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观后感10篇。
考虑到您的意愿我们编辑了“袁隆平观后感”,可能你对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而感到棘手?写一篇表达自己理解和感悟的观后感是对好作品的尊重。观后感是我们对作品印象最深刻的综合体验,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得到不同于自己的感悟,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您带来莫大的收获!
袁隆平观后感 篇1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如今,学术界人士很难出成果,他们常常自怨自艾。但有多少人有袁隆平的勤劳精神?
袁隆平很坚强,一次又一次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
这是人类社会最博大精神的仁爱精神,远比任何虚假的上帝都要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
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的社会是行不通的——为什么现在不出去袁隆平呢?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平代表着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他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让我们的人民、每个人都能成为袁隆平,使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
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袁隆平观后感 篇2
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4亿亩左右,全中国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7000万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管声誉、贡献还是身价都达到了别人难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这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赞叹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读了自己的人生真谤——袁隆平就是袁隆平。Www.Xd63.Com
本色农民。审视袁隆平的衣着打扮,可能无人能将那黝黑单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但正是这种朴实、憨厚的品性,铸就了袁隆平大功至伟的业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他的根在农村,他血液里沸腾的是农民的执着、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朴实、朴素与节俭。既使在他成为名人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上商场专挑便宜货买。一次他看到衬衫打折10块钱一件,一口气买了10多件,“下田时穿起来方便”,典型的“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说“学者和平民之间,隔着一片苍翠的原野,如果学者穿越这片原野,他就会成为一位圣贤”。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他对名利看得很轻很淡,常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科学家那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道德情怀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
本色种子。袁隆平对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为世界农学泰斗,为使人类少一份饥饿、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种子一样处处生根发芽,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带给他们的惠泽。从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后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也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等几十个国家无私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尽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但那颗奋进的心,永无休止的拼搏精神却一如既往,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景仰。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观后感 篇3
这个星期五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陪伴下,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匪浅。
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爷爷从30岁到60岁之间的故事。他为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研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影片中,瘦小的袁爷爷说:“我不在稻田里,就是在家里,我不在稻田也不在家里,那我就在去稻田的路上。”他为了研究高产量稻子,付出毕生心血,我开始愧疚。
现在的生活就像在蜜罐子里,总觉得什么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理想不需要努力拼搏就能成功一般。我们总在浪费粮食、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岂不知当下的衣食无忧都是袁爷爷他们一辈的劳动成果,我们自己对社会、对祖国又有什么贡献呢?
现今,袁隆平爷爷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不只是高产粮食,还有“袁隆平精神”。
我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深刻反省自己,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颗粮。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向袁爷爷一样,为了理想,积极努力学习,不去轻言放弃,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袁隆平观后感 篇4
袁隆平电影的观后感
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农学家,袁隆平以其卓越的贡献和领导才华而闻名于世。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使得世界各地的农田增产,解决了全球饥饿问题,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袁隆平的电影,深受启发和感动。
电影以袁隆平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奋斗。影片通过插叙、倒叙和跳跃剧情的手法,交织了袁隆平的科学研究、思考和人生经历,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
电影开头,袁隆平童年的一幕幕生动展现在观众眼前,勾起了我的回忆,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袁隆平的家庭背景极为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正是这种敬业精神和对科学的无限热忱,使得他有了一系列惊人的突破。电影对这个阶段的描写生动鲜活,让观众深刻明白了袁隆平不畏艰辛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看到了袁隆平在科研领域的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他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中,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失败,最终成功研发出高产、抗病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电影中反映了袁隆平在团队建设、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方面的种种努力和突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科研领袖的非凡才干和智慧。
与此同时,电影也深入探讨了袁隆平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思考。虽然袁隆平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家,但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和对家庭的深情厚意。电影以家庭的情感线索贯穿全片,深刻揭示了袁隆平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选择与挣扎。我被他为科学事业付出一切的精神所感动,更感受到一个真正伟大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除了内容的精彩之处,电影也在表现形式上创新了许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袁隆平的真实记录和真实演绎的融合。电影中植入了袁隆平真实的录音、讲演和研究片段,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同时,导演也特地邀请了袁隆平的亲友和同事们来演绎一些重要角色,塑造了丰富和立体的人物形象。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对袁隆平这位伟大科学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他的贡献和精神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慨。袁隆平不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位人类的救世主。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农田,也给了全球许多国家以希望和机遇。袁隆平电影的观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激励我在自己的领域中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袁隆平电影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通过它,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一生,也更深刻地领略到了他的伟大与奉献精神。这部电影通过精彩的叙事、创新的形式和感人的情节,成功传递了袁隆平的人生哲学和科学精神。我由衷地推荐每个人都去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袁隆平观后感 篇5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颗稻谷种子,在播种前,要浸润24小时并催芽24小时使其预先发芽。种子的发芽过程,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一颗种子开始,发芽、扎根,袁隆平同志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基层干部需要常怀一颗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到最基层去看一看民情、听一听民声、问一问民意,才能把政策落到实处,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开出“成功的花”。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颗水稻生育周期在105~150天成熟,期间经历了风吹日晒、电闪雷鸣,才能从小幼苗成长为大稻穗。90岁高龄的袁老依然要下田搞科研,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凡事需要干部亲力亲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幸福感当做检验工作的标准,把自己锻炼成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好“苗子”,能够融入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
“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袁老不带不下田的研究生,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有人说基层“苦”“累”,不愿意下到基层去,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基层干部扎根群众,办实事,以“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越是艰难险阻,越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越是困难重重,越要迎难而上,做群众之“需”事,办群众之“急”事,解群众之“难”事。坚持学习与实干相结合,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将技能转化为劳动之果。
“人就像种子,要做好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如今,他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把实干和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我们必须紧握“接力棒”,把“禾下乘凉梦”和“全球覆盖梦”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袁隆平观后感 篇6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学楼二楼组织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非浅。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
看完《袁隆平》,我又联想到了自已,现在我们的家庭条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说我们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时候学笛子时,刚开始笛子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因为好奇所以我学得很高兴,学得也很好,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太没劲了,学了一年我就不学了。我又去学跳舞,可是有许多动作做出来都很疼,我便也不学了。可是现在看到小伙伴们吹笛子,跳舞时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来当时没有坚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后悔。还有一次,我在科学课上做实验,好几次我都没能把电池装到小装制中,虽然如此,但是我没有气馁,坚持又做了七次,终于把电池装了进去。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
电影《袁隆平》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已的.信念,最终才能取提成功。我们一定要向袁隆平学习!
袁隆平观后感 篇7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影片中,袁隆平在课堂上称赞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米其林和罗宾逊。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自己无能,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
这些真理与谬误的对比与斗争在电影里展现得明显。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信真理终将战胜谬误。真理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真理驳斥、抛弃、取而代之。
作为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袁隆平勇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树立终生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随时准备投身真理事业。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知活动,不是主观的、随机的认知活动,而是客观的认知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在生活中,不同主体的需求或要求往往存在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往往存在差异或矛盾。
影片中,由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长期没有取得成果,上级领导表示否认袁隆平的研究,并将取消袁隆平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袁隆平没有放弃,后来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在助手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价值评估在实践中起着激励、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价值评估要求实践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根本目的。今天,我们将对袁隆平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用袁隆平的精神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和各界人士。
袁隆平观后感 篇8
放飞梦想,执著追求----记《袁隆平》观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袁隆平院士用生命诠释了这句古话,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追求梦想树立了榜样。
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许多未知的挫折和挣扎。然而,我们往往只注意到成功人士在银幕上炫耀的那一刻,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和努力。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院士出生在一个人人吃不饱的时代。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袁隆平大力发展高产水稻。在拥有先进设备的美国、日本等当时的发达国家否定此研究项目的情况下;在国内人民的不理解,不支持,没有经费,甚至搞破坏的情况下;在众人高谈大跃进、损友求荣的情况下,袁院士依然执着追求者自己的梦想,从不放弃。
为了找到雄性不育植物,走进深山,踏过水源,甚至在它们威胁生命的时候永不放弃!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袁院士从不绝望!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他与他人处于逆境时,别人会失去信心,但他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中,我学会了持之以恒,明白了成功不仅在未来,而且从我决定要做的那一刻起,它是不断积累的。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的走出人生路,也没有谁能够不经过挫折失败就拿出科学的研究成果。
真理是科学实践的结果,是无数失败的总结。
没有蔑视、宽容和斗争,就没有可以征服的命运。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岳飞自幼励志精忠报国,岳母于他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让其自幼苦练,终成一代名将;司马迁忍辱负重,身受宫刑志不摧,终成《史记》,留名千古;勾践卧薪尝胆,身受侮辱不言弃,最终成就千秋霸业。
爱迪生年轻时聋了。他失败了数千次失验,成为发明之王。
···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荆棘只是我们追求真理的调味品,失败只是我们通往完美之路的基石。一路上的荆棘是美丽的风景,途中的失败是我们宝贵的荆验。
失败是什么?只是离成功更近了一步。什么是成功?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也有其道理:只要我们不被失败打败,只要我们有勇气站起来,只要我们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为什么要害怕善良的母亲呢?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功和失败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我们能否坚持到底。袁隆平院士的经历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是一滴水,就应该滋润一寸土地;如果是一线阳光,就应该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是一颗粮食,就应该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即使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也应该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今天,有许多年轻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有着同样的梦想。也许他们的理想没有岳飞和爱迪生的理想伟大,但他们也代表着新时代年轻人的梦想。他们只希望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了理想,我们坚持学习;为了理想,我们背负包袱,独自远行。虽然前面的水总是陌生的,我们不知道**有荆棘,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崎岖还是平静,我们都应该不断前进,创造自己的世界,因为我们心中有理想。
作为当代大学生,历史的使命在我们肩上,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的脊梁。有理想很重要,但是我们更需要为我们心中的理想不懈奋斗,更需要有能承担起失败的勇气和自信。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不是每个人都是袁隆平。只要我们为心中的科学理想而奋斗,我们在任何岗位上都是幸福快乐的!
为了心中的理想,我们勇往直前,也许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但路上的风景足以震撼我们。捡起海边的贝壳,你也许能看到更美丽的距离。在这个时候,请不要犹豫大胆地向前走,相信你的理想就在不远处。
为了心中的理想,让我们像草一样冲破大地,像溪流一样前进,像鹰一样划破天空!
袁隆平观后感 篇9
《袁隆平》是一部好电影。看似白开水,但甘之如饴。
一个研究农业的老师,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坚守内心的信念,坚信科学的力量,不顾他人不解与误会,坚持不懈研究杂交水稻,十几年如一日,是如何地伟大与无私!大跃进没有打垮他,却让女友离他而去;百年难遇的旱灾,却让他燃起了让天下老百姓都有粮食吃的梦想之火;*****摧毁了多少人,即使他将被批判也依然昂首挺胸,却因为自己辛苦培育的水稻被砸而落泪;再艰苦的日子,因为梦想之火的启蒙和妻子的支持,而变得不再难过;再没有希望的日子里,也从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十几年的海南生涯,使得他与亲人分隔两地,甚至错过了父亲的最后一面,他也不曾想过放手,而是更加坚定了要研究出杂交水稻的信念。同事一步一步晋升,只有他原地踏步,一直潜心研究,一把放大镜就是他所有的希望**;领导要撤销资金,同事添油加醋,他痛心,痛心的是实验一天不成功,让全人类都有粮食吃的梦想就会迟一天,而不是自身利益。
从他下定决心的那一天起,他的生活似乎就不是他自己的了。他把自己的荣辱与全社会、全中国、全世界的衣食无忧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氏,造福全人类的先行者,一个价值千亿元的名字,那么多的头衔,都深刻地刻画了袁隆平爷爷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1960年到1975年,他用了15年的时间成功地开发了杂交水稻。15年的时间,有些人浑浑噩噩,消耗了青春,然后两手空空地步入青年;15年,有些人依靠权力和金钱,让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然后囊中金银使不尽,手中权力旁人羡;15年,有一个老师,带着他的学生,风吹日晒雨淋,十几年如一日,稻田就是他们的床,稻草就是他们的被,只为了一个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
”在袁爷爷身上反映出来的既是一个朴实的中国农民,又是一个坚信科学力量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他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民族的英雄,更是世界的英雄。曾经有人说,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如果他申请了专利,他可能是现在中国最富有的人,但他没有。他无私地为国家贡献了专利。不仅如此,他还到其他国家传授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和经验,帮助其他国家把杂交水稻发展成为全人类幸福的崇高事业,希望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充满了袁爷爷的梦想和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播种收获,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感谢《袁隆平》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袁隆平爷爷,一个朴实无华视水稻为自己孩子的的中国农民,一个坚守信念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科学家,让我在感动之余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信念,要坚守;原则,也要坚守;梦想,更要坚守。
袁隆平观后感 篇10
袁隆平,在农业科技史上铸就了万众敬仰的里程碑,为全人类远离饥饿铺就了希望之路,他的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今天,我们从屏幕上见到了可亲可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院士,聆听了袁院士精彩而生动的故事,将浓缩了他几十年科研人生的感悟与我们一起分享,使我们深受启发与教育。归根结底,袁隆平成功的感人电影之有一个原因——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奋、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绩不是靠坐在办公室里的电脑计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如今,学术界人士很难出成果,他们常常自怨自艾。但有多少人有袁隆平的勤劳精神?
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但他们连电影都没看,怎么能写出感人的手稿呢?曾经脚踏实地的中国人已经在飞扬的社会节奏中变得浮躁。他们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袁隆平很坚强,一次又一次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
这是人类社会最博大精神的仁爱精神,远比任何虚假的上帝都要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尊重世界的中国人民所独有的。
影片中,袁隆平院士蹲在地里多年,一点一点地摸索和总结。这种执着的杂交水稻研究精神、对人类生命的仁爱精神、艰难岁月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梦想和目标,敢于在奋斗的过程中承担责任,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定会看到更加美好的未来!受到袁隆平院士伟大人格的鼓舞,我们要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以良好的态度,无怨无悔,用自己的真诚去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件事做好,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