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8篇。
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不禁茅塞顿开。 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我相信这个网页内容可以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1】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我既为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骄傲,又为失去爱子的毛主席伤心。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毛岸英英勇殉职了,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悲痛欲绝,而且朝鲜的人还要把毛岸英埋在自己的领地里,毛主席的心又插上了一把大大的锋利的刀,可最后毛主席还是答应了他们。
从中我体会到毛主席可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只不过像常人一样渴望幸福,可命运捉人,让毛主席的亲人一一离他而去,我不懂,难道做主席要丧失那么多的亲人吗?毛岸英可是他的爱子啊!为什么老天不给他留住一个亲人呢?那天晚上,我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个场面:毛主席躲在被窝里,失声痛哭,甚至把枕巾都给哭湿了,甚至把眼睛都哭红了,甚至那慈祥的微笑也跑走了,只剩下替他值班的伤心!甚至,甚至……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女儿在十一岁的时候突然死亡,而他的儿子也得了白血病,无法治疗而死亡,对于失去两个子女的他,把儿子放进了冰箱,亲朋好友问他儿子呢?他只说:“他死了,我把他放进了冰箱了,只要我和爱人想见他,就打开冰箱,这也是给我们种安慰!”
呀!毛主席真是个伟人啊!长大之后,我会爱自己的孩子,让他成为毛主席那样的为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2】
说到毛主席,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原名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我们都尊称他为毛主席。可以说他是同时代的伟人。他在深水中救人。
但是关于他的一些私事,我们知道的却很少。今天,我有幸读到了一篇关于毛主席的事——《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完之后,我不由地被深深地感动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文中彭总司令出于对毛主席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朝鲜总理金日成出于对中国优秀孩子的崇敬,要求将遗体埋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选择,毛主席怎么看?
“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主席想到儿子活着的时候因为繁忙不能相见一面,死了当然想见一见儿子的遗体了。但是他又想到,在朝鲜的战场上,献出生命的还有千千万万个父母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有跟他有一样的想法,但是还是未能如愿。
他自己虽然身为国家的主席,又怎么能搞特殊呢?因此,他做出了艰难而痛苦的决定,将儿子葬在朝鲜。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个国家领导人顾全大局、一代伟人胸怀宽广、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最后,毛主席在电文稿上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即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的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句话强烈地说明了,毛主席那天晚上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充满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充分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感慨:
毛主席很平凡,但他更伟大。毛主席很平凡,但他更伟大。他有普通人的感情,但他有不同于普通人的思想。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说一句心里话:毛主席,我们的好主席,真的值得全国人民的爱和尊敬!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3】
文章讲述到: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无比悲痛,彭老总要求把岸英同志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请求,毛主席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让爱子葬在朝鲜.便忍痛签了字.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毛泽东,他既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又有和平常人一样的父爱.他既有超人的情怀,又有常人的情感.虽然儿子牺牲了,但在种.种的细节当中,表现出了伟大父爱的延续.要做出这种艰难又重大的决定,对于一个做父亲的来说,是很难的.谁不想再见自己儿女最后一面?毛主席是一位国家领袖,而是从大局考虑问题,他是理智的,不想因为自己的家务事,而在共和国内引起巨大轰动.请不要误会毛泽东冷漠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他还不想把自己的悲痛传播给他人罢了.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再去了解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会发现:毛泽东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4】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下面是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一: *讲述到: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无比悲痛,彭老总要求把岸英同志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面对这一要求,毛主席做出了在朝鲜埋葬爱子的艰难选择。然后他痛苦地签了字。毛泽东平凡伟大
毛泽东,他既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又有和平常人一样的父爱.他既有超人的情怀,又有常人的情感.虽然儿子牺牲了,但在种种的细节当中,表现出了伟大父爱的延续.
要做出这种艰难又重大的决定,对于一个做父亲的来说,是很难的.谁不想再见自己儿女最后一面?毛主席是一位国家领袖,而是从大局考虑问题,他是理智的,不想因为自己的家务事,而在共和国内引起巨大轰动.
请不要误解毛泽东的冷漠,不要爱他的儿子。他只是不想把悲伤传给别人
当我们了解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精神,进而了解他的情感世界,就会发现毛泽东是伟大而平凡的
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二: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3周年。看着电视剧《毛泽东》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听着电视上各位领导的演讲,我不禁想起了让我受益匪浅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
这一事件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主席桌上的一封电报讲述了毛主席爱子毛岸英在战争中的悲壮牺牲。接到电报后,主席没有哭,而是一个接一个地抽烟。秘书长来时说,彭德怀要求将毛泽东的遗体运回中国,而朝鲜总理则要求将遗体埋葬在朝鲜。
面对两种不同的选择,主席抬起头来,眼中流露出无限的依恋。虽然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但他签字前仍踌躇了一下。是啊,这一签,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再见到自己的爱子了啊!
次日,电文稿上留下了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读完这句话,我望着天空,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前哭泣。是的,老来丧子,谁不哀思啊!
谁能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谁能如此伟大?只有我们的毛主席。
毛泽东,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权利,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世界上哪一个父母不想再见到他们的儿子!
俗话说: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毛主席最后一次拒绝见他的儿子,要求把他的尸体直接埋在朝鲜。要做出这样的决定,必须承受多大得拥气和痛苦!毛主席不冷漠,不想见儿子。
这是因为他是平凡的,但他也是伟大的!
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三: 很小的时候,便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过毛泽东,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也记得爷爷奶奶提起毛泽东时眼中流露出的崇拜和怀念,我当时还觉得好笑,今天,读了一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毛泽东,感受了毛泽东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怀和不同凡响的伟人胸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的电报,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知道,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甚至没有了理智,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希望别人一起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应该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应该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么行?
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毛主席身上同时具有凡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在极度的悲伤时竞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是我们平常人所不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青山处处埋忠骨》,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毛岸英牺牲后,彭总来电,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心情极度痛苦,对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国内的抉择过程。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感情,但同时也表现出领袖的博大超人的胸怀,这是非常感人的。
这是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卧室。彭先生的**: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的汽油弹击中。
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从接到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都不说话,只是一个接一个地抽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时,秘书进来报告说,有彭总经理打来**,说岸英是董事长的长子,要求以不寻常的方式将遗体运回中国。秘书走近主席说,朝鲜总理金日成打**向主席表示哀悼。他还说,岸英同志为朝鲜人民的解放而牺牲,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他葬在朝鲜。
主席抬头看着天花板,忍住悲痛。他的眼睛流露出无限的怀旧。岸英奔赴朝鲜时,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有多少优秀的孩子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不伤心吗?他们不想再看到他们儿子的遗体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着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超人博大的胸怀,让人读后肃然起敬。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6】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
看完这篇课文,我钦佩毛主席的坚强品格。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当时,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战斗中牺牲。这时,毛主席非常伤心。如果他是另一个父亲,他会哭,但毛主席没有哭。他忍着疼痛,一个接一个地抽烟,一整天都不说话。
后来,彭德怀打**要求将毛泽东的遗体运回中国,但朝鲜总理要求将毛泽东的遗体埋葬在朝鲜。此时,毛主席很难作出选取。
毛主席想:我看不到我儿子还活着。让我看看他的遗体。但是这意愿很快就被打消了。
因为他设身处地地想到了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最后,毛主席按照朝鲜首相说的,把毛岸英的尸体葬在了朝鲜。毛泽东老年失子失多么悲痛啊!
但是他却深明大义,把儿子葬身朝鲜,这又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坚强的品质!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的一身坎坷。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
他家境贫寒,父母疏远,这使贝多芬严肃、孤僻、固执、独立。12岁时,贝多芬开始作曲。14岁参加管弦乐队演出,领取家庭工资补贴。母亲因病去世。家里只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一个倒下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
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创作的曲子不计其数:
c大调第一交响曲,b大调第三交响曲世界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但他给人类带来了快乐!
毛泽东、贝多芬,这些伟人在悲痛面前选择了勇敢面对。毛泽东晚年丧子;贝多芬双耳失聪。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二):
这天,我学***篇课文,颇有感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参加“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不幸牺牲,毛主席极度悲伤。朱镕基总司令希望归还毛泽东的遗体,而朝鲜人民则希望将毛泽东埋葬在朝鲜。
经过多次犹豫,毛主席在电报记录手稿上写下一句话:青山到处埋着忠骨。毛同志借用这句话是为了表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当我读到“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踌躇了一会时。我也深为主席惋惜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的决定呀。尽管如此,**还是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在朝鲜埋葬了岸英的遗体。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丧子割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三):
很小的时候,便从爷爷奶奶口中听说过毛泽东,明白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我也记得爷爷奶奶提起毛泽东时眼中流露出的崇拜和怀念,我当时还觉得好笑,这天,读了一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毛泽东,感受了毛泽东真真切切的凡人情怀和不同凡响的伟人胸怀。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南海毛泽东卧室的写字台上,放着一封说了毛泽东的爱子在战争中光荣殉职的电报,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一只的吸着烟,要明白,自己最爱的人去世了,谁都会受到打击,哇哇大哭,甚至没有了理智,而毛泽东不一样,同样是悲伤,却不期望别人一齐悲伤,秘书这时走来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对,就就应运回国,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就应运回国厚葬,朝鲜就不同了,那边正在打仗,兵荒马乱的,顶多埋到土里,这怎样行?
可毛泽东却和我想法不同,主席认为儿子已经死了,自己当然很悲痛,但是在朝鲜战场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读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到毛主席既有普通人的感情,又有伟人的心。当我极度悲伤的时候,我能想到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在主席签字的瞬间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是啊,这字一签上,就意味着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让人难以忍受多么那决定呀。
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上写着一行让我热泪盈眶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谁能有如此胸襟,唯有我们的毛主席,当我读到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四):
这天我们学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让我受益匪浅。
讲述到: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无比悲痛,彭老总要求把岸英同志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针对这一要求,毛主席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将爱子埋葬在朝鲜。
便忍痛签了字。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个特殊的人,而且和普通人有着同样的父爱。他既有超人的情怀,又有常人的情感。儿子虽然死了,但在种种细节中,显示出了父爱的延续。
要做出这种艰难又重大的决定,对于一个做父亲的来说,是很难的。谁不想再见自己儿女最后一面?
当我读到的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时,透过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老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悲痛?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了,毛主席获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艰难抉择,最终毛主席在痛苦和矛盾中决定把毛岸英安葬朝鲜的故事。我心想:“原来毛主席这样的伟人都有着如此平凡的父爱”。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爸爸。
在生活中我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俗话说“父爱如山”,有时候爸爸虽然没有在我的面前表现出来他对我的关爱,但是我知道爸爸在默默地关注着我。
我是一个不喜欢洗袜子的小懒虫,每次洗漱完就把袜子丢在一边,但是每天早上袜子都干干净净的摆放在一起。起初我很好奇,还以为是妈妈给我洗的呢!后来有一天晚上我想去卫生间,走到门口看到灯还亮着,我心想:“这么晚了,是谁呀?”我推开门看到爸爸正在给我洗袜子,爸爸看到我还有点不好意思,爸爸说:“平时看你天天上网课已经很累了,不想洗袜子也能理解,就让爸爸来帮你分担一点喽……”。听到爸爸的话我心里暖暖的。
以前我总认为爸爸是个粗心大意的人,但是通过这件事我感受到了父亲默默的关心,就像这篇文章一样,毛主席虽然是一位伟人,但是他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着一颗平常心,都有着对子女的爱。
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回报父母。
他们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到老。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篇8】
上周,聆听了我们年级张晓琼老师执教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这是一节原滋原味的随堂课,整堂课朴实无华,没有什么花哨的环节,但张老师“天然去雕饰”,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教学风格“求真务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落到了实处,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展现了张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说实话,这是一篇比较难处理的课文。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查资料,学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文中表现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小学生是极少有体验的,因此让学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是有很大难度的。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就成了教学这篇课文成功的关键。张老师的这堂课,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引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方面,设计得很巧妙,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执教这类与学生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课文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当今小学生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毛主席及毛岸英的相关事迹知之甚少,这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解读这篇课文有不小难度。因此,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张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很重视这一点,并做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张老师课前让学生动手收集了“抗美援朝”的一些资料。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呈现资料,而是把资料展示与课前精彩两分钟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请展示的同学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老师把与课文相关的重要信息板书到黑板上。特别板书“抗美援朝”的目的其实就是“保家卫国”,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又为课堂营造了氛围,为学生解读文本做了知识铺垫。
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张老师巧妙而自然地补充了毛岸英成长经历、牺牲经过等内容;最后总结深化时,又补充了此前为了革命,毛主席相继失去五位亲人的资料。
由于时机把握恰当,过渡自然,这些资料的补充,并不让人觉得累赘、多余。反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造成的伤害是多么巨大,毛主席最后做出的抉择是多么伟大,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毛主席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宽广的胸怀。
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精心、深入的解读。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者只有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才敢勇于面对课堂教学中精彩预设与突然生成的挑战;才能想出办法来巧妙处理文本,创意设计出受到学生喜爱而又具实效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张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刻而透彻的。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关键了如指掌,在加上对学情的研究准确到位,整堂课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如在整体感知文本时,她让学生抓住文中三封电报内容作为线索,使原来的“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这条线索一下子变得清晰简单。根据这一线索,学生很快把文章的脉络理清,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突破文章重难点做了良好的铺垫。把文本中可供语文学习的“源”和“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张老师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牢牢抓住对关键词句的解读,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句,加上批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点拨,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对话中交流思想,在交流中理解文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正因为张老师在就教学设计中抓住了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