中成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把书作为朋友,在书中允吸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它拥有着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光明。本书通过高尔基的手笔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让我目睹了旧时期、旧社会时人与人的不平等和当时沙皇的暴政,而我们现在生活在新社会里,人人平等,大家和睦相处,我们更加应该刻苦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和谐和美好!
书籍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人类就要回到原始的生活,只有书才能带你来到文明的世界;只有书才能让人与人之间更懂得沟通;只有书才会给予你无穷无境的知识和乐趣;只有书才能让你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书是我们人类的良师益友,它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也能培养我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让我们永远和书成为好朋友。最后,让我们一起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人间滋味读后感1000字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我们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如果我们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你是否能写好作品读后感呢?经过收集,心得体会大全为您献上人间滋味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汪曾祺著的《人间滋味》,里面讲到了许多蔬菜水果,各个省市的美食,罕见的植物,和在我们身边的动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秋葵。秋葵的叶子似鸡脚,所以又名鸡脚葵,鸡爪葵。我一开始就觉得这名字稀奇古怪的,正因为特别,所以记起来就容易。秋葵的花是淡黄色的,淡若无质,花心浅白,柱头深紫。我之所以喜欢秋葵,是因为我们家露台也种着很多秋葵。书中说,古人觉得秋葵似女道士,但我却觉得她像穿着黄色连衣裙的小姑娘。
食物其实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感情,比如亲情、友情和爱情。当作者看到汽锅鸡的时候,就会想起亲情。昆明的汽锅鸡在汪曾祺爷爷的描述下,让我看了都蠢蠢欲动,而且这个汽锅鸡也特别有意思,应该是先有汽锅,才有的汽锅鸡。去吃汽锅鸡时,进门总能看见四个大字“培养正气”。一般朋友们说“今天我们去培养一下正气吧!”听懂的人都知道是去吃汽锅鸡。昆明的汽锅鸡特别鲜嫩,而且屡试不爽。为了永远保持质量,据说它用的都是武定鸡,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肥,因为鸡瘦则肉柴,肥则无味。不过现在昆明的汽锅鸡已经远远不是以前的那个味道了,用的什么鸡都有。这大概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以前的人和事,想重新回到当初,才能分辨出来味道的不同吧。
在外面吃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也该尝尝以前的家乡菜了,说不定能尝出以前的味道,重新找回童年时光的记忆呢!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2】
闲来无事,便浅尝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若粗鲁地翻阅,便仅仅认为此书是一本“满汉全席”,而捧起细细地咀嚼,会品见不俗的乐趣。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篇《端午的鸭蛋》,仔细品读,味蕾上都残留着咸鸭蛋的咸香,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孩子们还用络子挂起鸭蛋,为端午节增添了许些明亮的色彩。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咸鸭蛋,貌不惊人,但滑入口中的绵软,总能将人带进故乡的温情。咸鸭蛋,也许就是牵着远方孩子的络线,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刻刻牵动着心中的念想。一个小小的鸭蛋上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此滋味?
食物具有不一般的力量,它总能勾起人心中的各种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食物和情感,总有藕断丝连般的缠绵。
汪老先生用最朴实最纯粹的语言将祖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娓娓道来,却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到各地的人文和情怀,人间最美的滋味一开始也许并不能获得你的青睐,但它的味道总是萦留在你的记忆中,在某个不经意间迸发,令人回味无穷。
“口味单调一点,耳朵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社会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先生在《吃食和文学》中写道。这对不能出门这些的这些日子,尤其有些启发。
在目前滋味隔离,足不出户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丧失了不少往日的滋味。唇齿间少了街边小吃,应酬的酒水,电影院爆米花的味道,倒是多了几分自己炊饭的清香。在有限的空间里,发挥创造的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清闲的生活总会多了几分滋味。
想象力如何发挥呢?例如在一碗热气腾腾的水煮面中搁几片蔬菜叶,成为了“农家风味”放上几条鳕鱼片,就成了“海景”,再淋上一勺辣椒油,便成为了“香辣农家海景面”呢,生活因你而有了滋味。
而这“农家风味”,“海景”不就来自于故乡的味道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面的世界的食物是多么的诱人,经常游荡在美食街上的你多久没有吃过家乡的味道了?吃多了山珍海味,心中不免想起故乡的美食。食物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感情寄托,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家常便饭,街边小食还是玉盘珍馐,在满足人们生理的同时,寄托了我们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
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情感,只需一口便可以唤起沉睡的记忆,只需一口就能让人泪流满面……
食与情,缠缠绵绵。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3】
这两天闲了下来,万籁俱静之时,总觉的有些空虚寂寞,有时候真的什么都不想干,连心爱的手机都不愿滑开。这冰冷的世界,有些令人畏惧。
在橱柜上,用手指轻轻滑过书的封面,莫名其妙的,选中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怀着平和的心态翻开,摩擦着。久违的,第一次摸书却感觉到很舒服。一篇篇短文的形式,一个个味蕾的诱惑,一个个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坦白地说,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揣测着一定又是讲述社会的纷繁错综,人间的知情冷暖,而结果却令我出乎意料,出奇的,食物,一种种,我刚开始觉得这是一部菜谱,以致于我怀着欣赏美食的角度读完了整本书。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书也给予了我回赠——温情与故乡。
看了很久,几乎是抱着字典读的,好多生字词,我懵了很久,称得上步履维艰。飞速发展的时代,好多旧时的记忆被遗忘在角落。看着汪老的书,突然觉得朴素才是真的美,我想去效仿,但是又怕哗众取丑,东施效颦。高邮的鸭蛋,老北京的萝卜菜……汪老的文章没有一点鱼腥,不掺杂太多华丽的辞藻。过去的我,一直认为只有华丽才能驾驭他人的眼光和胃口。这篇文章,我把过去那种为了想一个词花了半天的感觉放下了,充斥着的只有内心的轻松。汪老交给我们很多,整本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流溢的故乡之情。无论是袁才子的记录还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故乡虽小,故乡虽比不上蓬勃的大城市,但却有着最纯真的味道。这种观念,我想许多人都有。落叶归根,人之常情,只有故乡才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真正的家。
许多人觉得读一本课外书就如看了一遍别人的智慧,然后进行称赞,总觉得比不过别人。有的人,惧怕生活,对生活点头哈腰,为了几张纸,甚至出卖自己的祖宗,舍弃自己的故乡。著名球星科比曾说过,总有一个人要赢,那为什么不是我呢?难道人敌不过生活么?
记住,当你累了的时候,回到家乡,吮吸那一片破土地的空气,那是你最好的归宿。
当你撑不下去的时候,吃一份家乡的菜,那是你成功路上的支柱。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4】
“人活着,就得有些兴致。我不会下棋,不爱打扑克、打麻将,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两笔。所画都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汪曾祺《人间滋味》
有人这样评价汪老的《人间滋味》:生活有情处,人间滋味多。
是的,看汪先生的散文,就像看到了一个出落得与众不同的人,看到了她独特的修养和容貌,油然而生爱慕之心。
翻开书页,开篇的几行小字就把我吸引了:“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孟子说,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孟子的这个观点正好也印证了汪老对美食的态度——汪老对美食是颇有研究的。
汪老到过不少城市,对于他来说,每一座城市都是一种味道的标志。
他把每一道菜都和那座城的风俗文化相结合,融进自己的饮食习惯里,蕴蓄了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一叶知秋,乐山见智,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以窥探到这个人的喜好和志趣。汪先生圆融豁达,生性随和,也许跟他的生活喜好有很大的关系吧。
都说一个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如汪曾祺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杂一点、宽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如此。”是的,把口味放开了,人走出去了,眼界自然也开了。
读罢全书,我尤其喜爱“四方食事,明心见性”这一篇章,其中讲中国各地有名的菜品,很有生活气息。吃食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源自生活,发乎生活。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善于从这些细小的地方挖掘美好,就好像寻宝一样,在爱生活的人眼里,这个世界是很有趣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大多讲述花草林木,四方食事以及生活百态,他的文字里永远带着一股子烟火气息,平平淡淡的。我想他必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在走过万水千山时记得:“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会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看到:“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放着。”
其实生活很简单,不过是一茶一饭过一生,不过是有一花一叶相伴而已。生活也是很好玩的,只是你愿不愿意在生活的角落寻找乐趣,或者是你有没有期盼在人生的拐角发现一份惊喜。
我们或许真的应该把生活放在心上,流露在日子中。也许在二环路街边的一份早餐,也许在冬日里一碗一个人的热汤面,都是生活带给我们的美好。可能下过雨的雾气蒙住了车窗,悄悄用手指画下的幼稚图画,或者趁没人注意一脚踩进小水坑里,眯眼看着水花四溅,这些都是生活中特殊的滋味。
人间滋味不仅是饭食的味道,更是对于生活的解读,酸甜苦辣咸绽放在舌尖,也存在于每一天的生活里。
但我想,若你怀有一颗汪曾祺一样热爱生活的心,你会觉得生活其实就是甜的。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5】
是沈从文的关门弟子,“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是西南联大的天才学生,逃课偷懒却才气逼人;是文人中的美食家,再平淡的食材在他的勺中也胜过如何任何珍馐……汪曾祺这一本《人间滋味》依然延续了轻松有趣的文风。书页上跳跃的文字使我们恍若身临其境。
书中更多讲述的是一些地方的果蔬。譬如水中爽脆异常的花菜和气味浓郁的山韭,无一不写的鲜美诱人。再低落的心情,想必只要读一读这本书,都会烟消云散的吧。
汪曾祺写了许多令人愉悦的文章,却并没有得到愉悦的人生。同古今中外的许多文人墨客一样,他也是怀才不遇。从老家江苏到昆明求学,又到成都任教,曾辗转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他的生活中奔波多于安定。骨子里又还保留这文人的清高正直,所以家境始终贫困,连吃肉都是有数的。但是,这又如何?买不起较贵的肉,便吃些嫩滑的牛肝菌,还不忘借“少放葱使人晕倒”作调侃;吃得只是咸鸭蛋,却怡然自乐地道:“论咸鸭蛋还是高邮的好”;吃得杂便自诩:“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他尝尽人间百态,心中却只留蜜糖。
做人为何不做汪曾祺?日日笑口常开,摔一跤也只是打一个哈哈。何必在春天之际也要哀吟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人生是要靠“过”的,你将它过得欢欣,自然觉得自己幸运。如果整日怨天尤人,这一辈子还能找出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吗?
是《记承天寺夜游》中被贬仍以“水中藻荇交横”为乐,成就了苏轼;也是《桃花源记》中战火连天仍期盼“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就了陶渊明。自古乐观为主宰,没有乐观,何以生存?
人间世事万千,我们能改变的却寥寥无几。若整日以泪洗面,你便必定短寿。倘若你活得如汪曾祺一般快乐洒脱,再糟的人生也是一首史诗。热忱诚然可贵,历尽千帆的热忱更加可贵。何不细品“人间滋味”呢?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6】
最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当初,只为写批注而读,并没多少“滋味”可言,然而,当我前几天得了肠胃炎,过着“禁食”般的日子时,却顿悟了书中的滋味。
《人间滋味》写了许多家常小菜、地方风味,无论是萝卜、豆腐、马铃薯,还是火腿、腊肉、东坡肉,都很常见,似乎都算不上人间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几天白粥,吃了几天白饭,到了一谈白粥白饭就反胃的地步,还是汪老爷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写的,读来却让我垂涎三尺。
这也让我想起清代袁枚写的《随园食单》。无论是《杂素单》的豆芽、菠菜、豆腐皮,还是《小菜单》的莴苣、酸菜、酱王瓜,其实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却也让人看了口水直流,还成为许多人争相仿效的“菜谱”。
这古今两本书只写家常,却又引人入胜,为什么我平常吃着同样的食物,却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饿了几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许是因为心的不同。
平时,心中装着其他,吃的时候不能细细品味,食山珍也无味;而这几天饿久了,心也静下来了,吃的时候也能细细品味,连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颗“静心”品味人间滋味,这也是本书“滋味”的来源。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说的。有“静心”、“静气”的人,不仅能品味人间美食,更能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人间百难。若韩信没有“静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径背水一战?怎么可能水淹龙且三十万大军?怎么可能为汉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这颗“静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颗“静心”,遇事从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以“静心”品味人间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这是苏文军同学在晚修课上完成的作文。作为一篇读后感,文军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同学的“阅读经历――介绍作者――概述作品――联系实际”结构。他从得肠胃炎中反观阅读经历,纵向得出作品给他的启示,从汪曾祺的《人间滋味》到袁枚的《随园食单》,横向比较作品的异同,得出“以一颗‘静心’静心品味人间滋味”的结论后,又引用翁同??的名句以及韩信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文军在学习上是个有主见的勤奋的男孩。反映在写作上,他也是一个尊重自己内心,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的作者,也是个有阅读、有积累的学生。记得上学期讲《周亚夫军细柳》时,一讲完课文就让学生试背全文,结果文军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没学课文,他就先背下来了。如果文军能一直保持并发扬这种精神,相信他以后的路会走得更远更稳。
人间滋味读后感【篇7】
我一直觉得书店是个好地方,又安静又有情调,还能与各类作家的作品来个偶遇,往大了说去,还能遇到自由的精神和心向往之的远方。
在书店我就看到了这本《人间滋味》,上面画着一只我最爱的大闸蟹,一看又是汪曾祺写的,遂买之。以为汪曾祺是根据他钟爱的美食而写的回忆或者故事,结果发现他写的不仅仅是关于那些和食物有关的回忆,还从食材本身出发,谈论了地理人文和社会形态。
汪先生起初是以小说名世,写散文按他的说法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但是到了晚年,他的小说写的越来越少,散文反而成为了他的主业。他散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自由,因此作品既有旧文人的影子,但又有一种现代的难以名状的人生体验,并力图把现代生活韵律古典化。鉴于他散文独特的风格,《汪曾祺散文集》便按其内容的不同,分类分册出版了《人间滋味》《人间草木》《人间小暖》《人间有戏》等。
我所购买的这本《人间滋味》便是他所写的吃食了,许多人都写过谈吃食的文章,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唐鲁孙谈天梯鹅掌,沈宏非谈最难将息等。但要论写家常吃食,汪先生是独一无二的。天梯鹅掌、雅舍谈吃还有花蟹鲍鱼,都未免有一点贵族化了。但要说到咸菜、臭豆腐、萝卜、苋菜等,却是老百姓家常桌上必不可少的吃食了。
与其他谈吃的作家不同,汪先生谈吃食,不喜去细考它们的出处,而更关注食物本身的滋味。之前看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总觉得欠烟火气,既不能作为食单,又不能勾起食欲,因为写的更多是吃的理论而非实际感受。汪先生的吃,写得更平易近人更接地气,又不流于俗套,往往感到仿佛亲尝其味。大家都知道他是高邮人,连我这种平时对咸鸭蛋没有特别爱好的,看到文中所说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还是眼馋了一把。
他写甜,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写臭,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写鲜,以茶油炒,鲜嫩腴美,不可名状,或以少许腊肉同炒,更香。写香,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所以说,酸甜苦辣咸,最好是什么都要尝一尝,什么都要试着去接受。
汪先生不仅喜爱品味食物的滋味,也关注其背后的文化。书里提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北方人对待某种食材如何,而南方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无论是豆腐脑该咸的还是甜的,月饼里到底该不该放肉,元宵节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番茄炒蛋要不要加糖
我最佩服汪曾祺的便是,明知他是高邮人,通篇文章看完,却不知道他到底算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偏袒的菜系,什么食物都能侃侃而谈,就连他自认不擅长喝的茶,他都能写两三篇文章,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他所关注的食物背后的文化,应该说就是民俗文化,所以在他的吃食散文中,就蕴藏着一种醇厚的生活境界。汪先生赋予这些饮食以风致和光彩,因此他所写的食物和口味,便就包含着人生的性情与哲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物也就蕴含了一方人的性情。在《苦瓜像瓜吗?》一篇中,他写以苦瓜自喻的苦瓜和尚石涛这个人物,就寄寓了一种不随流俗的孤傲之气;在《口味、口音、兴趣》中,他写一位母亲为了不吃牛肉的孩子去外地能适应生活,专门买了牛肉跟他讨教做法,写这样的饮食态度就寄寓着人的胸襟与度量。口味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酸西辣,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我想即便是放在当下,放在那些所谓不再固步自封的年轻人身上,也是很难像汪曾祺那样去接受那么多元的事物。他在书里写到人就是要什么东西都要吃一下,什么都要尝试一下,这就和读书一样,我想你们都明白我想说的是什么了。
在人间读后感900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在人间读后感900字”,希望小编收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些天,妈妈从网上给我买了老师让我们自己读的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巩家骏比我买的早一些,他的有六百多页,但是妈妈给我买的只有一百九十一页,并且还有很多图画。妈妈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先让我读有图有画的,不要一下子就读那么一大本书。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读古文三国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呢?
读这本书之前,我还以为只有中国的旧社会是昏暗的,没想到俄罗斯(前苏联)在以前的时候政治也是这么腐败!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字叫阿廖沙,他带我深入的了解了当时前苏联的黑暗:弱小的人受到欺负、小偷很多,十个人里面就有八个人是小偷、想要让国家和平的革命人士被那些眼睛里只有钱的人举报给警察、雇主丝毫不管奴隶和雇员的生死……
这本书里有很多人,我最喜欢的就是阿廖沙的外婆。外婆很温柔,任劳任怨,别人犯了大错误也是温和地教导,并且别人怎么欺负她她也不会怀有报复心理。如果外婆生活在现在的世界她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护和拥戴的!
我最讨厌的人就是阿廖沙外婆的妹妹的女儿和阿廖沙外婆的妹妹的女儿的婆婆了。阿廖沙去他们那里当学徒,在我们这里,亲戚之间都是很友好的,而她们两个坏女人却不是这样。她们俩整天对阿廖沙呼来喝去的,特别是阿廖沙外婆的妹妹的女儿的婆婆,这个人是个坏老太婆,阿廖沙本来睡得就不多,况且还要干很多活,但是这个坏老太婆还总是叫阿廖沙“小懒虫”,还和自己的儿媳一起到自己的儿子面前去说阿廖沙的坏话,还好绘图员(就是她的儿子)理解阿廖沙,要不然阿廖沙可“悲了个催”了!
最后,阿廖沙成为了一个很成熟、很理智的人。虽然不是那么富有,但是他依然生活得很快乐。
我觉得黑暗的社会非常的不好。不但人民痛不欲生,就连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或者在某些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天才的人不会得到重用,所以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黑暗,政治就会越来越腐败。所以我们只有人人都用功读书学习,才能够阻止这种可怕的情况发生,才能让我们国家的明天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读后感精选: 人间失格读后感模板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读后感精选: 人间失格读后感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走饭
你知道的,就是有人可以这样轻松自然的谈论死亡,仿佛在谈论一日三餐、周末旅行。
生存并且不厌恶自己,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能力,痛苦这种东西,与生具来根植于一些人的心里。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1948年,太宰治写下《人间失格》后便跳河_,《人间失格》无疑成为天鹅之作。作为一部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是太宰治人生轨迹的复刻。大庭叶藏近乎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他性格敏感且脆弱,与女友相携自己虽然幸存却因为女友遇难而获教唆_罪而锒铛入狱;他思想反动,参加非法的右翼社团;他终于静下心与一个女子相爱并结为夫妻,却因为歹人玷污了他的妻子,致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他选择吸毒,不时寻找短见。后来,大庭叶藏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抛弃了整个世界,然而却也可怜地被世界抛弃。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的好处何在,但有些人在发奋中奋斗中寻找生命的好处,有些人却从很早就开始正因迷茫而放下,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样的安排,令这个原本富有才华的男生,这个临死但是才38岁的男生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怆?好在最后,他最后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身亡,生而为人,他很抱歉,但是死去的太宰治并不知道,他会对更多的人抱歉,总是说是最不负责的选择,就算是在宗教里面,灵魂也是无法解脱的,而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灵魂又是否能够逃脱那纵身跃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课总要做完,没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级的悲哀吧。
这是一个暴露负能量会被咪蒙小姐骂翻的时代,我们太需要显现自己痴迷于读书旅行健身的政治正确了,没有人敢像《人间失格》一样,把阴暗的自己撕碎了给别人看。可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在凌晨三点和太宰治来一次精神碰撞,那么你不愿意再佯装幸福。谈到人生的真实状态,我在本书里也找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一句描述:
现在的我,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不幸。
只是一个谈不上幸与不幸的存在罢了。何为生活?
昨夜,美酒入喉,我心欢畅。今朝,酒冷香落,徒留荒凉。
人间值得读后感(精选10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间值得读后感(精选10篇)”,敬请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1
《人间值得》读后感600字!
热心同事送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有了些许慰藉。
我总结了八个字:保持自我,顺其自然。
保持自我:
1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给自己多一点鼓励。同时尊重别人,与他人相处保持恰到好处的关系,不要过度期待和依赖他人,当别人没有为你做成一件事不应该抱怨,始终怀着感恩的心。
2每个人的优缺点不同,不与他人做比较,只看到他人的光鲜之处,就认为命运没有垂青自己,实际上生活都有正反两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3让心平静下来,不要受到太多外在观念的影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然后在不同时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努力去完成。
4生活无论再困难再痛苦,都不要过度消极,比如日夜买醉,花光积蓄。我们始终要保持基本的生存能力,持续赚取生活费用,要相信时间会过去,总能度过难关。
顺其自然:
1虽然说要尽自己努力去实现目标,但如果真的很难,就降低标准,不要太强迫自己,每天给自己上紧发条,身体和精神都容易出问题。
2不需要逼自己太紧,健康是第一的,谁都有压力,该吃吃该睡睡,工作的时候打起精神,下班之后就好好生活,工作的烦心事暂且忘了吧。
3尤其对自己把控不了的人和事,学会放手,执着于为什么有人变了,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展成这样,到最后想来想去也想不出答案,不如从中学习失败的经验,然后翻篇。很多事没办法按照计划精准地执行,那就不要纠结,学会释然,今天只想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再说,越想还没发生的事越焦虑,不如把眼前的每一天过好。
4对于生命的终点,每个人都会达到,在那之前,不必过多焦虑,好好享受生活,该来让它来,放松心态坦然接受。
不顺心和突发事件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调整心态,时常提醒自己,人间值得。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2
这是一位90多岁日本老奶奶恒子老师的作品。她是一位心理医生,经历过战乱时社会的动荡,和战后社会的重建。她的一生充满波折,面对整日酗酒的丈夫,面对为了帮助自己照顾孩子同时也开始主导自己生活的父母,恒子老奶奶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治愈患者的同时,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释放了自己的压力。
这本书的日语名字叫うまいことやる習慣,直译过来我的理解就是巧妙做事的习惯。我觉得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心灵鸡汤,但是却是让我不讨厌的鸡汤,里面介绍了恒子老奶奶许多对于工作、生活、人际等的一些哲理小建议,这些也是她经过漫长的一生,种种坎坷之后自己的感悟。读了之后发现其中的想法与做法竟然很多都与我相似。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很治愈,可以在你焦虑,疲惫找不到方向时,让你喘一口气。
人生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不缅怀于过去,不为还没到来的未来而担忧,做好眼前的事情,过好自己的生活。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3
老人有两个孩子,都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人。她强调把家庭和睦放到第一位,深知母亲情绪的稳定性对孩子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父母的心情会扰乱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反弹给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保持一种细水长流的态度,结果会更好。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和孩子的幸福并无多大关系。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是真的为自己着想,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关爱。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让自己越优秀的成长过程。
我自己就正处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一厢情愿的要求我也是有过的,希望他在什么年纪学习什么东西,在是让他学习那些长大了很容易学会的东西还是培养他那些童子功般的能力的问题上纠结摇摆过。孩子的令人意外的学习能力反过来让我警醒,不要用自己狭隘的思想限制了他的成长可能,他毕竟在实践他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追寻我的或是别人的脚步。
《人间值得》是中村恒子老人90岁时写的书,毫无矫揉造作,都是些朴实的话。她现在正慢慢准备,静静地等待寿终正寝的那一天,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老去和死亡。她的一生一直在某个角落照亮温暖别人。听她说话,让人感觉“这样活着便很好,我老了也想成为她的样子。”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4
当人活到七老八十时,”胜利“与”失败“都毫无意义——
《人间值得》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90岁仍未退休的日本心理医生恒子奶奶,从16岁开始为了成为一名医生,背井离乡只身前往日本大阪。从20岁到90岁一直从事心理医生这份工作。
她既不像电视剧女主角那般又A又飒,也没有雄厚的背景,叱诧风云的能力,只是一个二三十年代社会底层普通到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普通人。为了谋生才想当医生,这一做就是70多年。
我总以为一个人得以平淡坦率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窘境和困难,至少她的家庭是美满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恒子奶奶的丈夫婚后爱喝酒,工资也不往家里面拿,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她工作赚钱维持。庆幸的是妈妈会帮她照顾孩子。
恒子奶奶婚后的生活窘境像极了今天急需一份工作证明自己没有丧失社会生存能力的我们——宝妈。一边拖着孩子,一边想要谋生,因为焦虑未来,无法安心,踏实的做好当下事。
于是恒子奶奶告诉我们:焦虑未来,不如专注眼前。整书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要坦率接受每一天”的理念。人心浮躁、迷茫是因为过于焦虑未来,做任何事情一行动就希望能达到目标,就无法专注于眼前。
与其焦虑未来,不如坦率的接受每一天。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做什么都没有关系,即便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也很了不起,我们要做的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说“当人活到七老八十时,胜利与失败都毫无意义”。我不关心头衔和职位,这些都是过眼云烟。如果自己和家人健康、精力充沛,有几个知己可以交谈,还有什么奢望的呢?。
是呀,如果当初你拼了命用自己的健康,家庭幸福去换取事业成功,到头来才发现不是你想要的,那该多悲哀呀。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就是为了温饱,何必为了带不走的东西整得自己焦虑难安呢?
别为了生活用力过度,坦率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就好。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5
老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始终只是一个人”。不要期待过多,放下人生不必要的行囊。老人让我们放下的那个行囊就是我们头脑里那些所谓的“必须”和“应该”,必须那样,应该如此。这些必须、应该真的就是必须、应该吗?是谁决定了它们是必须、应该?是我们内心的声音还是别人的眼光?我们被这样的行囊束缚,陷入欲望的怪圈中而不自知。
人到中年,我也渐渐体会到人生的路终究是要自己去走,一路上的体验也是冷暖自知,不能把幸福寄托于其他人,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的期待,包括我们的孩子(尽管口头上我表达着我对孩子的期待,其实心里知道不可能期待太多)。
有一次我听到有人惶恐地说“预感到自己真的会孤独终老”时,我的嘴角微微地上扬,心里的台词是:人本质上就是孤独的,出生时一个人来,生命终结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去,终究是孤独、终老。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6
《人间值得》是日本资深心理医生——90岁的恒子奶奶的处世哲学记录。整本书语言朴实,没有任何的.大道理,也不似许多鸡汤文满篇都是让人不适的油腻感,恒子奶奶用的是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来为我们讲述她的生活,她的亲情观、友情观和工作观。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这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恒子奶奶的人生,就如散发淡淡馨香的茉莉花茶,平淡却不乏味,普通而不平庸。
关于工作,她认为为了钱而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把自我价值全部建立在工作上,带着“为身边的人略尽绵力”的想法去工作,或许会更好。
关于生活,她说“不要期待过多,对生活中的小事心存感激”;“必须要幸福”,不要这样想的话才会幸福,放下人生多余的行囊;即便是家人也要分清彼此,强迫他人,自己和对方都很痛苦。
关于与人相处之,恒子奶奶认为,“不要小气,接受小小的请求,让微小的善意流转。
关于育儿,她感悟,育儿过程,就是让自己越发优秀的成长过程,养育孩子,也是成长;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恒子奶奶的智慧人生告诉我们,凡事不强求、不攀比、不轻言放弃,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能够照亮某个角落就是幸福的人生。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7
《愿你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30岁生日时蛋糕店里送来的小卡片,上面画着一个笑意吟吟的小女孩,旁边用歪歪扭扭的花体字,写着“愿你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不知道是那个时刻太感性,还是这句话太戳人,一时间没控制住自己,挺不好意思的哭了。
以前读书的时候,觉得每天上课写作业考试,已经是人生苦事了,巴不得赶紧毕业赶紧工作,再也不用受这份苦。谁知道,等到真正的毕业之后,才愈发怀念之前读书的好时光,工作之后的自己,才真的是每天一脑门官司,遇到的事情遇到的人都跟之前有太大的不同。读书的时候,你还能把握住自己的成绩,可是工作之后,你能把握住的也只有自己的心而已,辛勤耕作也未必会获得收获。
长大之后,不得不学会的一件事情,大抵就是和自己达成和解。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面对爱情,总是会有这里那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一味的自怨自艾,一味的羡慕着别人的生活,只能让自己与自己想要的生活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说到底,就像卷耳这本《愿你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里写到的那样,“成熟的一大标志就是懂得适度的包容,在没有触及底线的状况下,出于礼貌或者修养,你都应该适度地给予别人一定的尊重。与其羡慕别人的幸福,不如找到自己的满足。”
漫漫人生长路中,不如意的事常有,也总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心情不太美丽,就好像是“心灵感冒”,虽然过几天就能痊愈,但是这几天里总归不太舒服,不太开心。卷耳的这本《愿你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在我看来,更像是能够加速治愈“心灵感冒”的感冒药,里面的那些小故事,讲的都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也都是我们身边的人,他可能是我们的邻居、同事、同学,甚至就是你我。书里的文字,不深奥也不晦涩,用简简单单、清清爽爽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悄悄的抚慰了我们心里的那些伤痕,让我们能够再一次鼓起勇气,勇敢的继续走下去。
没有不值得的人生,只有不值得的人生态度。总有一天,你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遍历山河,仍觉人间值得。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8
心灵的沟通,是把自己放到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即使你不能给出建议,没有提供令人豁然开朗的方法,就是简简单单设身处地地倾听,对方也会轻松许多。
不要小气,接受小小的请求,让微小的善意流转。人和人之间就是互相帮助的关系。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接受拜托的人,那你在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就会很少。
争执之后先道歉才是胜者,如果一遇事就发飙,你将无法立足。我尽量舍弃“道歉会降低身份”“对方应该道歉”,或者“对方年轻,应该给我道歉”之类的想法。
当你想要“遵从内心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被外在多余事情所困扰。所谓多余的事情,就是“想要变得伟大”“想被大家认可”“想拥有更多的金钱”……也就是“想更加怎么样”这种欲求。在很多时候,不要处处在意别人的脸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度糊涂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不可能存在100分的人际关系,只要能对自己信任的人说说真心话,倾诉心事就好了。
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映出来,进而传达给对方。久而久之,你和对方的关系会越发紧张,甚至到一触即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也很容易激化矛盾。奶奶认为,人与人不能走的太近。由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她对别人既没有过多的执着和期待,也没有过度的警戒。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9
是一本几个小时就可读完的小书,通篇读下来,恒子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株植物一样生活“,平平静静生长,最好也可以平平静静死去。
我们人生的大事大抵就是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能够找到一个相爱的人组建家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向上的、昂扬的,求提升、求发展。而恒子老师完全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你要说她遗世独立吧,也不是,就是融入且抽离。
融入是指她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按部就班的工作,在工作中也秉持着”别人要拜托她帮忙的,她基本上都会散发善意去帮忙“这样的态度,抽离是说她很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她不去追求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羁绊,对酒鬼丈夫的预期就是”在孩子的结婚仪式上,你们俩并肩而立致辞,就还是夫妻”,自己的两个儿子组建家庭之后她也不会去打扰,对同事也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恒子老师对人(包括自己和他人)、对事都没有什么期待,不苛求自己,也不在别人身上寄予希望。引发我思考的是她对人生的立意:“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因此,孤独是一种常态,不能指望从别人身上得到救赎。
大部分人是害怕孤独的。孤独代表着寂寞、代表着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代表着羞耻,总之,孤独是一个失败的代名词。因此,人们为了打破孤独,就努力去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努力去寻找那个可以填满你内心空洞的人。但是,在不安地到处求索之时,妥协、痛苦也就由此产生了。尤其是一个人为了逃避孤独去开展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往往在那个人身上寄予厚望,希望ta能看懂你的一切喜怒哀乐,希望ta能一切以你为纲,无尽地感情、精力和时间的索取很快就让对方感到巨大的压力,由此产生的冲突又让自己陷入巨大的不安、痛苦、失望的漩涡。
如何避免走入这样的死胡同呢?恒子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像一株植物一样,每天安静的生长,从土壤、阳光中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终至枝繁叶茂、根系发达,不汲汲于做一个索取者,以独立的姿态,在风中飒飒作响。
人间值得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个90岁的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写给生活的哲理小书。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的接受每一天。”这里的不必太用力不是说让你得过且过,随波逐流,而是说不要太较真,不要太强求幸福,不要总想着得失,凡事想开点,别和自己过不去,无论何时都坦然的接受每一天。
关于工作,她说“为了钱而工作,并不是可耻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认为是非常了不起的。”步入社会之后,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如果刚好遇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就再好不过了。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运气。对工作而言,首先是为了赚钱,其次才是理想。所以不管做什么工作,喜欢不喜欢不重要,能解决自己当前的生活才重要。就不要总是把“这不是我的理想工作”挂在嘴边,“人生价值”“自我成长”是要等自己立足安稳后的闲暇考虑的问题。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时间思考这些。
关于婚姻,她说“用尽千方百计,耗费几年或者几十年想要改变他人,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婚姻中,常常因为对方的各种习惯观点而引发争吵,都想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试图改变对方。然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其实对于两个人来说,互相尊重对方的观点,不强求对方做不愿意的事情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了。
关于人际交往,她说“我会尽量抛弃‘我才了不起’的想法,这样的话自己感到轻松,周围的人也会轻松。”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在于心灵的沟通,倾听对方的内心世界。哪怕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认真的听,用心的回应,真诚的对待每个人就是最好的。
未来岁月漫长,依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