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大全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心得体会大全 > 观后感 > 导航

高考1977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28

高考1977观后感通用5篇。

你对作品名观后感的基本格式掌握了多少呢?写观后感时需要围绕基本观点来摆事实、讲道理,“高考1977观后感”是心得体会大全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篇1)

今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体育馆去看《高考1977》这部电影。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们乘拖拉机的时候,拖拉机却熄灯了,无法前进了。他们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车站跑去,过程中有两个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其他人考进大学的消息。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而他们这些知识青年为了考大学要经历这么多的坎坷,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上一代为我们创造的幸福,好好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为将来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府而努力!

高考1977观后感(篇2)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向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篇3)

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最朴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们那最真实的一面。

与老迟刚好相反,陈甫德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他重视知识、关注教育,且有着感人至深的沉沉父爱。获知恢复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顾还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险偷偷打开学校的图书馆。他找寻复习资料千里迢迢去送给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复习功课并参加高考改变命运,为自己赎罪。为了女儿能参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国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疯狂”行为。或许这出于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历史会还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变得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作奸犯科”,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而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父爱,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试图通过复制公章来“恢复”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并以此“证明”其作为“父亲”的权威。

两枚公章,两个父亲,正是那个政治弄人的历史时代两类不同的政治身份与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生活的缩影。

把影片《高考1977作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来看的,更是作为一代人的青春来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诗,交融了国家与历史的重大转型,而他们确实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也为自己的青春谱写出了别样的光彩。

高考1977观后感(篇4)

一直看到网上热评《高考1977》这部片子,虽然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未出生,但想一睹--结束恢复高考这段历史真容的我,最近很有兴趣地在家看了这部片子,一直以为这种主旋律的片子肯定枯燥乏味,也就最多让我了解下当时历史时期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但是我看完后发现,我错了。更没想到第一遍看完后又抽空看了第二遍。不论是第一遍时的震憾、喜悦和感动,还是第二遍回味时的悲痛、酸楚与羞愧。影片在很多地方着实打动了我,使我感触颇多。归纳下来,共有三大关键词:梦想、奋斗、尊严。

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电影里那群知识青年应该跟我差不多大,但跟他们比起来,我发现他们都比我活得幸福,比我活得实在;挺简单的道理,因为他们比我更有梦想。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们更知道自己的梦想在什么地方;抑或是他们的梦想知道在什么地方实现,他们可以为了梦想连性命不顾地去扛300多斤的大包,可以为了梦想去冒天下大不韪到书库“偷书”,可以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赶回黑龙江考试。当我看见影片中一群被耽误了xx年但仍渴求知识的青年拼命奔跑跟时间竞赛、跟火车叫板的镜头时,真为他们压抑了多年的梦想能得以实现而大快和解恨。这是一个与梦想追拼的画面,那一刻我觉得我这个貌似物质和精神都丰富充实的人与他们的距离相隔实在太远。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可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真的没办法用一句话语精准地表达出来。只觉得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不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中。但这些梦想归根结底却都不是我发自内心的,基本都是受外界影响而产生至我思想中的。忽然间有种可怕的顿悟,醍醐灌顶般的顿悟,意识到这并不是梦想,而是一种欲望,是一种贪婪,是《沉思录》里一直想教导世人需要解脱的一种状态。发自内心的梦想是给人以纯洁的心灵启迪与归属,这与是非成败没有任何关系,而欲望和贪婪则是满足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从简单意义上来说梦想在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寄托,欲望和贪婪在于别人的眼光。如果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真可算得上是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了,别人的眼光左右着我的思想,他人的意见影响着我的判断,客观的事实决定着我的成败。我就是一粒棋子,周围的世界就这样被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无人可依,同样也无处可逃。静心思考,如何找到发自内心的梦想源泉,是我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毕竟,有梦才有远方。

奋斗!为了那场高考,有人付出了生命,有人抵押了爱情。

影片所描述的上世纪70年代,中国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准备用实际行动支援祖国建设,在经历了孤独、严寒、远离亲人的各种考验后,他们认识到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去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于是聪明肯干的番志友,家庭成份不好的陈琼,义气上进的强子,敏感弱小的根宝,都在经历了苦闷挣扎后默默接受了现实。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绩效考核、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为了争几个工农兵上大学的名额,身体孱弱的小根宝300多斤的大包也拼命去扛了,身为女性的陈琼当修路先遣队队长的拼命也当了,这些大家都有目共睹。为了梦想、为了将来努力奋斗着。当邓小平同志复出发表讲话,貌似已经习惯了农村小天地的知青们都预感到,一场大变革将迅速在全国蔓延。‘变革’俩字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能不足为奇,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秒和上一秒也大相径庭。然而十年--对知识的破坏和对尊严的践踏,已使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所以陈琼的父亲会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是我同样经历过高考,经历过高考的艰难沧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不同的是80后的我只能把高考当作我人生中一个必经的旅程,一段记忆深刻的日子,一个为梦想、为学校、为家庭、同样为自己奋斗努力过的阶段。但我想,片中那个年代的人肯定会把高考记忆当成弥足珍贵的财富,因为其中充满着激情,充满着跳跃的心。那一代人经历着时代的巨大变革,从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群众投票上大学到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上大学,这变化,是很大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个人的奋斗在时代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那个时代的生命太脆弱,如蝼蚁一般,而那个时代的人也够坚强,在十年的磨难中依然维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依然有骄傲,依然有爱情,依然能幽默,依然有改变命运的执着。不去探究他们的动机,相比其它而言,那些无足轻重——单单这份执着地奋斗就足够令我折服了。我感动着,不仅仅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被他们的奋斗精神所折服,他们是了不起的一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经历过大风大浪仍屹立不倒的一代。

尊严,一个人必须捍卫的东西。

这里不得不提下影片中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角色——张图强,他是一个义气、上进、刻苦、拼命、倔强,同时很有思想的上海知识青年,以绝食来反抗老迟决定高考报名前需测验的故意刁难,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是党中央给符合条件青年的高考权利。他的那句“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拼命,也是等于零”实是表现出对“革命”的一种无奈。实际上,组织的政治性、组织性、原则性当时都体现在老迟的公章上了,什么都要组织盖章才行,就连自由恋爱结婚生子也要组织盖章才行。我不仅要问,一个公章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公章就是法律?有公章就能为所欲为?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那个年代,这确是铁的事实,让不曾经历过那种荒诞、惨烈的我唏嘘不已。面对老迟阻挠高考的伎俩,强子带动大家绝食抗议,还上演了冒充招生办的闹剧,体现了知青们维护自我权利的不屈不挠。高考的意义不在于高考本身,它成了梦想和尊严的代名词,也许就像偷书的目的并不在偷。如果一句话,一块印章就能决定他人的命运,那命运必定是悲哀的。诺言同样体现尊严,就因番志友对老迟的许诺而放弃上大学这样一个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虽然在我看来实属不智,但一诺千金,一个男人的尊严也由此升华,这些弥足珍贵的品德是否同样值得珍藏呢?

影片中的爱情也深深打动了我。陈琼为了将来能就近守护着心中所爱的另一半,毅然选择让老迟帮忙找个婆家准备扎根在黑龙江,不为别的,就为能在另一半想找人说说旧事聊聊过去时有人在旁边说说话,实在动人心魄。同样也是因为爱,番志友可以自编自演了报考、赶考的“真实”一幕,送走了心中所爱,生怕自己不参加考试会影响陈琼上大学的机遇,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虽然影片里没有交待他俩结果如何,但我都祝愿他们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年好合。

1977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沉睡xx年的民族被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这一年12月10日,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预示着把知识重新还给了中华民族,让国家再一次自主的选拔人才。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国家同样如此。

历史不能被重演,也无需被重演,它只是为后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考1977观后感(篇5)

我是专程到电影院,花70元一张的票去看此片的人,真不知道这样的观众多不多。因为看的是个下午场,整个放映厅不多于10人,我无法判断喜欢看此片的人多不多。在武汉的院线是多多少人喜欢?在全国是多少人喜欢看?不喜欢看?

电影本身制作没有大片手法,故事情节注定无法有新的冲突出现,选用演员的形象基本符合角色气质,结局本身毫无悬念和科技可以运用。影片所能够运用的就是电影的叙事,把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一年、那个时代。30年前的记忆应该是非常清晰地在当代人中再现和传递。我不认识导演,但很敬佩他选择这个电影来拍,猜测他的目的许是让观众在近100分钟的黑暗中回忆那个年代,感受一次精神的压抑、释放的过程。至少,他打动了我,影片让我的历史回忆不在空白,我能够感性地了解了那个时代,那一年高考的意义所在。至于看片中用完一包纸巾,眼泪的宣泄正是我需要感谢此片的,精神上的洗涤和宣泄对于有压力的现代人显得多么珍贵。

从一部电影的创作质量上看,《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其实,这部影片可以为人们看待中国这30年的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明显不同。

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那代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

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猜你喜欢

  •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如何为自己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提供灵感呢?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仿佛情绪也会涌上心头。对所观看的戏剧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做出总结性回顾即为观后感,个人的感受是写观后感时重要的部分,根据您给出的指示心得体会大全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 [观后有感系列]《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一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提升自己的过程。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一篇”,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天下午,我们兴高采...
  • 高考观后感700字(通用6篇) 不仅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看电影也同样可以。每一次观看都会为自己带来不同的感触,此时不如将观赏作品时的心得写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得出的感想应当是有意义的,才值得一写。您对于作品的观后感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吗?考虑到你的需求,我们特意整理了“高考观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 高考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对待一件事的看法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发生改变时,我们不妨使用文字对其进行纪念。心得体会代表着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心得体会大全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高考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高考少年观后感(8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看影视剧已经成为我们很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了,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观后感不应过多涉及电影制作的技术层面,老师们经常会安排我们来写观后感作文。您是否对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有所疑问呢?本文聚焦于与“高考少年观后感”相关的主题,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 《高考少年》观后感精选 心得体会大全专题“《高考少年》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你是否在网上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范文呢?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高考少年》观后感,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