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模板。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模板”,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1)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我非常喜欢唐诗,从小学第一次接触此类的课文,我就极感兴趣,并试着模
仿古人写几句不成熟的诗句,就是这么爱好。今天能借到这么一本《唐诗三百首》,
真的很珍惜它。读了之后感想颇多,并且使我更加喜欢唐诗了。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都在述说着诗人内心的故事,或者承载着诗wwW.XD63.cOM
人的无限感情,又或者是对现实生活的不良风尚严厉的批判。通过短短的一首唐
诗,我可以看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体会诗人内心的各种感情,还可以学习各
样深刻的道理。唐诗对我最大的益处就是陶冶我的情操,平静我浮躁的心,使我
成长,使我成熟。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首李白的诗: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出署时所作。他这次出署,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
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
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
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的描绘了船出三峡、渡江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
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
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
语贴切。景重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
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
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
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
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以天
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
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了
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
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送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异象在四川生活,读书
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山,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
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
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副长江三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伟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2)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长久的,是无限的。知识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走来,并且一直走下去,会把知识传授给每一个它经过的生命。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
读了《唐诗三百首》,让我认识了“诗仙”李白,读了他的诗让我认识了“诗仙”,使人壮思云飞、逸兴满怀,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我认识了“诗圣”杜甫,他的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虽然广泛,但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所以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是好友,并合称“李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李杜的诗,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读《唐诗三百首》还让我认识了“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刘熙载曾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3)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800字!
让我们走进唐诗天地,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于中国人来讲,唐诗陪伴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从咿呀学语开始,直至步履蹒跚我们都可以与唐诗结缘,在唐诗的天地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
从李白、杜甫,到王维、孟浩然,再到高适、岑参……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征服了我们后人,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传诵至今。
《唐诗三百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本书,是由清代诗学名家蘅塘退士在其夫人徐兰英的协助下搜集整理编撰的。他们为什么要编这本书呢?因为他们想为小朋友们编一本好的唐诗启蒙读物。那个时候社会上流行的诗词启蒙读本是《千家诗》,收录了唐宋时期的223首律诗和绝句,没有收录同样佳作频出的古诗和乐府诗。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对唐诗有一个整体认识,他们夫妇编写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书中精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孟浩然等77位文学大师的310首经典代表诗作,所选唐诗作品特点鲜明,老少咸宜。
《唐诗三百首》就是这样一部久经考验的经典作品。它结合了唐代诗歌精华,所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包含了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让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唐王朝的兴衰交替。
翻开《唐诗三百首》,无论我们是悲是喜,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情感共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下一个人,一杯酒,伴着明月举杯对饮,这就是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明明心中是郁郁不得志,却依然可以活的如此逍遥。杜甫则与李白不同,他作品中透露的更多的是写实主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少轻狂的杜甫,意气风发,在老来阅尽人世后,依然心系苍生,胸怀国家大事。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上的最高峰,所以一本高质量的唐诗选集,就很值得我们拥有。作家榜的这本《唐诗三百首》,全本全彩全注,精校精编精排,有利于我们高效阅读,而且书中还收录了唐代至近现代80余位艺术大师共245幅珍品画作,可供我们欣赏。
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清醒,杜甫的孤傲,王维的世故……在那里,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其中,找寻自己的情感寄托。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4)
感受唐诗之美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做《唐诗三百首》,我赶紧阅读起来,配上书中的插图和注释,就像在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真的是精彩极了。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人们的知识和文采。比如当我读到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仿佛就听到了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还比如读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就会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站在高高的鹳鹊楼上,看着远处的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黄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借着注释我明白了,如果想要看到更美丽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这样,如果想进步,也要不断的努力,克服困难。还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出去旅游,看到美丽的荷花,我情不自禁地背诵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妈妈听了很高兴,夸奖我说:“真像个小诗人,配上你的朗诵,池塘中的荷花变得更美了!”听完之后我心里像是吃了蜜一样甜,也更加坚定要学习更多的古诗,不断积累,以后也当个小诗人。
《唐诗三百首》我爱上了古诗,也爱上了阅读,读古诗能丰富知识,让自己也像个小诗人一样有文采,还能让我从诗中明白一些道理,让自己不断学习进步。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5)
今年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了我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唐诗三百首》。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一直想要的一本书。
通过阅读,我认识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诗人,比如李白、王维、杜甫、骆宾王等诗人。其中,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被称人为“诗仙”。我听妈妈说他为人豪爽,他还喜欢喝酒,喝完酒就可以写出更好的诗,多奇特的一个诗人啊。
我很喜欢这些古诗,从诗中我读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各种感情,我还会在生活中触景生情套用上相应的诗句,比如当我爬山看到夕阳照在青苔上的时候,我一下子就会想起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诗句。当我看到山顶上的瀑布往下流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来。有时候,我还是依样画葫芦胡诌出几句诗来,惹得爸爸妈妈开怀大笑!
以后我还要读更多的古诗,希望我也能作出更好的诗来。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6)
阖上书卷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翻涌起一种难以言述的情绪。素白的书封上面印着一片淡绿色的银杏叶,除此之外别无繁缛,清新的画面是对全书大旨最好的诠释:无需过多修饰,仅留一份明净不俗。
我总是认为,人存于世,必然要活出一片潇洒独立,当然不是放荡不羁,但要想与众不同,除了浓妆艳抹,还有清淡可追。而《唐诗三百首》正是教会了我这种清淡的做人处事哲学,以及立德修身的终身目标。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尤为广泛,择录77家诗派,全文共311首唐诗。我细细数来,其中唯杜工部之诗收录数量最广,王摩诘之诗数次之。我思寻良久,试图发现作者用意,无奈才疏学浅,只得其表,而更深之意将留待日后领悟。
一则,杜甫作为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却从未得到来自统治者的半点怜悯,他在病痛之中不断挣扎,在权贵脚下小心做人,这一切却无半点作用,反而使他将国家的羸弱看的清清楚楚,他奔走呼号,无奈自身难保,有其心却无其力,风烛残年的他最后病死孤舟。尽管命运如此摧残,在《唐诗三百首》中却多有其忧国之作,如《丽人行》,诗作深刻地披露统治阶层糜烂的生活,暴露出的无疑是所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然而作者为何选录这首极言统治弊端,动摇民心之作?我猜想诗作内容倒是作者所考虑的次要条件,似乎作者更在意突出杜甫之精神气节。
这一点也可以从《望岳》诗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窥见,句中杜甫心中涌动的豪情与壮志抒发的淋漓尽致,令读过之人产生一种无以言述的沸腾热血,仿佛也跟随诗人来到了绝顶之峰,享受着俯瞰天下的畅快淋漓,我们从这两首诗中都能体味到杜甫心中所怀有的远大志向与抱负。这其实正是《唐诗三百首》希望带给我们的比诗作更重要的东西:立德修身。
何谓修身?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为万事之本,欲成大事,必得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必然要养性,由此可以想到王维。
谈王维,我们更应该看中他的性情,性情一词正是使得《唐诗三百首》在如今这个社会仍然具有如此大的价值的又一因素,有性情方得修身。我们就从青年时的王维来开始谈。
青年时期的王维是状元出身,文气才华自不必说,在官场上同样也是得心应手,顺风顺水,他早期的作品表现出清新明快、豪迈健康的调子,作品也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诗作虽然也十分可观,却始终不够辨识度。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后来的安史之乱,可能王维会过上像封建时代大多数官宦一样的的无忧生活,或者是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是不是又将因此而折损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派大诗人?
所以历史总是这样公正,你王维注定名载青史,容不得你就这样平凡地度过一生!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奸臣专政,朝政日非。王维也有“此身虽在堪惊“的感受,但是退出官场,又过不惯清贫的生活,他只好亦官亦隐,半官半隐,心在山林,身在魏阙。直至把全部感情倾铸成他晚期的诗风。如同他所说的:“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诗人“万事不关心“一语,可以说是表面话,骨子里还是很关心世事的,不过“自顾无长策“罢了。这不是王维后半世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表白吗?像这样的篇章,在王维晚年的山水诗中是很多的。他晚年的诗作多清淡而无烟火气,他以自己的明净之心写就了许许多多的佳作,给我们留下对人生更加真挚的感悟,以及对于修身立徳的目标与要求。
《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望见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他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忧愤,他为寻求明君“怆然而涕下”。
这些诗篇都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诗人们以笔为媒,记下自己心中的种种情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了唐诗的兴盛与繁荣!《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诗歌作品大多清丽婉转,诗人们赋功力技巧于自然混成之中,作文华而不俗,雄野而不粗野,厚重而不呆板。这反应出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特点,更是诗人们不加修饰的真性情,以及朴素自然的真情怀。
在如今,立徳修身这些词汇似乎显得有些苍白。人们忙于生计,奔走于工作与家庭之间,每天忙碌不停。这可能会换来生活物质上的富足,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因为他们的脑海中是空洞的,这注定使得他们不会拥有自我的意志,从而失去自我的人格。
现在谈忧国忧民显然有些不切实际,立德修身便尤为可贵。保存一颗向往自由之心,健全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这是我们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充实自己思想的机会。从《唐诗三百首》中,我终于寻找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今天读诗的意义正在于此。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7)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于是写下一首首思乡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读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都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眷念之情。那些游子独自在他乡漂泊,每天都思念着家乡和亲人。夜晚,抬头仰望那明月,就会思念起家乡。在寂静的船内,看着那遥远的海岸,禁不住眼泪哗哗,想起了曾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换做是我们,在这种时候,含着泪与父母和家乡告别,心里将会是多么寂静,会多么难受,会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诗人王安石仅借明月来衬托出他对家乡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这么遥远的路途中,他希望明月照着他回到家乡;《秋思》,诗人张籍想写信给家人,因为心事重重,表达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写什么好;《长相思》,诗人纳兰性德,将人们在寒烈的冷风之下,思念起故乡,睡不着觉。
从这些诗中,我读到了一个道理: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寸草不移!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篇8)
我一直很喜欢《唐诗三百首》,我喜欢诗仙李白,记得李白小的时候有一次,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去,他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看见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奇怪,问老奶奶为什么在磨铁棒,老奶奶告诉他自己在磨绣花针,只要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后,心想:“对,只有要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人们誉为“诗仙”。
李白的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诗圣”杜甫是好朋友,两人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我们现代的小学生,要学习李白等先辈们的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