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读后感(经典七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凡尔纳科幻故事优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凡尔纳读后感 篇1
手牵手,一起去畅游海底。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雨把玻璃打地好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从里面看向外面什么也看不清楚。此时的我正坐在书桌前,借着明亮的灯光,听着闹钟的滴答声,读着一本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
本书介绍了尼摩船长开着《鹦鹉螺号》带着康塞尔、尼德·兰和博士一刘共闯海底。他们穿过太平洋,跨过印度洋,走过红海,渡过地中海,越过大西洋以及南背极海域,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饱览了海底奇观。其中给我印象深就康塞尔,他老实、坚强、善良、热心、勤劳、聪明、忠于主人。特别是他最后一点氧气都让给主人的那件事令我无比感动。
当然,令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们被困在冰层里的那件事。想想看,鹦鹉螺号的氧气只能提供两天了,但要打破冰层还得四天五夜。这样的情况下,怎能不让人着急?可是,他们并没有太慌张,而是保持冷静,想到各种方法可以加快凿冰的速度。终于,他们在最后关键时刻用鹦鹉螺号那大功率的螺旋桨的推动冲破了冰层,让大家都吸着了海上的清爽空气。
看了这本书,我感触极深,我被他们那种英勇无偎的精神惊呆了。如果换成我去,我说不定早就上天堂报告去了,只会在船舱里着急地乱跑,和他们相比,我们的气势相差太远了!看他们、挑战凶猛鲨鱼,智击食人族,勇斗大章鱼,逃出冰层……哪一个不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大冒险?我想,我们以后得一改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开始磨练自己的勇气与毅力!
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仍在呼呼作响地吹着。我明白了,想要去冒险,光有想法是不够的,还要将勇气与智慧合在一起,才会有一次完美的冒险经历。
凡尔纳读后感 篇2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科幻小说,名叫《八十天环游地球》,它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一篇著作。
这本书主要讲了福克先生和朋友打赌:和仆人路路通一起,在八十天之内环游地球一圈回到伦敦。虽然福克先生在途中遇到了困难之多,但都是有惊无险,最后通过顽强的毅力回到了伦敦。
福克是一个善良正直、乐善好施、足智多谋有毅力的人,但是他不苟言笑,性格有一点孤僻冷淡。而他的仆人路路通则是一个为人乖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侠义之心的人。在跟主人福克先生八十天的旅行中出了不少力,深受主人的赏识。在八十天的环球旅行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困难,如《生死海滩》和《大获全胜》两章中,福克先生凭借他的毅力和高超的武艺打败了那个不可一世的船长。他们遇到问题不退缩,最终还能把事情办好,沉着冷静和强大的.毅力使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活在这个世上就会遇到困难,但如果能像福克先生一样有顽强的毅力,无论多大的困难都一定能克服,一定能成功。
凡尔纳读后感 篇3
凡尔纳的《地心游记》里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是教授一行人顺着水声,从火山岩壁上开凿出来的温泉水跌落洞穴后形成的。溪水往地心流去,给探险家们解渴的同时也指引着他们向下的方向。
《地心游记》里印象最深的部分,是教授一行人在一个路口选错了前行的方向,一路上岩壁断层的矿石都在提醒他们走错了。而教授说,我要走到这条路不能走为止,我要看一看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
凡尔纳的另一部作品《神秘岛》里,乘热气球流落荒岛的遇难者们乐观地把自己称为“开拓者”。他们利用大自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把一座荒岛变成了世外桃源。
印象最深的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他们捡到一口海上漂浮过来的木箱,木箱里有一本圣经。他们相信随手翻到的`一页写着对他们现在处境的解读,然后他们翻到的那页写着:只要祈求,就能得到。只要寻找,就能发现。
另一个部分是他们捡到了一个写着求救纸条的漂流瓶,然后丝毫没有犹豫就出发去了那个相距48个小时航程的邻居岛救人。在岛上,他们发现了早已没有人却有人类居住过痕迹的小木屋。
通过对屋内设施的判断,他们估计房屋主人已经不在人世。这时候他们决定要出去找到这个人的骸骨。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有这样人性光辉的时刻,那一刻觉得很温暖。
后来在他们返程的时候,海面大风大浪大雾,风向也改变了。这时留守在神秘岛上的伙伴点燃了引航的篝火。那一刻,感觉有个聪明可靠的队友是一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
不要害怕,去看这条路的尽头,心存希望,你会发现这条路的意义。
凡尔纳读后感 篇4
午休时分,我便向他们介绍了这本书的作者,那位名叫儒勒·凡尔纳的法国科幻作家。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从那天起,在短短的两个多星期里,学生们陆陆续续买来了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太阳系历险记》《环绕月球》《气球上的星期五》《神秘岛》……从那天起,课间、中午、放学后,时常看到学生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或一起静静地读着小说,或就某个故事热烈地讨论,沉浸在凡尔纳所描述的瑰丽、旖旎、迷人的风光,和那些上至太空星球下至海洋地心无所不及的,有关潮汐、海洋、岛屿、洋流等隐藏着大量科学知识的探险之旅里。
那时的农村,学生们的家境都不富裕,家里人能给买个两三本书就很不错了。见他们如此喜欢凡尔纳的小说,我把自己和他们手上的书集合起来,组织他们分成了几个阅读小组,分小组借阅课外读物,然后互换,这样就实现了资源共享,且不定期地组织他们进行小组里的阅读交流。我发现,当阅读不再仅是个人的爱好,而是进一步变成群体行为后,学生们阅读得更加起劲了,有时好像憋着股劲,互相比赛看谁读得多,读得快;大多生物生都渴望能在小组交流时说出点什么,和自己的同学争论出些什么,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断增长的自我认同感驱使着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可。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不知不觉就发生了。我不由得记起刚接这个班时,发现这些在田野河边如野草般不受约束嬉戏着长大的学生们几乎没有什么阅读爱好,也几乎没读过多少课外书;发现他们的发言用词贫乏、表达生疏、语言生硬,我多么急切地想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可没想到苦口婆心的说教不如这样一个偶然的故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例如本书的案例《有趣的单双数》中,在即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时,有个学生冷不防的问出:“那我的学号是单数还是双数呢?虽然高出了既定目标,老师还是调整了教学方法,没有及时对学生的问题作回答,而是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再次解决难题。教师对于捕捉到的问题能及时加以有效的分析、梳理和归纳,善于捕捉,找到一种更好的教学处理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想,今后,我们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揣摩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努力做到善于发现细节,处理细节,研究细节,从细处入手,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在积极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中成长。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时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走笔至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的点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方法和要提出的问题,还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有效的催发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判者,从而才能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凡尔纳读后感 篇5
我读了一本《八十天环游地球》的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福克先生和朋友打了一个赌——八十天环游地球,赌注是两万英镑,如果输了就会倾家荡产。在这种压力下,福克先生充满了战胜困难的信心,没有被困难吓倒,始终对胜利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追求,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种种自然和人为的障碍,最终赢得了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周的赌注。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像福克先生那样,勇于面对和接受挑战,用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去坚持,就会成功。我们读书学习也是如此,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只要我们知难而进,刻苦钻研,问题就一定会迎刃而解。
福克先生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做到分秒必争。也让我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真正含义。再想一想自己,吃饭要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作业有时也会磨磨蹭蹭,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看来,我以后必须要改掉这个坏毛病了。
读完了《八十天环游地球》后,我明白了无论今后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像福克先生那样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攻克它,这样才会走向成功!
凡尔纳读后感 篇6
书中的主人公探险者、教授阿龙纳斯先生和他的两个同伴康塞尔与尼德·兰,一起乘坐“鹦鹉螺号”开始了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是尼摩船长,他是个性格古怪,性情忧郁,知识渊博的人,船上的人都以一种阿龙纳斯先生和他的两个同伴听不懂的语言交流,阿龙纳斯先生感到十分奇怪,为什么只有尼摩船长听得懂三个人的语言。尼摩船长邀请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及南极与北极。遇见了许多见也没见过的海底动植物、海底洞穴、暗道与人们至今没发现的遗址。
书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地理、文化、地质学,这么多的知识,这本书里都有,作者通过阿龙纳斯先生的仆人,知识面很广的,爱给动物分类的康塞尔,告诉我们海洋的知识,与海洋里的奥妙。如红海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它分泌出的黏液是造成红海的颜色像血一样的红的原因。还有许多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通过这本书我都知道了。阿龙纳斯先生对尼摩船长的无可伦比的才华与学识产生了钦佩,我也同样对尼摩船长的才华与学识产生了敬佩,并且我下定决心多看海洋知识的书,体会海洋的奥妙与神奇,探索深海的宝藏与财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一定能造出像鹦鹉螺号那样优秀的船只。
《海底两万里》不是作者空凭想象捏造的,它是由远见加博学累计成的科幻小说。我很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描写手法,比如在写穿越南极冰山的时候,作者把冰海、冰山、巨大的冰缝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南极的冰山之中,《海底两万里》你真是我的.好老师!
凡尔纳读后感 篇7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看完了《海底两万里》,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本书出自儒勒·凡尔纳之手,他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中有著名的三部曲,分别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赛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这艘潜艇,在短短的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海、北冰洋,航程约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中描绘了这些人物在大海里的`种种奇遇。潜艇在大海中穿梭着,海底十分美丽,但也很惊险。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体现了人类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再想想,在那时,作者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一些,但他却把海底的景色写的如此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这表现出了儒勒·凡尔纳的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科学知识。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总是能广为流传,这不仅因为他的思绪之传奇,他的小说具有科学可信性,更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崇尚科学、英勇顽强的人,他塑造的形象都是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在这本小说中,讲述了许多的科学知识,这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向往与兴趣,启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思考。
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善于观察世界上的一切,善于问有意义的“为什么”,并且要努力去探索原因。要知道,科学无处不在,没有科学我们什么都不懂,只不过是一个长着人的身躯的空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