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观后感(系列6篇)。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三峡好人观后感”的好文阅读,希望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你祝一切顺利。我们的情感和思维通常随着观看的电影而动,每个人看完电影后思考的内容都不一样。 写出观后感,分享心中的感受,观后感是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1
贾樟柯的电影用接近纪录片的形式,浓浓的乡音,最质朴的演绎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底层小人物们挣扎的苦逼生活。
《三峡好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口买卖、山西黑煤矿、三峡拆迁、拆迁后的生存状态;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工伤的赔偿诉诸无门等,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平民的中国特色贫民文化。
电影描写的是xx三峡最后的拆迁工程,奉节居民在拆迁过程中的生活状态。
记录下这些拆迁工人,记录下奉节居民的生活,用讲故事的方式。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
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块钱,被迫让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韩三明xx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亲情的力量,让他勇担重任,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护士,与丈夫郭斌曾经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爱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冷静的说出自己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电影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
烟代表着三峡民工分甘同味的奢侈品,三明给旅店老板点烟,小马哥就不乐意了,三明赶紧点上;
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起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己最后生命不保;
茶是沈红丈夫留给她的唯一物件,丈夫不知哪去了,沈红只能独自一人品味其中甘苦;
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韩三明和幺妹在一起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生活不易,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而力量,尽管卑微,尽管渺小,正来自这些沉默的三峡好人。来自韩三明,来自沈红,来自拆迁工人,来自挖煤工人,来自现实中所有卑微而渺小的静默好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2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6年前山西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儿媳一怀孕就被公安局救出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太原女子沈红来到奉节,寻找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拥抱在一起。跳舞后,他们伤心地分手了,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中国最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毫不夸张地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很难有机会看到它。现在的**,****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我们居住的国家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
《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身体还能用什么来换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
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使中国社会严重**。农民工失去了作为社会公民的权利。在势利的都市人严重,他们不得不在城市的边缘挖坑。在这个凋零的世界里,农民工的生活流离失所,生活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20年来的巨大变化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很多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
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的生活方式时,也许我们可以解释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许蓉凤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3
看片子以前,心里一直在猜想三峡好人是怎样的人,他长什么样,性格是什么,为什么是好人……但是看完以后才明白,"三峡好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
一直很害怕看类似的文艺片,因为总在最迷惘的时候故事便结束了。
首先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是演员韩三明的形象:他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动能力。
一男一女,一个是为了找回老婆,另一个是为了找到老公。本片延续贾樟柯一贯对故乡及底层的情感,讲述两段挽回和舍弃的爱情故事。三峡建了,奉节要拆;一个在建,一个在拆。没有人说拆就不该,建就理所当然。所以沈红的拆,与韩三明的建也正是这个非常时期的主旋律,人们被这个旋律所牵制着,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故事以及拆迁中的奉节是急剧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烟,酒,茶,糖,分成四个联系的小节,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爱情而言,也反映了两代人的爱情。"荼"是沈红的写照,现代的年轻人不会想得太多,讲求的就是个味道,敢做敢为。"人一走茶就凉",何况一走就是两年。沈红真是为了找到老公,她早就下定了决心,这是难能可贵的。烟,酒,糖是韩三明的爱情写照也是更多平民的爱情的写照,就是那么现实那么不可改变。十六年前花了三千块钱换回了老婆,十六年后又用三万块钱再次把她买了回来。
"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的手机铃声成了人物性格的代表。"两只蝴蝶","你是我的玫瑰花"使一个时代,平民特色反复出现。那些原滋原味的生活场景,那些处在急剧变化的城市,以及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是那样的现实。
大家没有到过对方的故乡,在人民币的背面,他们互相自豪着家乡的美丽风光。
四川奉节县,是产生李白名诗《早发白帝城》的地方。"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工程使其成为一片废墟,即将也被淹没。
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成为新的一代被动移民。他们失去了家园,也没有了故乡……
小马哥说:"好人一生平安?操,这年头奉节还有什么好人!"其实何止奉节,整个社会不都是这样吗?在现在这个崇尚"黄金"的时代,还有谁会关注"好人".无论是老实的韩三明,还是那一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民工兄弟,他们都是好人。生活太难了,我们只能选择乐观,即使是身不由己,也要很大牌地笑笑。
电影中最高超的是导演自己在片中说了话,而且说得恬到好处。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倾注了精力,那些构思在电影中表现出来就成了导演的语言,比如UFO、标志建筑的升空、片末的走钢丝的人,即使是沈红同学的一句"***"也是导演在说。那些恰到好处的文字注释,如烟、酒、荼、糖、努力、二期水位……这些都是导演在说话。他把人的思维紧紧地牵着,让人沉思。
电影真实得让人觉得可怕,我们都是影片最后那走钢索的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4
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发布20**“吉林好人·最美教师”的先进事迹。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福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出席发布活动。
梁淑华驻守大山深处的偏远教学点30年,每天从事的都是几个年级同时上课的复式教学,她把教学点当成了家,她说:“我不能让山里孩子上不了学,落下一个都不行。”崔京玉的故事让观众潸然泪下,由于癌症复发在外就医,崔京玉没能来到现场,她通过视频表达心意,她说:“我要赶快好起来,回到岗位,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郭立国是“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最佳团队奖弓棚镇武龙中学的校长,他说,这次获奖,是激励更是鞭策,也是对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和鼓励。“今后,我们还要通过数字学校联盟的形式,带动全省更多的农村学校协同、协作起来,带领他们建设数字化校园,培养智慧人才。”手捧着奖杯,郭立国激动不已,“再苦、再累、再难,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共享优质资源,我们也会努力下去。”
教师们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所有观众。“太感人了!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对教学一线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学习。”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老师李岩表示,自己要向他们学习,把爱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王雪超是长春工业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他说:“毕业后,我要像他们一样,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据了解,20**年度“吉林好人·最美教师”评选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省内各高校共推荐了239名候选人。省市县三级联动评选发布的过程,宣传了全省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发布活动实况9月10日19时30分在吉林教育电视台播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5
贾樟柯的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最朴素的表现,讲述着底层小人物的挣扎生活。
《三峡好人》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口买卖、山西黑煤矿、三峡拆迁、拆迁后的生存状态;打工人的生存状态;工人工伤的赔偿诉诸无门等,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平民的中国特色贫民文化。
影片描述了2006年三峡最后的拆迁工程,以及拆迁过程中奉节居民的生活状况。
记录这些拆迁工人,记录奉节居民的生活,讲故事。两条线索、两个主要人物:在《三峡好人》中,贾导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感人的人物形象:
韩三明,朴实的煤矿工人,从四川买了个媳妇幺妹,生下一个女儿后,却被公安机关解救,幺妹不甘心命运安排执意要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哥哥欠船工三万块钱,被迫让妹妹去照顾船工全家,韩三明16年后本来是寻找女儿,看到幺妹生活如此凄苦,决定替他哥哥还钱赎回她。韩三明是个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而是因为家庭爱情的力量,让他勇敢地承担起繁重的任务,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照亮了整个世界。
沈红,一个普通的女**,与丈夫郭斌曾经恩爱有加,丈夫到外面闯世界她默默支持,可一去两载无音讯,忍受不住地她毅然远赴川渝,却得知他已事业有成却依附于一个女老板,身不由己。眼看爱情已是花落去无可挽回,于是冷静的说出自己已有外遇想离婚,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曾经深爱的男人减少愧疚感。沈红将中国女人传统美德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也是个好人。
电影还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了“烟、酒、茶、糖”四个字。
烟雾代表着三峡农民工共享的奢侈品。三明给旅馆老板点支烟时,马大哥不喜欢。三明赶紧点着灯;
酒是三明从家乡带给麻老大的礼品,可麻老大却说我不是你的哥哥,我不收你的酒,表现出不友好,而三明和小马哥经常一起喝酒,小马哥也对三明表现出江湖豪气,要“罩着”他,只可惜他自己最后生命不保;
沈红的丈夫留给她的只有茶。她不知道她丈夫去了**。沈红只能独自品味悲欢离合;
糖是喜庆之物,是小马哥赴死前的祝福和愿望,韩三明和幺妹在一起时分享大白兔,感受着日后生活的甘甜。
生活不易,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而力量,尽管卑微,尽管渺小,正来自这些“沉默的三峡好人”。来自韩三明,来自沈红,来自拆迁工人,来自挖煤工人,来自现实中所有卑微而渺小的“静默好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 篇6
07市场营销2班杨浩杰 ***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三峡好人》,说实话看不太懂。可是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这部电影是以长江三峡工程的库区移民搬迁的背景来演绎的,给我特别深印象的是,电影里少了汽车,高楼,柏油路,还有天天面对的一个个穿着整齐,精神抖擞的深圳人。
影片中多的是荒凉,光着膀子的男人,破烂残缺的房子,还有很多听不太懂的四川话。看这部**,给我一个震撼,就是中国还有那么多生活看上去并不富裕,可是看上去却很满足的人们。影片的主角“三明”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个老实吧唧的好人。
不过,影片并没有显示他在那里很好,而是通过身边一些年轻人的言行来衬托他北方人的真实和诚实。影片还有一个特色的地方是中间插放的歌曲,看似好笑的**,其实表现了三峡库区人民的生活已经和以前祖祖辈辈陈旧生活产生了冲突,而这些人,这些男人和女人都在这种冲突中艰难的选择,艰难的改变。影片中,每个人的对白都很简单朴实,甚至用了很多沉默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也许沉默就代表了一切。
故事中有大量的信息,每个人都扮演着三峡工程中特定阶层的缩影。同时,这部电影也不消极,也不盲目反映社会的阴暗面。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有限范围内的主动选择。
无论是三明和工友他们背井离乡去用生命换生存,还是沈红毅然对过去说再见,都显示着他们在这个艰难的社会背景下,努力地把握着自己的命运,带着各自的生活目标,勇敢地走下去。
故事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韩三明从山西来到四川的奉节县(现在应该归重庆了)寻找他16年前花钱买来却又被公安解救后回到奉节的妻子,可是前妻为了还哥哥的债,被迫和船老大外出跑船去了。于是,三明留下来找了一份房屋拆迁工的工作,决定等妻子回来,以便接触到因三峡工程而移民的社会底层。最后,见到妻子的三明打算回老家挖黑煤赎妻子。
另一则是**沈红来寻找因三峡工程而来奉节却两年不回家的花心丈夫,在辛苦找到后却发现和别的女人有染的丈夫对她提出的离婚没有任何挽回,她毅然选择离开。一男一女,一底层一中层,也来找自己的另一半,带着不同的心情走,带着不同的心情走,选择了艰难的追求,选择了痛苦的放弃。
**到处都是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感官。今昔对比下,奉节作为两千年前刘备向诸葛孔明托孤之地,如今在短短两年内因三峡工程而被迫慢慢地淹没。历史的逐渐沉淀和今天的突变,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变化。
于是各种职业在影片中不断涌现。流氓“小马哥”为了体现类似周润发那样的英雄本色,一次次地帮人去砍人做***。为了生存,残疾妇女开始从事**活动,最后**基地被拆除,被迫离开丈夫到奉节工作。
民工们为了一天几十元钱而挥汗如雨地工作,他们的娱乐无比低俗。这名16岁的女孩没有考虑如何学好,担心是否会有人雇她当保姆赚钱。旅店老板即使大喊自己也有***关系还是被迫丢掉了旅店,住进了桥洞。
他们属于社会底层。没有三峡,他们会做什么?三峡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难道这些就不值得我们思考吗?与他们相反的是沈红遇到的社会上层,当官的,他们的娱乐是天天歌舞升平。
为了讨好上级和来客,花两亿四千万造个大桥,他们和旅店老板一样大喊,但是他们喊是为了用大桥霓虹灯来数“一二三”。为霸的,可以看到某个搬迁户不爽,直接抄家伙过去砍人。国企厂长可以随便把国有资产廉价卖给资本家,而对职工的生死冷眼视之。
即使主人公的另一半反差很大,三明的妻子也愿意回到过去,但没有办法回头。沈红的丈夫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地位,回到过去。他和他的妻子愿意继续被欺负。
不同人物对社会的控诉和反馈是不同的。影片中三明选择的是“好人一生平安”作为他对社会的理解,小马哥采用上海滩的“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来作为自己生命的写照。失学的小男孩用“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来述说本不该是他这个年龄段对这个社会的理解。
艺人和民工,用苏芮的“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来陶醉自己,忘却或宣泄种种压力。各级领导挥动手臂来宣告三峡工程的到来,而老百姓们挥动手臂来送别自己的亲人,来挥别自己曾经生长的故乡。一切的一切,似乎预示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原来的社会地位不同,而是三峡工程的到来,使得上层的更加为非作歹,下层的更加穷困潦倒,疲于奔命。
三峡工程这个大主题,用社会上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点线来描述,还是相当有想法。
这部电影缓慢而令人沮丧。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胶卷(可能是数码手拍)。导演在刻画人物内心时刻意追求**的全部效果,特别是它的张力,让人感到无助和无助。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社会带来的无形压力。这是**的主旨。同时在动态人物描写时,导演非常偏爱采用长镜头,无论用美仑美伦的三峡还是用大片大片荒凉的工地作为长镜头的背景,都突现时代,环境和社会之大,之动荡,而人物之渺小,之无助。
导演很喜欢用时代象征性的“烟酒茶糖”来,刻画人物,交待故事发展,三明和妻子分享“大白兔”,三明带来山西的酒却被拒,沈红独自喝丈夫留给她的苦茶。同样的物在不同时期充当不同的作用,使得影片生活气息强且节奏流畅,影片在如此现实的刻画中,居然加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怪怪的。我觉得这个元素应该是导演自己的灵感,就像绘画中的写意或者散文中形式与精神的不经意分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导演想给影片增添力量和新鲜感,给观众留下更多的空间。第一个是在韩三明和沈红的故事交接时出现的飞物。似乎时光飞逝,16年和2年,这引出了电影的另一条主线。第二处,出现在沈红晾衣服时,房子对面的建筑物升空而去,也许导演想暗示人去楼空的结局,亦或是沈红某种下定的决心。
第三处出现在三明等待小马哥时,饭店里面出现桃园三结义的京剧“刘关张”,而且三兄弟还在玩弄手机。古人若在现代尚且郁闷无助,三明又该如何呢?之后三明又是如何像桃园三结义那样对待他的兄弟小马哥呢?
这些也许都是暗示,也许就是导演的即性之作。最后一处,发生在三明离开时候,在两个废建筑物之间踩钢丝的人。也许导演暗示三明为了赎妻而不顾性命地去挖煤,就和踩钢丝一样,随时都会死。
也许还想说明人无比渺小,从一个废墟辛苦走向自己认为对的地方,其实可能是另一个倒霉的废墟,就像三明妻子从山西逃回奉节而三明此次又要离开奉节回山西危险的煤矿。这些都是导演随意之处,影片却更加丰满而有新意
导演对高潮部分的描写,还是很有分寸和力度的,多用无声和沉默来刻画。韩三明把小马哥送入他最喜欢的“浪奔浪流”的长江,无声且让人非常感动。工友给三明饯行,听说三明挖煤可以一天赚200元,都想去,但是三明告诫他们煤矿随时会塌,人随时会死,工友们一个个都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是对生命还是生存的挣扎性拷问。
第二天,为了养家糊口,工友们都随三明一起离开去挖煤,也没有什么语言。无声的行动,就像是对三峡工程带给他们的特殊命运做了一个无奈的回答,无助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