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观后感 > 导航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7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如何为自己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提供灵感呢?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仿佛情绪也会涌上心头。对所观看的戏剧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做出总结性回顾即为观后感,个人的感受是写观后感时重要的部分,根据您给出的指示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

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

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小根宝这个彻底悲剧性的人物。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抛开书本闹革命,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们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动荡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机会来了,可他们却无力抓住。命运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这样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与其哀叹命运、时运,自己做了些什么准备这更重要,无论身处何地,请多为自己储备好足够的知识与技能是多么的重要……

强子绝食抗议的带头人,不能左右别人去接受测试,但自己用行动去挑战不公平,确实是中国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士”的真实写照,愿意捍卫自己的原则,不愿意轻易去任由别人摆布。最后能去上西南政法大学确实也冥冥中有性格的使然,让他去坚守法律的公平,给更多人以希望。

以上只是电影看过后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由此也得出教育的神圣,我们身处教育大环境中的一小分子,显然也有自己的担当,虽然现在上大学没有30几年前的艰难,教育公平也在国家政策微调中在一步步发展,我们所处的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在岗提升)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教育生力军,也在为共和国的教育事业大厦添砖加瓦。既有身处这样行业的职业自豪敢也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实话实说培训机构的低门槛,现在导致行业的无序竞争,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需要从业人员从内心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样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行业还是需要有“成人达己”摆渡人的心态,真的是热爱敬仰这样的一份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别人成功喝彩,做好更多的服务,公司也推出了比较多的岗位规范与工作职责,假如在工作中没有爱心、没有事业心、没有真正的教育之心,空有规范也只能是会背的机器,上课的机器而不能被尊称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解开技术之惑,是否也在做传道之事?“道”也在引领风尚,做正能量的倍增器,而不是鸡鸣狗盗的道。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2)

“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我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学习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了那时候知青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习的热情。

“高考1977”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励志电影,那些知青们为了能够高考并且通过它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也感染了剧场里的所有人。剧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为了追上火车发疯般的追赶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们追得不知是火车啊,更是梦想,更是未来,而我们现在这一代人生活条件好了,教育设施好了,但是我们对学习的热情却渐渐的缺少了。呢种为了理想而发奋打拼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却发的吗?无论在什么时候,这份对学习的热情都不能少啊!

这次期中考试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复习是不够认真,不够专注,不够有拼劲!看了电影之后,我着实受到了教育,我决定学习呢些知青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向着理想进发!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3)

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与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

把影片《高考1977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来看的,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青春来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4)

因为这部电影是和同学们一起看的,所以让我格外有感触,我们一起感受了上世纪70年代青年人的亲身经历。影片中展示了潘志友、陈琼等知识青年为获取知识、参加高考做了一系列努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的青年人的风采。

是高考恢复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考试。在1977年之前,有许多像潘志友、陈琼一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在那种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任何的高考复习资料,但是他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这一代的青年人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代。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更有着为祖国付出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知道,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他们是无畏的,他们的青春是值得的!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5)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面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爱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__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

现在,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我们已经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

“恢复高考对高考本身重要的多。”这句话也是被称为精华中的精华。在____的十一年里,有多少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识分子,就如同陈琼的父亲,一个数学老师,被误判为“右翼”分子,现在想想,____的行为是多么可笑,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居然可以抛弃文化,抛弃知识,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愚昧和无知。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在十一年的耽搁之后,终于有了改变的勇气,处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也发出了他们最终的呐喊。

1977,永远停留在了过去,现在的我们要用遗忘做向导,引领我们向前进!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6)

电影《高考1977》是一部纪念高考恢复举行30周年的故事片,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叙述了当时北大荒某农场一批上海、北京等知识,克服以种.种困难挫折,终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第一届高考考试。

整部片子充满着激情。是的,30年的高考,不仅仅改变个体的命运,更是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所以拍摄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承载着众多因高考恢复而改变人生的群体的回忆、感慨、叹息。

1977年高考恢复和-的复出有着密切关系,在-中-几经沉浮,在他下台的日子里,他依然在关心和思考着国家复兴大计,构思着振兴中华之伟业,在他重新上台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也许心中已经有了全盘的规划。然而,他首先就想到的是恢复教育、科研方面正常秩序,其中就包括恢复高考,为国家选拔、培养急需的各种人才,没有人才,一切振兴国家的计划也就没有办法实施,可以说1977年,一位老人的决策,改变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人生,也改变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他,不得不说。。。他是如此智慧的老人。对他的敬仰在影片中也有具体的表现,从观看-复出的纪录片、私下传送的有关-在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广播电台播送的恢复高考招生的报道的故事情节及电影中大量有关恢复高考背景资料的旁白,我们很容易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伟人崇敬、歌颂之情。

现在的我们,比起那时候真是幸福的多了。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可以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现在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现在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7)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该片以197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宣布恢复高考为大背景,讲述了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群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高考到来,且积极争取高考的故事。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生动。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让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的青春。

片尾是那个曾经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亲自开着拖拉机将知青们送进了考场,送进了新时代。最后,老迟拿着话筒宣读知青的名字和被录取的学校,那洪亮的声音在知青曾经劳动的农场回荡了好久。

对于主旋律电影,该片内容确实拍得非常生动,但我认为也有几处突兀的地方。我在这部电影里看不到知青受了什么苦,从而偏要逃离那个农场不可。他们在夕阳下扛着锄头悠哉悠哉,或者是谈谈恋爱谈谈理想,要么就是开会时耍耍贫嘴。说实话,我看不到他们的生活有多苦,除了偶尔掠过的冻疮画面,导演这方面的铺陈确实还很不够。与后面他们疯了般的追赶火车的场面配合得有点唐突,因为既然生活的这么开心,干嘛还要拼死往外挣扎?其次,陈琼的父亲为了女儿能够参加高考,而私自刻制假公章欺骗组织,被工作人员识破后,仅仅单凭一句,“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答曰:“敢”,而将此事风平浪静是无论如何行不通的,要知道那个阶级斗争尚未销声匿迹的年代,这样处理该处有点太过牵强。再次,影片中的那个教授,陈琼的父亲那个角色处理得有点潦草,仿佛小丑似的在观众面前晃来晃去,人物刻画太单薄了。但不管怎样,该片带给人的感动是真实的,作为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80后,在观看此片后,已将那个年代,那些知青们的执着,深深刻入了记忆最深处,作为给当今年轻人的一种精神救赎吧。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8)

对上影的这部国庆献礼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闻,故事内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个疑问,影片反映的是我们上一辈的经历,表达的是我们上一辈的情感,作为80后的学生,一没有经历过废除高考的大悲,二没有感受到恢复高考的大喜,在我们的脑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我们为什么还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这部《高考1977》,颇有收获。对我们上一辈的人来说,也许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从苦涩到收获的心路历程,忆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剧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许多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我却从中找到一个迥异于世俗观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现今社会稀缺的品质和精神,亦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影片里,墨守陈规,固执己见的老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他利用组织给他的权力,对知青们的报考横加阻挠,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陈琼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轻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无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这并不是他的错,从头至尾,老迟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们都在感慨,恢复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这并不包括老迟。老迟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这个冰天雪地的农场中,他埋藏着老迟对这个国家的深沉热爱,他承载了老迟默默耕耘的青春岁月。当知青们金榜题名,载誉返乡,也许只有老迟留守这片土地,就好像一个执着的父亲,为孩子们的`成长而欣慰,不舍的还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业。

他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国家的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他信任潘志友,为了他的前途和农场的未来,他不惜破坏潘陈两人的感情,对大家的报考百般阻挠,也是怀着一颗朴素的事业心,“都走了,谁来建设农场?”且不提是否耽误来他们的前程,这种一股劲扎进事业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个年代。

况且,得不到上学机会,也许会耽误一些年轻人,但谁又能说在祖国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献一生始终耽误呢?除了老迟,令人动容的还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无悔的考生们,肯牺牲自己一辈子扎在农场的他,更有理由赢得我们的尊重。

在老迟和潘志友身上,我们找到的是业已稀缺的一种精神,那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那种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发了一些人对高考制度的新一轮讨论。

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在今日的社会环境下逐渐显露出来,无论学生、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来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国足球”的历史地位之势……无论争议几多,然则高考在当下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最不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来质疑甚至否定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9)

3月12日下午,我陪舅舅走近了北大百年纪念讲堂,观看《高考1977》电影在北大献映。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陈琼以莫大的勇气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气将陈琼送进了新的时代。想起匪我思存的小说结局,“今生今世,相见无期”。这样醇美的爱恋,也许只留在那深山里、车道旁,静静地让冰雪消融。

“历史反革命”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材料。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我看到舅舅已经潸然泪下。

印象最深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这也是电影海报的背景。他们一直摔倒,互相搀扶,不断地有人掉队。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的青春。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赶着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他乐着说,“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学!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录取……”,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礼堂的灯光再次亮起,全场掌声雷动。我的思绪好久都不能从电影里拔出来,满堂的名校大学生都和我们一样,迟迟不肯离场。北大、清华、广院等等各校学生们都对影片发表感想,一位学生再次热泪盈眶;刚从纽约回来的留学生,激动得说要把这部电影介绍给所有朋友……舅舅对我说,影片正式上映的时候,要再去看一遍。

扶着舅舅走出礼堂,回到我们生活的年代。这里,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这里,无论什么样的出身都可以自豪地说“我爸爸是英雄”,可是我们却常常任性让父母头疼;这里,可以在阳光下尽情相爱,我们却常常轻易放手。这里,爱情的计算单位是克拉,友情是以酒杯的大小衡量,思念随时以每分钟80字的速度从指尖传出……我忽然迫切地想要留住《高考1977》的这份感动。

回家后,我和舅舅一起期待《高考1977》的后7期电子杂志,我要为他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也为自己收藏这份严寒中的美丽。收藏这一份温暖,这一份感动。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0)

我是一个从小村走出来的姑娘,走出来时还不懂何为命运。

“用知识决定命运”这话对我并不陌生。父母从小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走我们的老路”;老师教导我:“要刻苦读书,才能走出小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年幼无知,那时我不懂这些道理,就只是知道我该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就算成功了。如今,我终于从那个贫瘠的小村走出来,坐在了大学的教室里。

直到看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我才明白了,那一句“用知识改变命运”里有着太多的故事,那一声声叹息里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

我仿佛站在了1977年的天空下,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乃至整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看到了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坚毅地崛起,他在呐喊,他们都在呐喊:把命运还给我!

用感动来形容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感受实在太轻,它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我震撼于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仍有人执着地为了命运挣扎着;震撼于希望的大门打开之际,这个民族的青年对找回知识的渴望。

小根宝用瘦弱的身躯倔强地撑起了300斤的麻袋,这,是自由的重量,他倒下了,换来了久违的自由,却仍旧回不去他惦念的远方,这,是命运的重量!强子就地绝食来扞卫考试的权利,他说的没错,这次党中央是他的后台,这不是谁的恩赐,他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

偷了教材,拿取了报名表,整个三分场的青年可以为了自己的命运搏一把了,他们彻夜难眠,澎湃着热血斗志昂扬前往考场,可造化弄人,车却坏了。眼看一天一趟的火车就来了,他们什么也顾不上拼了命往前跑,倒下了爬起来继续跑,因为前面,是他们走出这片寒冷的农场的唯一一条路,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条路,而身后,是他们在滴血的被耽误了十一年的青春。然而,火车还是走了。

我还记得三子跪在地上一再磕头请求父亲让火车停下,命运不许他们错过这次考试啊!我也忘不了跪在地上,看着火车远去眼里的绝望……终于,场长老迟开着拖拉机如英雄般出现,送他们去考场。我不觉得这种拯救人于千钧一发之际的剧情有多俗套或者老土,相反,这些人,三分场的孩子们,整个民族的青年们值得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部影片的另一个成功之处,于我而言,在于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不甘毁灭的震撼,它打动我的,还有无情历史中的柔情和温暖。记忆很深的一句话是陈琼那句:“我要的是证明,你不再是历史反革命的证明,你能给我吗?我等了十年了!”十年,这个女孩承受了太多生命不该承受的重量。

她不能选择自己所爱,甚至连拒绝的权力都没有,她不得不接受这片农场,接受这连绵的雪地,接受由别人为她决定的命运。而这又怎么能算做陈爸爸的错误呢?等了十年的又何止陈琼一个人?那一声“爸爸”陈爸爸又等了多少年,那一张抚了又抚的旧照片,是陈爸爸对女儿深爱却不能接近的无奈……

于是,他仿刻了公章,为陈琼愿意去考取大学伪造了证明。的确,在正义面前,他坦坦荡荡,在自己女儿面前,他却小心翼翼,这是一个父亲的希冀,也是一个父亲的无奈,是一个父亲的伟大,也是一个父亲的心疼……

陈琼最终以全国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她没有因为一个假证明而被剥夺上大学的权利。历史没有重演,看似冷酷的场长为他补了证明。他说,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也敢造假。这是一个父亲的担当,这是他对三分场所有孩子的担当,他要把命运还给孩子们。

影片结束在场长公布高考成绩的喜悦中,他终究明白,农场需要这些孩子,但是知识,这个用知识崛起的民族更需要这些孩子!抹去几滴眼泪,我似乎充满了力量。在42年后的今天,我,这个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走出小村的姑娘,将会带着这种坚毅和温情继续走下去……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1)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2)

两节课的时间经历了电影中有血有泪的故事,安静中伴随着那为之感动而喜悦的笑声,整个过程竟是异常慢,看到那为回复的高考儿燃起的一团团热火,心情也跟着激动,看到在学习的道路上竟是如此艰辛时,真的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过是三十年的光景,竟然是天壤之别,可是,不管目的是否相同,那为之付出的努力却丝毫没有差别,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一切又不单单是为了高考。

被誉为“民生史诗片”的《高考1977》在全国公映后引起广泛响应,“高考我们是经历的一代,也是成功的一代。”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张明之这样说道。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他们面对时代,会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一个农场,一个车站,一片荒野,这就是《高考1977》的舞台。一份承诺,一段爱情,一枚公章,一套复习资料……一场露天电影,一场扛包较量,一场火海荒原,一场命运狂奔。”这段话摘自《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的创作手记,是对电影画面最简单的勾勒。1977年冬,在邓小平的过问和布置下,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江海洋导演选了一个侧面,用东北知青这个群体,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对整个民族转折性的意义。

我们感慨那个时代的黑暗,感慨民族的落后,批判着_的残酷,就如同如今的我们批判憎恶高考一样。然而,绝望处总有希望的曙光,那位代表着落后时代的农场主人,心灵受到年轻人的触动,将冒充干部的“历史反革命”中途放走,明知公章有假,仍放进“陈琼”的档案,当这群年轻人陷入困境时,开着拖拉机将他们送进考场......这也是《高考1977》的灵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这是我们整日来所惧怕的高考吗?我们无法将自己传递到另一个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求知的渴望,对高考的敬仰,但我们至少,看到了高考的初衷,奋斗的初衷,看到了高考肩上所承担的重负。

面对电影中那当年的奋发、当年的激情,当年奋力赶往火车站的场景,唯有经历当年的人,才有切肤体会。我们看到那样的镜头会哭,会感动,却远远体会不到当事人的百感交集。电影的主题是怀念,却不单单是怀念,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人,录取率约为4.7%。而到了高考报考人数1010万人,计划招生567万人,录取率约为56%。人数上升了,比例上升了,可是有很多人说含金量低了,到处都是大学生,考上大学似乎已不是值得光荣的事。他们不知道的是,三流仰望一流的痛,明明付出相同的努力,却是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感叹不公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电影里反反复复出现一句台词: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我们感恩高考的恢复,可又不得不说,高考仍需要改革。他给了我们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们看清现实的残酷。20河南省高考报考人数85.5万人,然而清华北大招收却均不足百人,这又是一个怎能公平的比例。面对考出省外的同学,我们委实佩服,他们付出的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跳出人群之外,可是我们同样付出超越考试本身五倍八倍努力,却最终成为了滞留者。

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听到朋友感叹:“我怎么会来这里?我怎会这个专业?”当初,曾经,在家长的期盼下,在那张高考志愿书上,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江海洋说

起现在的孩子:“他们太苦了!他们是心灵的苦,比我们当年更苦。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他们是无处申冤。那些压力都来自于家长和社会,无形的压力。”他希望年轻人明白:“高考是一个选择的机会,努力上分数线,就是在争取这样的机会。很多考生填志愿都是家长帮着选的,这样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反而不利。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有所成绩;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百折不挠。”他说得很现实,可他不知道的是,我们对于这样的苦已经麻木,现实告诉我们,梦想太过遥远,我们只能妥协。太多的人放弃心中所想,选择我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走的路。

六月,高考前异常平静,日子像画圆规般倒计时。我清晰地记得,第一天考试结束后,在操场的看台上站了很久,考试失利似乎对一年中无数次失败一样,依然是压抑的透不过气,却没有像以前一样哭泣。好像突然明白,哭泣改变不了结局,高考委实教会了人坚强,站在录取线上抉择的那一刻仍是犹疑的。走还是不走?我是否该用一年的时间去换一个机会?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不回头地选择了复读,我却迟迟下定不了决心,我实在没有勇气再让高考评判一次自己的命运。于是就来到了这里,时间是一道不能反转的门,很快的又是第三年。我再一次审视三年前的自己时,感受虽有不同,但那份劳心劳力的感觉仍然清晰可见,那份抉择的艰难仍然滞留在脑海里。

77年高考的一代人,知识匮乏,一本复习资料都来之不易,所以那一代人在拼命地汲取知识。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书已经是最落后的知识来源,然而,那些来自网络电视的信息中却夹杂着太多诱惑和不良信息,面对这个缤纷的世界,我们面对太多的选择,对于未来的路尤其不确定。看到电影中高考前,男一号潘志友问陈琼:“准备好了吗”,陈琼坚定的回答:“没准备好也要准备好,已经准备十一年了。”十一年的时间换取一个机会,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怎能错失?如今的我们,梦想已经不叫梦想,有的更多是随波逐流,听从家里人的安排。梦想在如今已经太过廉价,在嫁人要有车有房,没有物质就没有爱情,现在的一切都物质化了。在看到剧中的知青们为了赶上火车,拼命奔跑时,真的万分感动,为他们对梦想的执着,为他们那份追逐梦想的心,为了他们种.种艰辛的努力,也为着自己而惭愧。惭愧自己如此轻易放弃梦想.。

大学的多数时光在放弃中翩然而过,来到这里时难过中伴随着心死,梦想也成为一纸空谈,步伐跟随者水流一步步地淌着,却不知究竟该如何走下去,只是走着而已。不知是梦想放弃了自己还是自己放弃了梦想,总之,心中再也没有追逐的力量,好像那种激情已随着高考而远去,生活中没有奋斗一词,我们面对现实,选择了妥协和放弃,看到《高考1977》里那种为了学习可以拼命的勇气,我实在为自己惭愧。一味地诉说高考的不公正,却不曾想正是高考,才给了我们一次追逐梦想的机会,高考制度虽不完善,但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去看待它。

曾经以为,梦想已经随着高考而覆灭,却从未想起梦想一直存在,我失去的只是追逐梦想的心,看到那句“走,我们读书去!”,那种激情深深感染了我,有梦想是幸福的,追逐的过程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意义,仿佛人一下子找到了力量,找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力量。想起小学毕业老师所赠的祝福:用自己的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让高考成为过去,让曾经那为之追逐的心重新燃烧起来,幸福之路上毕竟艰辛,追逐的路却就在自己脚下,以勇敢的心去看待未来,用自己的手去争取,去创造幸福!走,我们读书去!走,让梦想重新成为支持生命的力量!让奋斗的心重新找回力量!

猜你喜欢

  • 全城高考电影观后感模板 经典电影对我们的人生是很有益的。看完电影和电视剧之后,我们总会想倾诉内心的想法。我们不妨把我们对影片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观后感有利于我们深入体验影视作品中的剧情和人物的感情。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由栏目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全城高考电影观后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 《高考少年》观后感精选 心得体会大全专题“《高考少年》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你是否在网上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范文呢?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高考少年》观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 [荐]《高考少年》观后感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考少年》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未曾想过这三年的高中学习...
  • 观后感收藏: 《高考少年》观后感篇二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我们将观后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没有比写观后感的这种形式,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多。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观后感收藏: 《高考少年》观后感篇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十二年的寒...
  • 全城高考观后感(集锦6篇) 优秀的电影往往是充满了许多戏剧性的元素,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为了记住观看影片时的感动和变化的思绪,我们应该写一份观后感。一篇好的观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怎样为自己喜爱的作品写一份观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全城高考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 纪录片《高考少年》观后感精选 观看电视剧和电影是让我们放松大脑的非常好的途径,大家在观看完影片以后,相信心中有着不少的心得。观后感是通过作品文化和价值的体验和输出实现自我提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你是否遇到过需要写观后感的情况呢?您可以从以下新闻报道了解关于纪录片《高考少年》观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