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其实内心对于生活的感悟越来越多。写读后感时,我们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内容。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最新《忏悔录》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1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2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内心阴暗丑陋的人绝不敢把自己的罪过公之于众,他敢毫无保留地承认,说明他能正视自己,并能以真正平和的心态来完成自我的忏悔。与此同时,难能可贵的一点,他从不急于为自己辩解些什么,反而彰显其坦白的初衷和忏悔的决心。这样一个人,纵使有些缺点,人们放在对等的角度考虑,也会被轻易原谅。我想,或多或少,很多人都能从《忏悔录》中看到自己的一个缩影。也许只是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一句话而已。但足以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原谅他亦是原谅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3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有一晚他睡在欧洲的某条河边,看着对面的魅力的梯形花圃,气温刚好,他睡了难得的好觉,没有温床,却有大自然的美景陪伴,美哉。
他很喜欢周末去大自然中去赏美景。或者欣赏,或者咒骂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的开头他写道:就我这个年岁而言,我的智力比较地发达了,但判断力却欠缺些,我非常需要有人教我如何为人处事,因为几年的经验并没能够彻底根治我那浪漫的幻想,而且,尽管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我仍旧不很了解世事人情,好像我并未从苦难中得到什么教益似的。在此书里,我们只知道卢梭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卢梭是怎样的,却不知道。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格里姆、以及诸夫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当时思想混乱、条理不清晰、急于为自己辩护、有精神错乱倾向的卢梭没法给我们详尽的描述,要真正评价这位伟大思想家,需要参考的书籍还有很多,但卢梭在法国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4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着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着,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5
午休时,我坐在椅子上看《爱的教育》这本书。
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成为书中一角,尝尽了主人公们品过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他们身边的点点滴滴……
我要学习安利柯伸张正义的精神,他秉性纯朴仁厚,总在别人有困难时热情地伸出援手,他极富上进心,看见别人的优点,总会取长补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戴洛西一位受人尊敬的班长,他风度翩翩,很有才干,在各方面均出人头地。往往在犯错时,卡洛菲那种知错就改的思想总在我脑海中出现,正是他一直激励着我去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而柯礼智在搬运劈柴的时候,仍不忘读书,常常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着。他这种勤奋好学的品德使我懂得了学习的快乐……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通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充满特色的人物,让我们在阅读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爱的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安利柯,关心父母、老师、朋友,让开心无处不在;在学习中我们要做那格,勤奋用功,奋发向上;在将来要做柯礼智充满了爱国热忱。
爱的教育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只有明白了,懂得了,才能使你受益匪浅。一生中犯的错很多,中间大多数都是微不足道,但是它的影响有多深谁也不知道,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正。爱的教育不仅是教育自己,也需要自己去教育别人,使大家都受到爱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读透了爱的教育。
读完全书,我悟出一个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直激励着我,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6
卢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刚出生时,母亲便因难产而逝,父亲对他又怜又恨。他父亲时常从他身上抓摸出母亲的影子,给予他全部的爱。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这广泛的阅读无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谐。
晚年卢梭写成这本《忏悔录》用以回击给他的“敌人们”,其书最大特点便是真实、无与伦比的真实。不同于其他自传,这本书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卢梭宣称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认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承认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因偷了师傅的东西而挨打,并诬陷了无辜的女仆马丽恩......
有人说,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枯燥无聊,好像是一个老男人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他无非是想把这一生所做的坏事暴露出来,以求别人给他一个高尚人格的评价。然,他们没有想到卢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要死去。也有人说,读卢梭的《忏悔录》,见证了心目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复兴的启蒙者内心深处那么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所以,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传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过往的历史曾经多么光荣,人们往往会用优美的辞藻以粉饰人性中的丑恶。《忏悔录》展露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他忏悔自己犯下的错误:嫁祸别人,抛弃孩子,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赤诚。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所谓现实令人变得虚伪的现状,所谓童心、初心也随之改变。恰,卢梭让我明白了真诚的可贵,没有它只怕到了未来我便会迷茫,而陷入所谓现实的圈套,能够读到读到此书,以卢梭的勇气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庆幸。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7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日记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记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记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真实地忏悔?
在告别尘世的那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将要贴在博客上面一样,我还能够面对远朋近友,有足够的勇气对他们说:这就是我真实的自己吗?!!!
卢梭,你让我再一次发出深沉的喟叹唉!
最新《忏悔录》读后感 篇8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我,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Makeadifference!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