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模板。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根据大家的需求,小编特意准备了“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1
以前没读过类似的书,但是读过心灵鸡汤之类的书,摘抄过一些名言警句,回想起来,在看这些书和摘抄句子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但是过不了多久,还是会回归到当初的自己,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说没有改变似乎还是不太精确,人人都会变的,很多人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更多是受环境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几乎人人都期望与众不同,变成理想的自己,可是能够实现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面前,很少有机会关照自己内心,冷静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而是盲目地沉湎在世俗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过分在乎他人的看法,追求闲散舒适,不愿直面惨淡的人生,面对困境束手无策,或者采取鸵鸟式的方法躲避,不能勇敢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任由环境将自己变得面目全非,却又不愿意接受现实,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抑郁。其实,人真的不需要太多,“广厦千间,夜眠一榻,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内心的满足,才可以带来平安喜乐。正如本书所讲,人生也就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人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事,不要企图左右别人的事,更不要奢望改变老天的事。活在当下,不要为过去悔恨,不要为未来担忧。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遵从自己的内心,多行好事,莫问前程,也许会遇见未知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2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内容揉和了心理学、哲学、神学等许多形而上的内容,无论形式看上去多么简单生动,也注定不是一本能一口气消化的书籍。虽然我已经从头到尾读过一遍,但我知道离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还差十万八千里。
我挺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以小说的形式,将这些如此神秘深奥的理论融入到一个故事中,层层解析,让读者读起来不觉得过于枯燥和吃力。这样的表达形式让我想起《苏菲的故事》,每当大家对哲学望而却步的时候,常常会有人推荐这本书作为入门。把晦涩的理论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普通人也能接受,其实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的,所以我很喜欢这样的作者。
《遇见未知的自己》,通读全书,我觉得它就是引领人们去思考这样一个命题:我是谁?我想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用不着思考的问题。
但作者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很多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们被很多表象所迷惑。她还告诉我们,我不是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情绪,不是我的思想,而事实上人们常常把他们混为一谈。那么究竟我是谁?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真正的我也许就如宗教里说的人的灵魂,但灵魂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说,我是谁,我们只能从否定的角度回答,那就是以上皆非。人的真我应该是充满了爱、喜悦、平和的感觉的,那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不快乐,即使我们拥有了我们想要的一切,比如金钱、地位、名声、爱人等等。
作者说,那是因为我们误认为那些表象就是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地在这些表象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不时地审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绪。只有我们看清那些表象不是真正的自我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困惑。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3
我也很想遇见老人,让他来解答我的问题,让他来引导我走出苦恼。
看完这本书,我有点走火入魔了。我知道了现在的我不是真的我,现在这个意识,思想,情绪,经验的集合体只是小我。他不断从别人身上汲取养分,求可怜,求关注,求安慰,求认同……离开了别人认同,这个小我是活不下去的。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以为我从此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其实不能,我的小我假装放弃了抵抗,但其实他一直都在。我以为我得到了真理,所以我用它来审视世界,用它来要求别人,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不也成为了哺育小我的养分吗?
就算是我明白了,我也不能以之要求每一个人。现在的我不是真的我,我知道了,我努力去寻找真我。现在的她不是她,我也知道了,但我有什么权力以一种粗暴的手段去替别人做出选择呢?有的人可能一辈子臣服于小我,也能过得很幸福,有的人就算找到了真我,可能看起来也会过得很悲催。一种是求诸于己,一种是求诸于人,都是人生的一种选择罢了,哪有对错呢?好的想法可以分享,但不能替别人选择。我错了,错得很离谱。但我能做什么呢?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4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初识此书,源于师傅的推荐,看到书名——《遇见未知的自己》,顿觉新颖,好奇心的驱使让我对此书颇具好感,蠢蠢欲动地想阅读它。
拿到这本书,大致浏览一番,惊讶于如此深奥晦涩的书籍竟以小说为体裁,里面生动的描写、精彩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了我,未做好任何吸收大哲学思想的心理准备,已看到了几十页。犹记得扉页上的那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想想平日里的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而忧心忡忡,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怒发冲冠,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心神不宁。其实,别人的所做所为并无它意,只是自己的意识在作祟、在捣鬼,是自己扭曲原意而活让自己受罪。
书中以一个叫若菱的女子和一位身居山林的老人为主角,讲述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而他们的主题则围绕着“发现真我”,书中的真我即“爱、和平、喜悦”。本书以小说情节的层层推进带动了寻找真我的整个过程的推进,把人的思想诱导进入我们未曾深入的世界,令人深感奇妙与兴奋。
在意识层面上,我们并不能察觉到“真我”的存在,原因是那个“真我”已被外面的东西团团包围起来,这些东西由内而外分别是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要发现“真我”,必须去除这些东西。
首先是破除身体的障碍,重新与身体联结。与身体重新联结的方式便是运动,而且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等可以让我们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像羽毛球、乒乓球等竞争性的运动并不符合。呼吸也是和身体沟通的有效途径。呼吸可以采取腹式呼吸法,呼吸越慢越长则活得越久。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营养均衡、少吃多餐、细嚼慢咽是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具体表现。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之上,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留意自己的身体,也是与身体联结的方法。
其次是情绪的障碍。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自己的负面情绪困扰,悲伤、愤怒、焦虑、恐惧,而当出现这些负面情绪时,我们往往压抑和打压下去。而书中的那句“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尤令我记忆颇深。每每当自己伤心难受之时,总是想尽千方百计逃脱它,用各种娱乐活动取代或是填埋内心的伤痛,殊不知这丝毫不起作用。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臣服,臣服于不可改变的事实,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带着爱的知觉之光去消融它们。
再次是破除思想的障碍。我们总是完全信服于自己的思想,丝毫不去质疑和检测它们的正确性。平时我们所看到的事情以及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正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在操控着,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有选择地把事情揽入自己的视觉范围之内,并以自己的思想为之定性。书中有个印象深刻的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这就印证了开篇的那句话: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不再被自己的思想干扰,然后站在外部全方位地觉察和检测自己思想的正确性。
最后是认同的解离。觉知是身份认同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彻底了解到自己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并不是也不属于自己的,就可以从这个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读完此书,道理虽懂,却未能够发现真我,还被带进了更深的思想洞穴之中,黑暗一片,进退两难,只怪自己修行不够。所以唯一能做的,便是学习、经历、成长。或许有一天,我能退去层层外在的包裹,遇见那个未知的自己,等待着。。。。。。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5
经一个李姓兄弟姐妹的说,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她告诉我想要学习并领悟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推荐,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咱们如何将自己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咱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十分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一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兄弟姐妹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明白。可惜鄙人时刻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那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齐分享。
书中讲解咱们人类生命所追求的东西,也但是五个字就能够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咱们这么发奋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愉悦?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为什么咱们会远离真我呢?咱们每个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戏?扮演各种主角,然而在戏份中,有多少是咱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一样主角,咱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咱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好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能够改变的部分。正因咱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咱们的东西!”愉悦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愉悦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愉悦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一样,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因此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职责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明白,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咱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正因“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务必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刻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己?各人去想吧!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6
我一向都是一个自卑的人。
最近看了本书,却让我心态放平了许多,也许不只是这本书的功劳,只是从这本书开始,我有了真正的变化。所幸,真有了质变,我期望这质变能持续进行下去,让我变成自我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有位教师评价我说我学习是“蜻蜓点水”,我一开始不服气,之后渐渐长大,反省自我,发现自我真是这样,所以也经常那这句话警醒自我,不要再“蜻蜓点水”!可是,秉性难移啊……之后我渐渐发现,我做事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好像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鼓励、赞赏、羡慕之上,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我学习这些知识,只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比如说这次学习园运动,看到别人回答问题都回答的很好,而我能回答出来的都是书上能找到的,找不到答案的脑袋就一团乱,总想着得到教师的鼓励,所以这之后我总是要先自嘲一番,然后小我萎缩到不行,幸福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羡慕别人打击自我的过程。自我有时也忍着不去看别人的精彩答案,可是总避免不了的啊,所以有时痛苦,有时难过……
此刻,这些我都放下了,虽然不明白是不是真正的放下了,但我此刻确实心里很简便,因为,不管我答得好与坏,完美与否,我都切实的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我期望我能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不依靠别人的评价,虽然我不聪明,但我在尽力做到勤奋!我想慢慢的,等那些基本知识我都掌握牢固了,我会越来越熟练的运用联系的。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打击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遇见未知自己的读后感 篇7
经一个李姓朋友的介绍,我用了一下午及半个晚上读了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她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或许能帮我找到答案。于是我采纳了她的建议,试着在书里找寻答案。这本书教我们如何将自己与内在的真我连结,同时阐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是在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亦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原本按作者的要求,每天只看几章节,然后静静回想或者与朋友来探讨彼此对于潜意识中的真我的理解。可惜鄙人时间有限,只能匆匆一览。其中的真谛恐怕是不得要领。在这里我就把我的读后感与大家一起分享。
书中提到的另外一个观点:“爱,罪恶假汝之名!”“为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乍读不能理解,然则细想后觉得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不想承认而已。”书中举例说明了有些事出发点一切因为“爱”,实则就是担心自己受牵连。对没看过这书的人,或许还没明白我在说什么!好,举个例子吧!书中提到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小孩的调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须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一旦违反甚至就施以“酷刑”,口口声声的说为了他们好,实际就是担心小孩贪玩造成的后果会给大人自己带来麻烦。小孩受伤了,大人要抽时间去照顾,耽误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祸了,大人还得去善后。就是说大人们怕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麻烦,故要求小孩时都是说“我是为你好!”说到这点,为小孩还是为自己?各人去想吧!
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待别有意见、特别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来看看一个逻辑推理的公式吧: 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我也是粗枝大叶般爵嚼了这本书,不过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多,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会学着接受,更别得谈身心合一!在昨晚看完这本书时意犹未尽,本想趁夜写写感悟。无奈“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还得起早上班。不过今天上午也算好,忙里偷闲的完成了自己的这篇读后感。藉此机会,感谢推荐这本书给我的好朋友,感谢这些年一直在我身边支持我的人。也请原谅我以前的理性给大家造成了伤害。我的理性让你们觉得像“刺猬”,越是亲近的人越被我伤害的深。在此说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