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观看完的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精选: 《航拍中国》观后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6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真正想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魅力拍出来。
延伸阅读
最新观后感: 航拍中国观后感其二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最新观后感: 航拍中国观后感其二”,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航拍中国》是由余乐导演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用无人机拍摄的方式记载祖国大江大河的一部优秀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综合类地理纪录片。第一季记录了祖国的,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上海六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势地貌。
正如影片开头旁白所说,带你领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航拍中国》所采用的特效是很炫酷的,在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加入独具魅力的视听语言更能突出祖国的神奇壮丽。余乐团队使用无人机用俯拍的方式展现出每一个省份地区的地形地貌,更能给观众营造一种震惊的视觉效果,采用推镜头的拍摄手法更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大部分是解说词,时而也会有无人机轰鸣的声音,更加增添影片的真实感。拍摄每一个地区都会先展示出该区域的动态,地形图。旁白解读出所要经过的路线以及该地的人文历史地理。之后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进行拍摄 多采用推拉镜头的手法拍摄。在的那一期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拍摄的特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田地里的大片红色,从上空拍摄给人以强大的视觉震撼力,随着无人机的下降逐渐看清原来红红火火的红色竟是大片大片的辣椒。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了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感觉。在很多时候纪录片中缺少的就是这种豁然开朗的神秘感。影片中不仅介绍了各种自然,地理环境,也有关于各地奇妙传说,从而满足观众的好奇感,更能激发观众到此处游玩的兴趣。在影片中,看着能“上天入地,无岁不能”的无人机,带我们领略之前难得一见的风景。我看到了直上云霄的崇山峻岭,看到了坐落于白云之上的建筑。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人机带我们穿梭于不同气候,不同纬度之间,各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
《航拍中国》带领我们认识了解了许多之前从未见过的东西,经过工作人员数段时间的努力之后,呈现给观众如此优秀的文艺作品。之前看到《航拍中国》的豆瓣评分就心生好奇,看完之后才的的确确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没有如此优秀的团队拍出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许多美丽的景观不被人熟识,欣赏,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
[观后有感系列]航拍中国观后感模板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用写观后感的方式将各种感触和思考组织在一起。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观后有感系列]航拍中国观后感模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继去年看过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之后,今年又看到了《航拍中国》,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看的纪录片了。
从前我从江北机场飞往南京,那天天气特别好,飞机飞得似乎也不高,从窗户里望下去,一大片混浊的绿,公路纵横交错,可以看到白色的和谐号动车穿行。那种清晰的俯瞰,印象深刻。我看到的那一大片土地,怀疑是湖北省,当然,是我猜的。
幅员辽阔的960万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美轮美奂,极尽想象力。祖国母亲的绝色天姿并没有因为雾霾而失色多少。如果今生的足迹不能够踏遍这片土地,该是一种多么醉人的遗憾。
因为我的家乡江苏省差不多一马平川,整个省份的气候自然条件也相近,所以总是惊叹于云南一省之内,往西北的德钦雪山绵延,气温寒冷,而南方西双版纳却是一派夏日风景。同一省份气候相差之大,再大也没有新疆的火焰山和帕米尔高原之间的差异更大了吧,内陆深部腹地的这个省份,有塞上江南,也有不毛之地的沙漠……那种原始的还没有完全被工业文明侵蚀的风姿一定会激励着你:再贫瘠的土地上也有你不曾探索到的'风景。
《航拍中国·陕西篇》,可以看到陕西的雾霾,熙攘的人群都隐没在雾霾中。西安的古城墙上适合自行车骑行游。汉中,是诸葛亮出川伐魏的地方。惊叹于,南郑到今天还存在这个地方……
最新实用!航拍中国观后感五篇
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最新实用!航拍中国观后感五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一】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6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真正想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魅力拍出来。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题记
生动精彩的解说,搭配着轻松的音乐,在短短50分钟的时间内,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的感受。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展示中国风景:我们看到的,是海南的海滨风光,是新疆的异域风情;感叹的,是黑龙江的沃野千里,是江西的一江碧水;陶醉的,是上海的历史底蕴,是陕西的奔放豪情……
六集300多分钟的航程,这些地方跨越祖国的东南西北,随着镜头缓缓进入众人的视野,向世界阐释着东方大国的独特神韵。
“这河山日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站立在庐山之巅,便恍然能看到众多武侠里的风流人物,陡峭峰林中透出隐隐侠气,一颦一笑,满是江湖仙侠之风。,仿佛与李白遨游,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恍若与苏东坡同行,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座山峰或平缓,或陡峭,层层山峰,无言向人们阐述着繁华的历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停留在黑龙江银装素裹的大地,雪白如糖霜一样的冰雪映射出世界上最纯真的色彩,掩埋在重重冰雪之下的千里沃野,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魅力四射的雪乡,千形百状的冰雕,有序新奇的采冰……冰雪,是黑龙江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伫立在海南的海滨,感受热带岛屿的热浪澎湃与激情火热。沿海地区的灯塔,是一种责任,几十年风吹雨打,更是一种使命。现代化的货船,渔民的高超技术,惊险刺激的海上项目,不仅展现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也向众人展示出了蓝色世界海洋的冰山一角。
以新的姿态俯瞰九州大地,在云霄之中,白云之下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新的中国,新的角度,新的视野,中国的多姿风采,以新的方式展现在眼前。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存在着如此之多我所未知之处。
这片土地上,有可爱精灵一般的动物,有如同红树林海底世界,也有面对飞行器时,人们好奇的明眸,恢宏而庄重的楼房,高耸而现代的大厦……我体会到的是自然的蔚为壮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善。
这盛世,如你所愿。有幸我亲吻热土,俯瞰九州,生于华夏,千年前,云端下也许是皎皎明月,也许是亭台楼阁;而如今时隔千年,云端下却是鳞次栉比的楼宇,也是一个个奋斗的延续……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三】
自然孕育了文化,文化丰富了自然,欢声笑语在自然与人文的编织中熠熠生辉,留下的光绵长深厚而又令人向往。纪录片《航拍中国.江西》以其细腻优美的风格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成功地做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向观众再现了江西那典雅与韵味并存的美。
即使你不是特别偏爱美景,也绝对会因此而发出赞叹。富有韵味的构图,点缀上灵性的色彩,配以美妙的音乐,以导演余乐的手细细研磨,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属于视觉的饕餮盛宴。
构图塑造美的'框架。影片在对画面进行展现时,各种构图混合运用,营造独特的中国式意境。当镜头在河流与公路进行俯拍时,曲线构图与斜线构图带来的流动感有一种特别的韵律,使画面的空间更具深度。而在对于各种建筑进行展现时,对称构图所带来的平稳则充分为观众展示了古建筑的古朴美。吸引眼球的是,导演在这里巧妙的将画面快速转场,使画面不会显得过于呆板,同时,完美的保留了对称构图本身的平衡美感。鸟瞰镜头下,古朴的乡村交织在绿色的丛林之中,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影响,相互递进,共同在阳光下跳动着唯美的华尔兹,以此塑造出美的框架。
色彩点缀美的本质。在航拍之旅中,眼睛好比音锤,色彩宛如键盘,它们的每次接触都会激起心灵的震动。影片中,绿色作为主色调贯穿全片,无论是壮丽的庐山还是偏爱江西的竹林都有着令人惊叹的画面,它完美的诠释了江西的活力与生机。而在对于小镇生活与民俗进行讲述时,则以为暖色调的红色与黄色为主。其中最惊艳的是客家人的烧瓦塔,当暖暖的红色映衬到人们的脸庞,那抹浓浓的幸福隔着屏幕传递到了观众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欢乐。应该说,这份民俗的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其本质无疑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集而产生的美,而这份美,将随着时间继续延续下去。
音乐升华美的意境。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说过:“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的放大影像的效果。”这一点在《航拍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的总体音调平缓而优雅,配合上饱含情感的解说词,在完美突出画面的同时,又超越了画面,以此延伸出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蕴意,那就是,美的意境。每个地方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意境,庐山清冷的箫声,婺源欢快的笛声,龙虎山的鼓声,人们在幸福中发出的笑声,加上富有中国韵味的留白转场,那属于视觉与听觉上的美着实让人不得不发出赞叹。其实不仅仅只是如此,音乐更大程度上还表明了导演的期望。当画面转向南昌时,音调则在欢快中带着雀跃,解说词也高昂起来,对着滕王阁、八一广场发出了赞叹,并表明只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千古名句流传下去,滕王阁也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只要人与自然能够一直友好的延续,江西的美也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四】
敢不敢和深圳来一场比赛,看看谁先抵达高度的终点?跟随向上生长着的城市,划开一道道崭新的天际线。这里是《航拍中国》第二季,这里是中国人追赶时间的故事。不要犹豫,快快紧随深圳,一起去感受“速度与激情”!
1:重现海上丝绸之路,再现水下考古
2:古时参加科考竟能入住自己姓氏的祠堂
3: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有一支伸向大海的“角”
4:美味早茶,叹的不仅是茶,还有一份人情味
5:一座余存几百年的教堂竟是用食物建造的?
6:在这里,夜晚是灯光的主场
7:在天愿做“小蛮腰”,在地愿为广州塔
8:屋檐层叠似花瓣盛开 花萼楼美如其名
9:这座桥传承了八百年前的智慧
10:一颗种子成长惊人 明华巨轮轰动海湾
11:中国唯一一座海岛上的歌剧院
12:在深圳,即使是第一高楼也会有压力
13:天然氧吧,濒危动物的避风港
14:科技引领时尚,创新发展未来
15:太骄傲,港珠澳大桥不可思议的工程学背后的秘密
16:广东藏着一个小“桂林”上天入地赏喀斯特地貌
17:为博贵妃笑的荔枝来自这里
18:你绝对没见过的丹霞山美景,我为你呈现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五】
这是我觉得最好看国产的纪录片,没有之一。比舌尖上的中国更好看!先说画面,每一帧都想截屏,如果有4K电视的话更好了。画面清晰度超级高,调色也很好看,整体都超级美。再说配音和文案,几个宣传片都不是最后的李龙滨,但是李龙滨真的很适合。很磁性,但是有没有那么的深的感觉,又显得很年轻。很棒!文案也很不错,特别适合抄下来,看到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但是真的很感动。
说一下不足,一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首播中间跨度太大,没有衔接好。可以看出中间去拍过年了,但是跨度时间太大了,安排不合理。第二就是配乐,因为最后的两集一看就是中间穿插了新拍摄的内容,又添加了一个新配乐,最开始是在第五集动物的地方,很不协调。不过除了那一点点之外,其他部分都很好。都是自己重新做的曲子,很用心。第三就是江西那一集,很明显就是为了迎合拍摄做出来的晒秋图,吐槽的人很多。虽然我赶脚没啥,但是想想那些村民的努力,这种做法虽然好看震撼,但是宁愿不要。
最后附一张图,配合弹幕,表达我的心声!
最新观后感: 《航拍中国》观后感一篇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最新观后感: 《航拍中国》观后感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雪乡、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低于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凝固了不同形态的水,不仅塑造着黑龙江的极北气质,也让原本最悠闲的冬季成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亿万年地质变化,火山运动塑造出镜泊湖、五大连池等独特景观。700多万公顷的大、小兴安岭不仅是东北虎、梅花鹿等动物的广阔家园,也是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聚集地。北极村夏天的极光充满惊喜,“九曲十八弯”的漠河则是汇入黑龙江中最蜿蜒的河段。三江平原用最肥沃的黑土,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过去,大庆油田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现在,“绿色”成为能源转型后这座城市的色彩新标签。松花江上的新旧大桥,中央大街上的索菲亚大教堂,优秀学府“哈工大”、“哈工程”……新地标哈尔滨大剧院向世人展现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在“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中,在中国向世界敞开的怀抱中,新黑龙江当仁不让,前途无限。
[精品范文]航拍中国观后感范文优选五篇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精品范文]航拍中国观后感范文优选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一】
作为《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坦言,直到看到网上观众评价,他才松口气。毕竟,这是一个以80后为主体的新鲜团队,能够给观众带来多大的惊喜,还是取决于团队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语言,与观众是否保持了平等沟通的姿态,并且最终节目本身是否呈现出了该有的质量。
6集纪录片中,最令人关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贯穿其中,也成为一大看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篇”中,绿洲文明的特色,驼队、登山队、转场的牧民、城市的繁华都成为一部纪录片中令人惊艳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须要关注。如果只拍风景,没有人类参加,就太孤单太冷艳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人类逐水而居,绿洲文明是我们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体方向。而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内陆腹地,亚洲中心,与多个国家接壤,与多个文明在历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种独特的人文特点,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全世界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余乐说。
拍人文纪录片并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个50分钟航拍的片子,要让观众有耐心地看,并心生喜欢,更加不易。毕竟,社会发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划分到不同空间,要从空中看,无法施展手脚,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还是以农业文明为主。
“所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尽量以农牧业文明来展示人文环境。比如哈萨克牧民的转场,非常适合于航拍,他们经历了很长的路线,每个路段又有不同,整体拍摄下来,壮观震撼。”他说。
而对于王连明,更大的感受是遗憾:“没拍够,还是有很多镜头没有呈现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应该加入一些更有生机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体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性的元素。”他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篇”只是一次预演,自己的公司已打算拍电影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真正想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魅力拍出来。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题记
生动精彩的解说,搭配着轻松的音乐,在短短50分钟的时间内,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愉悦的感受。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展示中国风景:我们看到的,是海南的海滨风光,是新疆的异域风情;感叹的,是黑龙江的沃野千里,是江西的一江碧水;陶醉的,是上海的历史底蕴,是陕西的奔放豪情……
六集300多分钟的航程,这些地方跨越祖国的东南西北,随着镜头缓缓进入众人的视野,向世界阐释着东方大国的独特神韵。
“这河山日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站立在庐山之巅,便恍然能看到众多武侠里的风流人物,陡峭峰林中透出隐隐侠气,一颦一笑,满是江湖仙侠之风。,仿佛与李白遨游,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恍若与苏东坡同行,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座山峰或平缓,或陡峭,层层山峰,无言向人们阐述着繁华的历史。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停留在黑龙江银装素裹的大地,雪白如糖霜一样的冰雪映射出世界上最纯真的色彩,掩埋在重重冰雪之下的千里沃野,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魅力四射的雪乡,千形百状的冰雕,有序新奇的采冰……冰雪,是黑龙江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伫立在海南的海滨,感受热带岛屿的热浪澎湃与激情火热。沿海地区的灯塔,是一种责任,几十年风吹雨打,更是一种使命。现代化的货船,渔民的高超技术,惊险刺激的海上项目,不仅展现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也向众人展示出了蓝色世界海洋的冰山一角。
以新的姿态俯瞰九州大地,在云霄之中,白云之下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新的中国,新的角度,新的视野,中国的多姿风采,以新的方式展现在眼前。在这片我热爱的土地上,存在着如此之多我所未知之处。
这片土地上,有可爱精灵一般的动物,有如同红树林海底世界,也有面对飞行器时,人们好奇的明眸,恢宏而庄重的楼房,高耸而现代的大厦……我体会到的是自然的蔚为壮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友善。
这盛世,如你所愿。有幸我亲吻热土,俯瞰九州,生于华夏,千年前,云端下也许是皎皎明月,也许是亭台楼阁;而如今时隔千年,云端下却是鳞次栉比的楼宇,也是一个个奋斗的延续……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三】
自然孕育了文化,文化丰富了自然,欢声笑语在自然与人文的编织中熠熠生辉,留下的光绵长深厚而又令人向往。纪录片《航拍中国.江西》以其细腻优美的风格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成功地做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向观众再现了江西那典雅与韵味并存的美。
即使你不是特别偏爱美景,也绝对会因此而发出赞叹。富有韵味的构图,点缀上灵性的色彩,配以美妙的音乐,以导演余乐的手细细研磨,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属于视觉的饕餮盛宴。
构图塑造美的'框架。影片在对画面进行展现时,各种构图混合运用,营造独特的中国式意境。当镜头在河流与公路进行俯拍时,曲线构图与斜线构图带来的流动感有一种特别的韵律,使画面的空间更具深度。而在对于各种建筑进行展现时,对称构图所带来的平稳则充分为观众展示了古建筑的古朴美。吸引眼球的是,导演在这里巧妙的将画面快速转场,使画面不会显得过于呆板,同时,完美的保留了对称构图本身的平衡美感。鸟瞰镜头下,古朴的乡村交织在绿色的丛林之中,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影响,相互递进,共同在阳光下跳动着唯美的华尔兹,以此塑造出美的框架。
色彩点缀美的本质。在航拍之旅中,眼睛好比音锤,色彩宛如键盘,它们的每次接触都会激起心灵的震动。影片中,绿色作为主色调贯穿全片,无论是壮丽的庐山还是偏爱江西的竹林都有着令人惊叹的画面,它完美的诠释了江西的活力与生机。而在对于小镇生活与民俗进行讲述时,则以为暖色调的红色与黄色为主。其中最惊艳的是客家人的烧瓦塔,当暖暖的红色映衬到人们的脸庞,那抹浓浓的幸福隔着屏幕传递到了观众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欢乐。应该说,这份民俗的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其本质无疑是自然与人文相互交集而产生的美,而这份美,将随着时间继续延续下去。
音乐升华美的意境。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曾说过:“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的放大影像的效果。”这一点在《航拍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的总体音调平缓而优雅,配合上饱含情感的解说词,在完美突出画面的同时,又超越了画面,以此延伸出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蕴意,那就是,美的意境。每个地方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意境,庐山清冷的箫声,婺源欢快的笛声,龙虎山的鼓声,人们在幸福中发出的笑声,加上富有中国韵味的留白转场,那属于视觉与听觉上的美着实让人不得不发出赞叹。其实不仅仅只是如此,音乐更大程度上还表明了导演的期望。当画面转向南昌时,音调则在欢快中带着雀跃,解说词也高昂起来,对着滕王阁、八一广场发出了赞叹,并表明只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千古名句流传下去,滕王阁也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只要人与自然能够一直友好的延续,江西的美也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四】
敢不敢和深圳来一场比赛,看看谁先抵达高度的终点?跟随向上生长着的城市,划开一道道崭新的天际线。这里是《航拍中国》第二季,这里是中国人追赶时间的故事。不要犹豫,快快紧随深圳,一起去感受“速度与激情”!
1:重现海上丝绸之路,再现水下考古
2:古时参加科考竟能入住自己姓氏的祠堂
3: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有一支伸向大海的“角”
4:美味早茶,叹的不仅是茶,还有一份人情味
5:一座余存几百年的教堂竟是用食物建造的?
6:在这里,夜晚是灯光的主场
7:在天愿做“小蛮腰”,在地愿为广州塔
8:屋檐层叠似花瓣盛开 花萼楼美如其名
9:这座桥传承了八百年前的智慧
10:一颗种子成长惊人 明华巨轮轰动海湾
11:中国唯一一座海岛上的歌剧院
12:在深圳,即使是第一高楼也会有压力
13:天然氧吧,濒危动物的避风港
14:科技引领时尚,创新发展未来
15:太骄傲,港珠澳大桥不可思议的工程学背后的秘密
16:广东藏着一个小“桂林”上天入地赏喀斯特地貌
17:为博贵妃笑的荔枝来自这里
18:你绝对没见过的丹霞山美景,我为你呈现
航拍中国观后感【篇五】
这是我觉得最好看国产的纪录片,没有之一。比舌尖上的中国更好看!先说画面,每一帧都想截屏,如果有4K电视的话更好了。画面清晰度超级高,调色也很好看,整体都超级美。再说配音和文案,几个宣传片都不是最后的李龙滨,但是李龙滨真的很适合。很磁性,但是有没有那么的深的感觉,又显得很年轻。很棒!文案也很不错,特别适合抄下来,看到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但是真的很感动。
说一下不足,一是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首播中间跨度太大,没有衔接好。可以看出中间去拍过年了,但是跨度时间太大了,安排不合理。第二就是配乐,因为最后的两集一看就是中间穿插了新拍摄的内容,又添加了一个新配乐,最开始是在第五集动物的地方,很不协调。不过除了那一点点之外,其他部分都很好。都是自己重新做的曲子,很用心。第三就是江西那一集,很明显就是为了迎合拍摄做出来的晒秋图,吐槽的人很多。虽然我赶脚没啥,但是想想那些村民的努力,这种做法虽然好看震撼,但是宁愿不要。
最后附一张图,配合弹幕,表达我的心声!
[观后感借鉴] 《航拍中国》第一季个人观后心得(篇四)
除了读书让我们成长,观影也是一种成长方式,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观后感借鉴] 《航拍中国》第一季个人观后心得(篇四)”,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
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精华观后感] 最新航拍中国观后感之二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华观后感] 最新航拍中国观后感之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央视纪录频道从1月28号开始推出《航拍中国》大型纪录片,至今为止已经播出四集,分别是海南篇,陕西篇,新疆篇,黑龙江篇。第一季总共六集,接下来要播出的是上海篇和江西篇。看完四集,忍不住兴奋激动,我海南风姿绚丽,我陕西历史厚重,我新疆天高云阔,我黑龙江物产丰富,关掉电脑屏幕竟然不自觉的哼唱起了“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抵制台游,抵制韩游,抵制日游,从此再也不要去刷标语喊口号了,建议从上到下直接普及这部纪录片,那绝对立马凝聚人心,赞美祖国,蔑视周边。关键是这个不让人反感啊,没有那些说教,没有那些激进,我们所有人被激发出来的热烈激情,都源于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那深沉的爱。就是因为这些美景,就是因为这些物产,惶惶华夏绝对值得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去捍卫。
这个系列纪录片完全用俯瞰的角度拍,让人于上空观沧桑之全貌,宏大完整,所有的山川河流的真面目都赫然眼前,再也不用埋怨只缘身在此山中了。还有它拍的每个省,基本上是把那里的地理人文风俗历史一起拿来介绍,让人尤其的涨知识。一起看片子时,很多弹幕都强烈建议让中小学的地理课上多放这个系列的片子。我也感觉这个建议好,这部片子涵盖了很多东西,把中国的地理结构以震撼的影像呈现出来,从视觉上绝对能激发他们对我们祖国山水的兴趣,还有从此以后学生们都会爱上地理老师的,地理老师会更加拼命的讲我们祖国的博大浩瀚,这比什么爱国教育都简单凑效。
看这部片子里的天蓝蓝水清清,我也突然想到柴静之前的《穹顶之下》。难道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中国?年前大家都还在关注环境污染,大气雾霾,怎么过了一个年大家都惊叹我们中国的干净美丽了呢?这估计要归功于主席说的正能量了。一个成熟的社会,有善就必定有恶,有崇高就必定有卑劣,有天高云阔难免也有污水滔滔。关键是看我们社会的总体趋势了,看这些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了,若都是在向好去的路上,就像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我们是过度阶段,美好的东西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劣气的东西若将是被一点点吹散,我们就不妨等一等,不要苛责,平心静气的等上几年,以观其变。
大国的崛起,我们要正视现状,但是也不要妄自菲薄。
就拿电视节目来说,一直播放鲜肉我们就忘了演技实力派是怎么回事?一直播放《三生三世》,我们就忘了我们还有良心正剧《大秦帝国之纵横》。综艺节目一直播放《奔跑吧兄弟》,我们就淡薄了我们还有《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这样有底蕴的东西。也如新闻媒体上一直报道离婚劈腿出轨,我们就忘记了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看了太多那些表达自由人性的电影,我们就忘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遵从很多应有的羁绊。所有的东西都是五五分的,不见得好也不见得坏,不好不坏是我们平常的生活和人生。但是那些正能量美好的东西是点亮我们生活的部分,没有它们,我们的日常是灰色的,也是不精彩的,人生似乎也是无意义的。向往美好,呵护美好就是这个社会必须要弘扬的正能量,无关政治,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远离不了政治的。
《穹顶之下》的惨烈现状确实存在,污染食品安全很普遍的在我们的周围,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我们黄土高原正在逐渐的披上绿色,还有科学家为研究那些覆盖植被而付出日以继夜的劳作;我们还有很多贫困人口,留守儿童,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现在的受教育水平比起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前所未有的提高,无论城乡感觉只要想上学总是有机会上的;我们的社会有浮躁有攀比,还有很多青少年甚至争着抢着去当网红,可是我们社会里当然也有很多踏实低调埋头苦干的年轻人,他们为社会的运作或从事桥梁公路建筑行业,或写代码到深夜服务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一个成熟的社会不是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当然也不是只有坏的没有好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不能因为有些特例的不公或污浊现象,我们就去否定这个国家的种种,我们要学着从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从一朵花里看见一座天堂。
这第一季的《航拍中国》只是讲了中国的东南西北中的几个省,我大河南不知会被排到第几季了,但是我不急也不燥,静静地等它拍出我洛阳帝都的全貌。洛阳的历史厚重度绝不不输于西安,如今洛阳环境的美好也是其它的古都比不了的。还有我们那一城的牡丹,即将马上盛开,那满城飘香的盛景,应该比新疆的杏花沟更要惊心动魄吧!我是爱洛阳的,当然我也是爱中国的。感谢这部《航拍中国》,让我那久违的爱国热情又被激发出来,让我之所以高调的喊着“爱我中华”有个无人辩驳的理由,而且很是坦荡,也不会担心有人说我被,祖国的.一山一水是映像到我们脑海里的,那浩瀚的历史灿烂是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的,我由衷的感到中国的博大,我由衷的为作为这片国土上的一个人民而自豪。突然间也想起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不自禁的想吟起: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观后感精选: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心得范本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观后感精选: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心得范本”,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中国诗词大会》带动了全民学习、诵读古诗词的潮流,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这个寒假,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
这个节目主要以打擂台的形式为主,节目组从各地选出了热爱古诗词的达人共一百个,包括外国学子,古稀老人,博士,硕士,大学生等等,还有我们小学生呢!他们组成百人团,挑战选手和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
这个节目中真是藏龙卧虎啊!百人团中高手如云,而挑战者更是功底扎实。
在第三期的节目中,有一位选手是初中一年级的大哥哥,他叫叶飞,今年十三岁,他是本季比赛中到目前为止第一个凭借在百人团的表现,杀出百人团年龄最小的选手。
他答对了全部的题目,他击败了许多百人团的大人选手。
后面的选手更是越来越厉害,经过激烈的追逐,最终张淼淼成为擂主,评委老师的点评画龙点睛,文采飞扬,让我受益匪浅。
我努力与台上的选手同步答题,只能偶尔答对几题,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诗词功底很不扎实,有很多诗词不能很好地理解,有的诗词我还没有背诵过等等,在他们面前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学生”。
所以,我一定要多背古诗,多积累。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就让我们以诗歌为生活的指航灯,让它点亮我们的人生之路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