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书要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假设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读完作品后,我们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1】
一个是伸张正义的疯癫骑士,一个是耽于幻想的失足女子。在爱玛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子。虽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彻底,后者多半是满足虚荣心而已,借此向庸常的生活挑衅,向所谓的命运不公平性报仇。关于对爱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福楼拜。他笔下的爱玛“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纸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因此她并不满足于生活的平静,她的幻想永远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或者更确切地说,以她所处的现实看来,她幻想的生活是属于别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尤其是渥毕萨尔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梦的神经质状态,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们上坡下岭,穿越村庄”,甚至“买了一张巴黎地图,用手指指点点,游览纸上的京城”。而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爱玛一直期待意外的发生和赖昂出走后她的状态几处,读起来让我感觉像是钱锺书先生的笔风。总之,爱玛的形象在我理解的范围内,是没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剧正如作者书中所透露的,是社会,是个人(除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外,她自己还深深地受着“夫贵妻荣”的思想的钳制),悲观一点说,是命运造成的。
同样,包法利夫人不仅仅只是爱玛一个人,正如查理的母亲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着丈夫、儿子的双重背叛(儿子的背叛表现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杜比克寡妇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对她无爱,这一切都是现实造成的。可怜的朱斯丹,只是爱玛命运中另一悲剧人物。
查理在书中,可以看作是另一个爱玛,他同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为爱玛快乐,他制造着“自己能使爱玛幸福的假象“,如让她与罗道耳弗骑马郊游、惊喜地安排她去鲁昂弹琴(实则是去和赖昂谈情)等。他一心为爱玛的幸福奔波,却从未发现他们的世界几乎没有交集。书中有一处描写同床异梦的章节,读起来让人心酸,感慨查理这般深沉的爱给错了对象。读者们会多少人为结局处的他太过懦弱,不仅原谅情敌,还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最自然的解释,那时的他已经不能为力了,命运是最大的敌人。爱玛死后,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给爱玛设计了一个符合爱玛憧憬的棺木,读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两者间的隔膜,只是没有成效。
最后,小说结局了,但故事似乎还没结束,坏人(书中相对于偏向“恶势力”一方的人物,如勒乐、郝麦)“胜利”了,而白尔特延续着爱玛和查理的悲剧,未来不见光明。一切照旧继续演绎着人生的不公平命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继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2】
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长篇小说。说实话,初读时我几乎提不起兴致,情节淡如清涟,几乎毫无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但渐渐就觉出隐藏其幕后的人生况味。直到爱玛出现在查理的视野中,这个故事似乎才开始鲜活起来:田庄里的宁静安袢,房屋里精致的器皿灼烁熠熠,比第厄普象牙还白净令人惊讶的指尖,爱玛拾鞭时脸颊涨红,阳光下微扬的灰尘,精细散漫的勾勒描绘氤氲着雾一般浪漫的氛围一一但这些只是一场雾,一下子又晴朗照旧起来;这不是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时候我才开始读出兴致来,觉得这就像一杯茶,初呻时索然无味,但静静闭上眼睛才可细尝到舌齿间萦绕的气息,有一点甘甜,更多的是苦涩,却哀而不伤。因为早已知晓结局,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激荡的心情,没有因悬念而滋生的怀疑≌馐俏彝反谓哟サ剑因为在国内的作品中最忌惮这个,(当然也有列外V皇俏颐豢吹)虽然也有情节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顺,似乎理所当然。我在前言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福楼拜主张从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接近结尾才慢慢领悟,福楼拜用“我们”的纯客观视角的一缕线,将我们牵引进了他事先编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颠簸激起的尘土飞扬,教堂里清越的钟声,永镇寺的一草一景,人们忙碌时的阴影憧憧,鸡在鸣狗在吠,让我们影影绰绰看见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而不见作者一丝身影。他不是在陈述而是在演绎这个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隐藏。
爱玛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冲撞下的牺牲品,更是一个被上流的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她出生在农庄,拥有丽质卓绝的美貌,在修道院里不但没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约,相反还被那些浪漫主义所熏陶,她耽溺于小说里的爱恋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绵绵,渐渐背弃了宗教信仰,而宗教里的“避世离俗”让她越发远离现实真谛,她将自己的灵魂囿于她编织的与自我现实格格不入的绮丽的梦中,她永远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可达成的虚妄,一直竭力寻找。农庄里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于静,日日翘首有一个契机达成愿望,于是当查理出现时,她本能认为这就是那个契机,那个骤然而至的爱情。她不加考证,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随之而去。但却怆凉地发现这不过是大漠里的绿洲,在生活与期待的胁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错觉,于是后悔莫及。而那场宴会恰逢打开了她心中的欲望之门,让她越发渴望那样的生活,绮丽的梦越发缠紧,可无从突破现实,只能一味沉浸在幻想中,也就对查理的关爱熟视无睹。
赖昂的出现无疑给她的希望燃起了一盏灯,他风度翩翩,他循循善诱,他忧愁不解,他感触诗情,他无一不符合她心目中那名白马王子的所有特质。同样的情怀令她想入非非,但她并没有完全遗忘家庭,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思想。她惧怕取舍决择,对赖昂若即若离,最后他走了,她分外难过,懊悔不已,觉得为了一个缚束自己的'家庭而放松一段海阔天空的爱情太不应了。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懊悔让她在道特耳弗的追求下半推半就屈服了他,事后她又觉得彷徨,尤其是看到女儿时便有罪恶感,加上查理医学业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于是她再一次发狠将注意力放归家里,期望查理一将成名,但依旧失望煞尾。她便再无留恋,一心想与道特耳弗远走高飞,但他只是一个风月老手,只当她是情史中的一个过客。被遗弃的爱玛大病一场,梦碎了但依然残留支离的碎片在心里。这时赖昂又出现了,她也有过犹豫,但还是又一次拥入了欲望的漩涡。此时她的欲望已经显露无遗了,虽然她一直强调那是爱情:她借幽会之名大肆挥霍,渐离中心点,对赖昂感到厌烦,却还在一起,就是为了这种近似上流的享受。读到这里,我隐约觉得她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如烟花,自知短暂所以盛开绚烂凋零绚烈。可她从未开心过。
爱玛一生都在希冀童话中的爱情,然而她始终不曾意识到那样的爱情是需要物质来滋养的,而她没有那样的资本却一直想僭越上流的生活,她混淆了想象与现实,迷糊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爱玛又比周遭的同等角色更俱有好强心与上进心,只是她一味痴迷,不懂适度,忘记了循序渐进的生存法则,急不可耐用狭隘的意识形态看似摆脱了所谓的下流社会:她频频与情人幽期密约,对情人慷慨大方,不但不索财还从并不殷实的家中调用资金来补贴,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那可悲的虚荣心、意识上的超脱。她自以为是她应当做一个上流人,事实上她也有这个资质,可卑微的身世背景从一开始就奠基了她的社会地位、先赋角色。她想跻身上流却被上流人所摒弃。这是每个时期都存在的社会尖锐矛盾:“一般平民并非短视地满于自己的制度性先赋角色,而是必然的要梦想从社会下层解脱出来,完成向自致角色的转变,走向主流社会。“人往高处走”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要求、人之常情。可是,不幸的是,他们的想法是为社会和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不能容许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对于他们来说,制度性的先赋角色,是不可动摇的天理。如果有谁非要执拗地往上爬,则不但上流社会的“君子们”不愿意,恐怕还要采取“名正言顺”的肃清清剿措施。所以,社会角色间的禁闭之门在这样的社会是绝不容许被开放的。”(摘自黄田《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试析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段落)在小说中除了爱玛以外还有很多对此现像的喻世,尤其是农场展览会上的获奖老太太,毫无委婉的刻画人物令我不敢置信,然而这是这夸张丑媸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的制度。
爱玛天赋才情却是怀才不遇,虽然她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唾弃、谩骂,但她亦值得人们深思她命运转折、堕落的一系列因素与过程,进而起到警示自我的作用,甚至应觉同情惋惜。而比爱玛更可怜的我想就是查理了吧,他是个俗人,但用情至深,哪怕是对他从未心动过的寡妇的离世也曾痛苦不已,况且是对一见倾心的爱玛,更是呵护倍至,只是他完全不懂她眼中的“爱情”,而且情商太低,当道特耳弗过逾与她接触时他竟毫无危机意识,甚至还间接怂恿她的出轨。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可惜爱玛却从未重视过,因为她过去在浪漫小说中没有见过这种心平气和的爱情,她不懂,激情就像一把火,再怎么炽烈燎原,也有柴枯成灰一日,终要回到生活的平淡中。
爱玛一生都在追逐所谓的爱情,但至死都不晓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3】
包法利夫人
1.这名字我一直觉得是讲一个老太婆的风流韵事,作为已婚女士才想看的书。如果改个名字,或者索性叫爱玛,估计10年就看了,或许会有些不一样。
2.是我读书少,看到经典就被炸得说不出话。怎么能写的这么好?无非就是写写院子,食物,舞会…之类的,竟让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细品,还舍不得看完。就像是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该看什么,又迫不及待想拥有“当地”,于是,只好去感受身临其境的呼吸,味道,蓝天,建筑,一树一花。这本书的文字也是这样,读来的感受就像回到那个时代,地点,在爱玛所在的窗台,体会她内心的感知,做她所做的白日梦。要知道我是那种景物描写不够震撼就全跳过的人。
3.爱玛让我想起马蓉,她对王的厌恶,她的行事轨迹,都符合爱玛的人设。
4.福楼拜说包法利夫人就是自己。同情她就像同情自己一样。既同情又羡慕又向往又憎恶。人生不会有更好的结局了,除非世界的善意像我一样勇敢,才能得到救赎。为什么我们不能错,不能重来,不能欲求不满,不能厌恶温柔善良?
此书不值得,一定不会推荐的书,但不妨碍认为它是一本极好的书,只能有缘人自己去找它,此后就自求多福吧。如果你有什么未实现的心愿可以读下,不同于人间不值得,丧的自我放逐,还可以是追求后承担失败的惨痛。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4】
最认真读的一段,是爱玛死后这一段。作者的笔触忽然变柔和了,就像一幕戏高潮之后陡然收场,拍在沙滩上的余浪一波轻似一波。写夏尔的爱,前面的评论我基本没怎么看,因为言辞犀利的都在抨击欺负夏尔老实人,可是夏尔给的爱就是这样的呀,他给出的爱透不过爱玛的心灵,不是爱玛贪婪,不够就是不够,爱不是你付出多少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外人就能感动对方的东西。爱并不是感动。婚姻生活里应该寻爱么?应该寻。夏尔死了,要责怪爱玛么?我不觉得爱玛有什么不可饶恕的地方,这本书的年代是几百年前的社会,偷情不可饶恕的话,时代发展到今天,依旧不能理解么?我们可以不效仿可以引为戒,但不足以谩骂。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不是罗多尔夫也不是列翁,是她自己,是夏尔。她有夏尔透不过的精神世界,她也遏制了自己内心的虚妄和肆意,可是她失败了。如果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没有心思想柴米油盐照顾子女之外的事情,就不会有悲剧了,可是平凡的女人有什么光呢?又何必在花费笔墨来勾勒呢?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5】
[凋谢]翻译不是很好,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克希的翻译更加精致漂亮。
福楼拜是大家,把爱玛的出轨原因大部分归于生命体原始的冲动发自然主义之先声。
看到最后,爱玛死时的癫狂与惨状,这永无宁日的纵欲、贪婪、搅的灵魂永无宁日的空虚感随着死亡终于平静了,犹如一阙乐曲远去的绝响。
两个出轨对象都是人渣,20xx年的电影选角不科学,把罗道尔夫和书记员莱昂选的太帅了。
包法利先生是个人才,他对爱玛不是纵容,是毫无察觉。不仅直男,还愚钝。
恨铁不成钢可以用在这三位男士任何一个人身上,没有人能够为爱玛的自由和追逐买单,没有任何人能阻止爱玛的堕落和无休止的绝望狂欢。
她的悲剧,不胜唏嘘。
这个小说经久不衰的魅力,通俗来说,一来中间略有艳俗之辟,但绝不庸俗,是雅俗共赏;各个阶层皆可津津乐道。(检讨书大全 JT56w.cOm)
一来爱玛是个活生生的角色,最后被高利贷逼上绝路以至于低下曾经骄傲、优雅的头颅去借钱;为钱所困,古以有之,直到今天。
只能说的还是可怜,你要骂她不知检点放纵享乐又凭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爱玛的评价必然越来越趋向同情甚至个别认同现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6】
读高中时就听语文老师介绍过这本法国名著,当时老师说作者福楼拜最后把女主人公写死了,作者自己都放声大哭,歇斯底里般的无法入眠,惋惜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悲惨之命运。前段时间,一个偶然机会,我才决定把这本书全面读一下,连续一周睡前捧书夜读,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包法利夫人外表是美丽的,心灵是单纯的,但也是极度虚荣的,一直生活在自己幻想的甜蜜爱情和所谓的上层社会里,不满足木讷、单纯、顾家、爱他但不懂浪漫的医生丈夫,不安分守己,一直寻找梦中的爱情,梦中的公主,梦中的纸醉金迷,梦中的鲜衣怒马......一步步偷偷背叛自己的丈夫,心灵与身体双双出轨,走向深渊。与情人写信、幽会寻求刺激,花前月下,诗情画意,美酒玫瑰.....
最终被人利用欠下巨额债务,迎来法院的限期支付传票,她一下子蒙了,不能告诉丈夫,也无颜告诉丈夫,四处找人借钱救急,但无论是情人、朋友、熟人都拒之门外,即使有人愿意借钱给她也要她出卖身体为代价,她悲愤交加,看透世间真相,看透人间薄情,走投无路,服毒自尽,香消玉损,主人公遗憾作别。丈夫知道后变卖家产抵债,看到人去楼空,想到妻子的背叛,也急火攻心,生无可恋的死去,可怜的孩子只好交给一无所有的老母亲代养,故事令人捶心,丈夫妻子双双归西,妻子害了自己,也害了丈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看不清自己,一直追求你得不到的东西,得不到的东西好像才是最美好的,不惜眼前人,花花世界终究黄粱一梦,身体赤条条来去无痕,白走一遭,一声叹息。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7】
有人问作家福楼拜,在小说的最后,为什么将艾玛写死,福楼拜说艾玛必须“死”,她已经无法再活下去了。小说描写的是包法利夫人艾玛为摆脱不幸婚姻,追求不正当爱情而导致堕落毁灭的悲剧。而她之所以服毒,是因为被人逼债,但债务的背后是一连串的谎言,她不能让这些谎言浮出水面,可又找不到出路,只得寻死。读完这部小说,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评价让我想起了赵树理的“三仙姑”形象,为什么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三仙姑”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因为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人眼里的三仙姑只该有母亲形象,所以觉得她自私自利,作风不正,美国人眼里的三仙姑却具有女性形象,所以她是追求爱情,个性解放。同理,《包法利夫人》中对艾玛的批判来自她不守妇道,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她前后遇到两个情人莱昂和罗道夫,然而两人都一样欺骗了艾玛的感情,最后债务紧逼难以隐瞒情人的真相,最后服砒霜而亡。很多人表示艾玛是活该,活活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碎,她不配做包法利的妻子,说实话,故事的背景如果放在现在,我也会毫不犹豫地这样认为。可是,福楼拜笔下的故事背景是法国资本主义制度时期,艾玛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没有一致的价值观,没有任何共鸣。自己周围的人也都是打着资本主义科学的旗号唯利是图。从女性形象角度来看,艾玛追求爱情,追求个性是她的权利,她幻想中的爱情和现实中的爱情截然不同,所以她开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但是现实很残酷,这种爱情是见不得光的,况且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爱情,却石沉大海,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爱情,也成了束缚她一生的镣铐。所以说,她的悲剧结局是她逃避现实的结果,她看不到自己是个失败者,也不愿承认自己沉迷于过分的浪漫之中,随后自杀也算是属于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那么,我在想,如果当时的她可以离婚,离婚后的她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会是什么样的结局?还会是这样的悲剧吗?其实现实生活中,我并不赞同轻易离婚,要么没结婚,要么就绝对不要离婚。在没有遇见对的人之前,可以不结婚,但是一旦结婚就绝对不要轻言离婚,因为遇人不易。但是对于包法利夫人来说,情况不一样,或许离婚后才会有不同的色彩,或许杀死她的不是砒霜,而是现实。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8】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欲望总是能在清晨那一缕阳光的沐浴下消散,又在看到高楼大厦,宝马奔驰,香奈儿卡地亚时重新燃起。
爱玛,农民的女儿,一场上流社会的物质洗礼与精神感化瞬间点燃了她心中那颗欲望火种,面对安于现状,享受庸常,医术平平的丈夫,在先后经过莱昂与罗多尔夫的撩拨后,她心中的欲火熊熊燃烧,但她丝毫没感觉到灼热感,不断往火堆里加柴浇油,无法控制的情欲,物欲,私欲让她高潮迭起,难以自拔,直到自己在欠下8000法郎无法偿还,寻求两位情人救助无果的情况下,她,爱玛.包法利夫人服下砒霜,郁结而死。
我对爱玛之死没有产生过多的怜悯与同情,她完完全全就是一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人。相反,我很同情她的丈夫,那个老实巴交,哪怕医术不精但对工作兢兢业业,哪怕得罪自己母亲也不愿意让妻子受委屈的夏尔.包法利先生。在爱玛高超的谈吐技巧与毫无破绽的约会安排下,他完全不知晓爱玛先后与两位情人交往的事实,甚至在爱玛死后,出于对亡妻的尊重,他始终不愿打开那个藏满爱玛情人书信与定情信物的檀木书桌暗柜,直到有一天他转动钥匙,打开暗柜,顶开锁簧,拿出莱昂的书信,面对罗尔多夫的靚照,他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感情,他对她的一厢情愿,他对她的万般宠幸,在那一刻化成乌有与泡沫,他声嘶力竭无可奈何,他萎靡不振无力回天。他死在爱玛与情人约会的那条长凳上,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也许唯有真爱过,才懂得这种丝丝入扣,痛彻心扉的悲怆之情。
回看小说的第一章,描写的'是“我们”的同学夏尔.包法利小朋友在学校的一系列场景。他是个不善言辞,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缺乏主见的男生,就此,福楼拜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男主角悲情的基调,性格果真决定着命运。
在传统的纸张与口头上流传着一条冰冷冷的劝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让人们打消一切妄念,甘于平庸,安于现状。可是,路对面,河对岸,山那头,有着诗和远方,有人飞了过去,但也没有摔的粉身碎骨或是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能飞过去的少数,我们无法知晓,也未能看见,在少数人的羽翼下,埋在地下的那一片片白骨,我们永远属于大多数人中的一小部分,过着庸常的生活,并在庸常的生活中老老实实的活着。
我手上的这本《包法利夫人》为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周克希先生翻译。据我所知,市面上有四种译本,除了上面提到的周克希先生译本,还有李健吾、许渊冲及罗国林三位先生的译本,后三位的译本我没有看过,没有发言权,我就周先生的译本发表一下个人感受。
从整体上看,语言顺畅度、可读性尚可,文艺腔十足,注释极其详细,明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福楼拜精准的措辞、详实的描摹以及生动的人物、景色刻画,有色彩有韵律。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9】
很久以前,书柜里有一本外国小说《包法利夫人》。最近拿出一本薄薄的书,仔细看了看。我花了两个星期看完了。虽然不喜欢,但也在脑海里勾勒出了一个法国普通公民的性格形象。她就是包法利夫人,一个超级自恋,虚荣,自私,丑陋的女孩。到现在为止,她是一个完整的”。
包法利夫人,原名“爱玛”,是19世纪法国的一个乡下姑娘。她家境殷实,容貌姣好,之前受过贵族教育。然而,结果艾玛嫁给了一个医术平平的包法利老师,开了一个小诊所,离理想的丈夫相差甚远。捉弄的命运,现实的残酷,很快,艾玛的嫁妆不见了,但她的感情却混在衣、食、住、行之中,结局往往是脆弱的,经不起岁月的磨练。然而艾玛虚荣,一生奢华,追求上流社会的物质刺激。她无能的丈夫没有多少积蓄,她的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原来的浪漫和热情,感情黯然失色。艾玛终于恋爱了。她爱上了一个灵魂丑陋的富家公子,鲁道夫。那个把女生当衣服看的男生不爱她。他只爱艾玛的身体。当他占有艾玛时,他粗暴地抛弃了她。艾玛这个又傻又穷的女孩,以为自己要进入上流社会,享受奢侈带来的“快感”。因为这个原因,她欠了一笔债,这就更可笑了。当卑鄙的小男孩鲁道夫抛弃艾玛后,艾玛和姐姐弟弟一起玩耍,和另一个道德败坏的年轻人利昂开始了畸形的爱情。用这一天的话说,就是“养二当家”,欠债越来越多。最后,在破产的那天,这个颓废的“拜金主义者”,
“破产,曾经说过鲁道夫和莱昂已经从艾玛的生活中彻底消失,艾玛绝望了,走上了不归路。
艾玛——包法利夫人的年轻生活结束了。这个“拜金主义者”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不值得同情,甚至让读者讨厌她。感情不能用物质来交换。看这一刻,是不是没有艾玛这样的“拜金”少女?在他们虚伪的面孔下,隐藏着一颗“拜金”的心。房子、车子、钱,缺一不可,他们更喜欢“海龟派”。钱是婚姻殿堂的绊脚石吗?亵渎感情就是亵渎自己的幸福,不是要求别人,而是充实自己,感情才会来得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