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3篇。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文字是我们思考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写一篇观后感,同样也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我们希望阅读本文后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和理念!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篇1】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先生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先生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先生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先生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先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先生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先生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先生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先生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先生。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篇2】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篇3】
《孔子》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中国历史题材电影,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精彩的语言,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孔子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思想,如“仁”、“礼”、“中庸”等。在电影中,孔子的思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电影还展现了孔子的弟子们的英勇和奋斗。他们为了保护家园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不断奋斗,勇往直前。他们的精神和毅力,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孔子》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相信,这部电影一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为全球观众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
扩展阅读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
你知道如何写出让人信服的作品名观后感吗?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一个好的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作品,经常写观后感,完善写作技巧,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的详尽文献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1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资料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我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样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应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当季氏将亡之时,他最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这天就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在两千多年后的这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3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到达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向坚持着自我的梦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能够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应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一样,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能够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我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
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所以,孔子一向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明白,我们此刻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此刻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杯具的一生,他的杯具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我们明白,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我的思想表达出来,期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梦想主义者,其梦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那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我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
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在电影《孔子》的最终,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由于这部书;误解我,也是由于这部书。”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杯具形象。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明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梦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梦想,但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梦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这样,他的“梦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理解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梦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梦想,不愿向现实低头,所以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杯具的主旋律。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但堕三都的行动由于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当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
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同样地,我们应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当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杯具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4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孔子周润发电影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5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收购电池,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6
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得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得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得苦难生活,最后到老得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得成就和“仁义礼治”得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得视角来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得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得,平和得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得境界和对信念得执着。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7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是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是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假如;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捍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后,我沉思了许久……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观看完的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1
我来到树下,一边帮忙收橘子一边问奶奶:奶奶,奶奶为什么几粒橘子的籽,能变出这么多的橘子;过了一会,轮到我表演了,我悄悄一看纸条,天呀。同桌的你,可爱的像坠入凡间的天使。嘴里不停地说:好、好;过年的时候我们家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在拖地的时候发现在我的床下有一支钢笔,正是不见了的那一支笔,看到这支钢笔,我真想对那个朋友说生对不起,是我误会你了,但是再也没有机会向他道歉了。
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达了出来。魏国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临近傍晚时,她坐在马车里被人用暗箭射死。临死前,她并没有非常伤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谈时的情景。朝闻道,夕死可矣!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2
电影孔子观后感电影的开端,盛大的葬礼,逃跑的小奴,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诸侯割据的奴隶社会。“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但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山谷外面,制造假象震慑齐国退兵并还回了鲁国三城。至此,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识,可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稳定他的政权。孔子给鲁国带来的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在鲁定公和季孙斯沉溺于歌舞中时,孔子含泪挥别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游历讲学生涯。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着作,教书育人。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坛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政坛,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展现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开启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他的名字还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被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所熟知。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是对电影人的一个巨大挑战,短短两个小时,小小的银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让世界通过这小小的银幕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孔子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电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体现,让观众大饱眼福。尽管如此,电影的最后颜回之死还是让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竹简沉水本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颜回居然还为了救六个竹简而采取了相当于自杀的举动,最终死在了回鲁国的路上。好吧,就当电影是为了赞扬颜回爱书甚于爱命,为传承文化而牺牲吧。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3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收购电池,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4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之后,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到达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向坚持着自我的梦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能够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应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一样,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能够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我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
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所以,孔子一向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明白,我们此刻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此刻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杯具的一生,他的杯具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我们明白,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我的思想表达出来,期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梦想主义者,其梦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那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我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
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之后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在电影《孔子》的最终,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由于这部书;误解我,也是由于这部书。”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杯具形象。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明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梦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梦想,但梦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梦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这样,他的“梦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理解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梦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梦想,不愿向现实低头,所以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杯具的主旋律。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但堕三都的行动由于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当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
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同样地,我们应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当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杯具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5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人、伟人,他们为我们人类的精神文化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他们的伟事一直广于传颂,赞为佳话。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孔子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在《孔子》这部电影中最令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孔子鲁国公赴夹谷同齐国会盟,智退齐军的故事。
当时,齐国君邀请鲁国君去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夹谷去签订齐、鲁两国交好合作的协约。而鲁国君便叫孔子来安排所有的事情,孔子想齐国乃虎狼之国,诡计多端,必定不会心慈手软,到时候肯定以武恐吓。于是孔子便到掌握军权的季孙氏借五百乘战车为鲁国君保驾,而季孙氏让孔子去问大将军公山狃借,可公山狃不肯给,无奈之下,孔子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先同鲁国公一起到夹谷,在商谈时若齐国君不讲道理则以礼为武器抨击齐国君,齐君大怒之下,便亮出军队,想要恐吓鲁国君,迫使其签订协约。而孔子发出信号,随之,十辆战车先出现,并且当着齐国君对孔子说还有五百乘战车在后面,随后在山后出现了万人呐喊及五百战车,其实那些全是牛车,是孔子的弟子们加以乔装,再者离得远,使齐国君信以为真,在协约上并没有占鲁国半点便宜,且归还了鲁国的汶上三城。
从这一片段可以看出孔子的足智多谋,文武双全。孔子在夹谷之会中,随机应变,用当时世人仍然十分敬重的礼仪作武器,进行斗争,以弱胜强,还不费一兵一卒,一举收回了被占多年的领地,成了各国争相传颂的一次了不起的胜利。孔子靠其胆量与齐君互不相让;靠其智慧使齐国退兵;靠其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使鲁国收回了领地,并成功签订条约使两国双方扯平,互不相欠。
从孔子的这则故事,我们想到了三国里巧用空城计智退敌兵的诸葛亮。在错用马谡失街亭时使蜀军连失三城,于是诸葛亮便从自己所在的西城王往回运粮草,准备撤退,可同时,也就将西城暴露在前线。果然,司马懿马上率十五万大军攻打西城,可那时诸葛亮身边只有几个文官和二千五百名士兵。当听到司马懿大军来犯,每个人都吓破了胆,可诸葛亮却十分冷静,没有慌张,而是镇定自若,他叫人大开城门,叫士兵乔扮成佣人在门下扫地,自己在门上弹琴,居然还真的使司马懿以为有诈,于是退兵。
不管是从孔子,还是从诸葛亮,我们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出他们的足智多谋。齐国公曾一直认为孔子是个书呆子,一个只知诗书礼仪的文弱书生。后来经人打听,才知道孔子能文能武。孔子曾经对子路说:“武,乃文之备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死读书,还要多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体育锻炼。同样的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了解书本知识,还要亲身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很重要的,只有实践了,才能获得真知。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 篇6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系列7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相信您看完影片以后,一定有许多想法。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写观后感时提供自己的感性体验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名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经过仔细挑选编辑认为“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是最具价值的文章,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1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非常多故事精彩情节,但是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与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与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是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与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与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与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非常多关于现代管理的非常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非常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与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2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见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见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见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电影的结尾我们看见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盘,让它拥有了能够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3
电影《孔子》中得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得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得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得三城,维护了鲁国得尊严,提出堕三都得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得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得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得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得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得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得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得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得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得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得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得,他得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得,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得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得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得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得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得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得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得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得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得美貌得,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得一种情愫。简单得人物出场,寥寥得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得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得孔子留下得是立足万世得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得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得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得孔子是这部电影得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得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得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得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得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得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得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得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得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得游子应有得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得生命个体得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得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得印象,在不同人得内心埋下不同得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得神,抓住了那个时代得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和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和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和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和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6
电影孔子观后感电影的开端,盛大的葬礼,逃跑的小奴,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诸侯割据的奴隶社会。“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但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山谷外面,制造假象震慑齐国退兵并还回了鲁国三城。至此,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识,可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稳定他的政权。孔子给鲁国带来的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在鲁定公和季孙斯沉溺于歌舞中时,孔子含泪挥别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游历讲学生涯。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着作,教书育人。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坛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政坛,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展现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开启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他的名字还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被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所熟知。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是对电影人的一个巨大挑战,短短两个小时,小小的银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让世界通过这小小的银幕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孔子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电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体现,让观众大饱眼福。尽管如此,电影的最后颜回之死还是让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竹简沉水本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颜回居然还为了救六个竹简而采取了相当于自杀的举动,最终死在了回鲁国的路上。好吧,就当电影是为了赞扬颜回爱书甚于爱命,为传承文化而牺牲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篇7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与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向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与场内的观众一齐,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必须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可是孔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与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可是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期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与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与强大的期望,可是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梦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一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明白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此刻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与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与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与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能够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可是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可是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向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我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之后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此刻才能够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可是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可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我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范本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的观后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范本”,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孔子也很聪明,因为齐国邀请他们做客,可齐国是他们的敌人,孔子要保护他们的国王,但他的国家没有战车,孔子就想了一个办法。他用五百乘牛车来充当战车,来惊吓齐国。齐国受到惊吓,就不会伤害他们的国王了。
孔子既有品德又有智慧,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圣人。孔子不仅是一位圣人,还是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孔子心胸宽广、乐于助人、博学多才等等
孔子是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我们要多多向他学习。
《孔子》观后感600字精选3篇
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射,我们能从中感悟到许多心得,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对影视的剧情会有独特的见解,为了回味这个作品,我们可以将观看作品之后有感而发的内容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本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人回味无穷。那么作品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震撼呢?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观后感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观后感(篇1)
刚才没事看了老师让给孩子买的《孔子的故事》深有体会,我都快40岁的人了都没有都没有深入了解孔子的一生,感觉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是有原因的
我都知道孔子是我们河南的,看了书之后我才知道在以前河南分好多小国,孔子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再往元说是殷代贵族。看了《孔子故事》我才知道孔子小时候是多么的不幸,孔子三岁父亲亡故。母亲带他移居到鲁国(现在的山东泗水县)。
孔子小时候没什么玩具玩,只是爱模仿祭祀,学着行礼玩。
孔子慢慢在鲁国的文化洗礼中长大。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15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
孔子17岁又死了母亲,经过这个挫折,孔子更发奋了。
经过了好几年孔子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但是他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为我们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我不看这本书不知道孔子一生经历了什么,现在也没写完,经历了很多!!
现在孩子的聪明是有原因的,4年级都看这些书,我敢说有很多我们大人还没有看过!
先写这么多吧,以后想到什么再写。
《孔子》观后感(篇2)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孔子》观后感(篇3)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讲了:孔子还年轻,但已经是有名的老师了,可他还觉得学识不够渊博,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在洛阳跟随老子学习。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首先: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很用功,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做老师了,并且有了不小的名声,但是孔子并不满足,想到自己仍然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就不远千里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向当时的知识更渊博的老子学习。而且他还很清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而我现在才是小学三年级,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没有学到。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像他那样虚心不满足,在学校里,不论什么科目都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每个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这样我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其次:我还应该学习孔子为了学习不怕苦的精神,他为了能做老子的学生,行千里路,花几个月时间忍受日晒雨淋去洛阳拜师。我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很好的老师,还有电脑和网络这些先进的工具,我需要在学习习惯上,学习态度上学习孔子不怕苦的精神,每天除了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要在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情中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做一个在书桌前没有学习多久就喊累的小学生。最后,我还应该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孔子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老师了,但是在路上见到老人仍然做到有礼貌,我也要向他那样,从小就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这些就是我看完这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也许老师和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可以教我,我一定会虚心地听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