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集锦11篇)。
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优秀的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全新的世界。 将感悟写成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它有更深的认识,想了解更多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的内容吗心得体会大全编辑为您推荐这篇文章,请详细了解本文的要点!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1
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透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潜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潜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报道了向井、野田两人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仅时光、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这是一个史实,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史实。但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残酷,是怎样样的无人性!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两个魔鬼的刀下抹杀了,留下的是被杀者家人的悲哀欲绝,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为了孤儿?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军官的行为是惨无人道的,我感觉还没有一种形容词能够用来形容他们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却极力否认“杀人游戏”。两个侵华日本军人的三名后人,以侵华战争期间报道所谓“百人斩”一事损害这两名日本军人“名誉”为由,起诉日本《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两家报社和原《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要求赔偿3600万日元。这是多么可耻的啊!本来就犯下了滔天罪行,到最后还死不承认,即使事实已经摆在眼前。看到这些,我不明白心里头有多么的气愤!!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2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3
战争是霸权主义者的欲望和贪婪;战争是野心勃勃者的冷酷和残忍;战争是篡夺者的自私和残忍。膨胀的野心将和平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
死亡?仇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
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史和人们终将铭记那段血雨腥风的悲苦时期。不论是战火纷飞的昨天还是看似风平浪静的今天,战争都依然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有人说,战争是为了让未来更加统一,但谁真正看到了战争背后的代价?杀戮,无休止地杀戮,用鲜血洗净鲜血,用罪恶掩盖更大的罪恶。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话,人性被抹杀的干干净净。
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体,那些渴望和平的眼睛,那些绝望的呼喊被冰冷的炮火击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日本侵华,从伊朗战争到最近的叙利亚战争
宽恕,是战争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场战争都始于雄心壮志。冰冷的炮火,悲伤的哭声,没有良心的征服会带来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战争一直蔓延到今天,没有烽火台,却仍然针锋相对。笑脸后面是依颗不够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们对过去罪恶的沉迷。
战争留下的阴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永远不能忘记,永远用愧疚折磨着自己。沉溺于悲伤和仇恨,你无法控制它,直到有一天,内心的防线突然崩溃。
悲悯,是对每一个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颗心怀悲悯之心的人构建的伊甸园,鲜花和笑语会冲淡所有的罪恶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谅和宽恕,有爱的心成为了人们的良知,也希望遥远的明天永远像今天一样和平安宁。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4
这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但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
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迷路了,迷失在平原上。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
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必须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样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
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但是看拉贝自我的**,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
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主角,基础就能够没这个主角;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她决心不扮演被暴虐的角色,目前看来是对的。陆川说,如果这部电影上映,会有很大的不同。我看没什么区别。南京的戏太多了,够了。
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
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5
之前在近代史课上看了这部电影的一些片段后感觉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所以今天抽空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感受颇多啊。我认为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非常悲伤和愤怒。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牢记南京大学的悲惨历史和屈辱教训。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日记记录拍摄的。它见证了南京大学的全过程,证实了南京大学的真实存在,也证实了日本在南京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日本至今仍然不承认南京大**的事实,实在是太厚颜无耻了。但是有位学者曾说过:
“别国的人可以忘记南京大**,但是我们中国人不能忘记。”这句话说的特别有理,所以,我们更要牢记这个历史的耻辱。
看了《拉贝日记》后,我感觉约翰·拉贝的日记能够被公诸于世确实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其实,我们更要感谢当时不顾生命的安危努力保护了我们中国二十万同胞生命的拉贝先生及其朋友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知道,拉贝是一个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人。他是一家发电厂的主席和纳粹党的成员。本来拉贝是即将退休回国的,但是就在他要走的时候,日本开始了对南京的轰炸,出于当时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杜普雷的提议,效仿上海,在南京建立安全区营救中国百姓,最终拉贝当选了安全委员会的主席留在了南京,威尔逊医生当选为副主席,开始了整个安全区的安全和食物服务。
在整个电影中,给我感触较深的片段之一是在日本军机在轰炸工厂的员工时,拉贝果断的命令把工厂的大门打开放他们进来,并且果断的拿出了纳粹党的党旗,让中国员工躲在党旗下,最终日本军机放弃了轰炸,为此拉贝拯救了那些中国人民的生命,看完了那个惊心动魄的片段,人们安全了,我的心里也些许感到了欣慰。从拉贝放那些员工进入工厂的行为,以及用党旗来躲过日机的轰炸,可以让我们感到拉贝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怜悯之心,内心善良,急中生智的一个好老板,拉贝这个行为足以让人感动。第二,日本军官中国比赛的片段让人愤怒。
当时我就想人们为什么不反抗,既然都是死为什么不死的有骨气一点,更让人气愤的是残忍的日本军人,烧杀抢略,**。他们的行为及其残忍,罪行滔天。这也让我想起了当时我们国家的落后和懦弱,我只能望着天空叹息。
但这一课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只有我们坚强了,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所以现在我们的中国发展很快,大国崛起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另一个片段是,拉贝去救他的**司机张,但后来,张被杀了。拉贝要求日军利用**的20名中国人进行赔偿,特别是拉贝挑选这20人的过程,也让人感到悲痛欲绝。心痛的是这么多的中国同胞被残忍的杀害,悲伤的是选人时的悲伤,难以选择,恨的是日军的残暴,丧尽天良。
这也提醒我,感些像拉贝这样的好心人,他们不顾一切地帮助安全区,没有他们,南京大学不可能有30万人被残忍杀害,可能有50万甚至60万人。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我对南京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有些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即使是用文字来描述,我想有时候也很难表达我们内心的悲伤和愤怒。我也建议那些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以看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耻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日本低头承认历史和错误。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这句话:“如过我们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别人更不会记住你的历史。”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6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7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我不是写手,只是想抒发下自己观后的心情。我希望有更多人的走进影院去支持拉贝日记,支持南京!南京!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8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是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中国犯下的罪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痛苦的一页。日本当时的当权者甚至是如今的当权者都企图竭力否认这次**,可是中华民族所承受的屈辱与中华儿女所遭遇的不公,怎能闭口不谈。诚然,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国际友人,愿意为我们辩护,为我们发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恶。他是德国人约翰·拉比。
约翰拉贝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他来到中国,很快就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做生意。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孙都出生在中国。
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二战时期,德国与日本是盟国,而他本人也是德国纳粹党的南京地区负责人,但尽管如此,约翰拉贝仍用自己的日记记录下来了日本军的铁蹄在中华国土上践踏下的痕迹。
约翰·拉贝是西门子在中国南京的总经理。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打算取消南京分公司,所以他派弗里斯先生去南京。当时,日本对中国的突袭是什么?其实就是没有任何宣战书的攻击。看着南京人民流离失所,拉贝冒着生命危险,将德国的大旗撑开,让大家躲到旗子下面,由于德国与日本国的特殊关系,所以日本军看到德国国旗是不会再出击的,这样就救下了许多中国人,卸任的拉贝终于能在27年后重返故土,但由于目睹了南京人民的惨淡与日本侵略者的残忍,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在1937年12月11日,建立南京安全区,向国际委员会申请食物火药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而他的妻子在归国的途中却因日本飞机的轰炸生死未卜,即使是这样,他仍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临时住所。在他自己的房子和小花园里,600多名中国难民也被挤进来并受到保护。
南京市每天都有无数战俘被枪杀,无数人被活埋。同时,由于日本士兵的过度要求,许多年轻女孩也在死亡。甚至日本军每天都有所谓的军官比赛,比赛谁砍得中国人头多,竟还大言不惭的每天登报,禽兽般的炫耀。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拉贝给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希望他能帮忙,但事实上,没有帮助。
1937年12月25日,朝香宫太子鸿彦企图消灭安全区,但拉贝等人誓死捍卫,最终保住了安全区并获得国际承认。当拉贝离开中国的时候,无数南京人争相为他送行,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这本日记不可能对南京大十字军东整的整个过程作出完整、系统的判断和评价。这是不可以苛求的。尽管如此,《拉贝日记》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据记载,在南京大**中有20多万人由于安全区的保护得意幸存,尽管如此,仍然至少有30万中国平民遭到杀害,且日本**至今没有正式为南京大**承担责任。约翰·拉贝返回德国后,被盖世太保作为中国人的同谋逮捕,并禁止他讲述在南京的经历。同时,它的日记被没收,60年后再次出现。起初,盟军拒绝向他出示非纳粹党的证书。1950年拉贝在贫困和被人们遗忘中逝世于柏林。
《拉贝日记》同时被翻拍为电影,不由得让人想起《金陵十三钗》虽然在大体思路上并不同,但同为国际友人在危难时期的帮助,对日本侵略的对峙。无论结果,这种没有国界的援助,没有党派之间不同的戒备,这种单纯的正义感着实让人钦佩!
梁维珊高二十四
【评语】
为何要大家读这本没有什么高雅的表达却处处显示惊恐与血腥的作品?是了
了解那段历史,就是承认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唤起人们对拉贝的景仰,呼唤对生命的尊重,还是缅怀历史,创造未来?我想,都是。那么,你在哪一点上有深刻的体会?
这本读书笔记介绍了很多内容,而感悟的内容相对较少。我希望将来能有所进展。
谭伟2014-3-7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9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之后的长达六个多星期,侵华日军在被攻陷后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等。在过去的六个星期里,我们失去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烧毁了南京的三分之一。
《拉贝日记》从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视角,揭露了他们这一恶行。他是西门子在德国的一家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1937年,当中国的城市陷入动乱时,他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不人道叛乱。
他不顾让他立刻回国的命令,联合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医生等一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拯救了近20万中国子民。在这期间,他的妻子差点被杀,他冒着与日本人发生许多冲突的危险。最后,当大使们返回南京时,日本不得不承认安全区,拉贝也被淹没在德国。
这部影片因没有真实反映日本南京大学的罪行而受到谴责。然而,大多数人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并为德国人感动和鼓掌。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拉贝的司机被日本人杀害后,日本提出让他在众多的中国战俘里选20个出来赔偿他,他走在人群中,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然后选择谁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除了他本人,其它任何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所以除了指责日本人的滔天罪行外,我认为出生在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太幸福了,但是我们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临着一点找生活的困难。
与那些为了维持更多生命而牺牲的人相比,我们怎么能这样!人生太容易得到,太容易失去,何不更加珍惜呢?有句话说得好“有勇气去死,竟然没有勇气活着”,是的,生命可贵啊。
另外,电影中讲述到由于安全区中人超过了预计的人数,食物成为了难题,钱也是一个问题。而拉贝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地将它们放在了教堂的神坛上。圣诞节,他一个接一个地把钱作为礼物送给安全地区的人们。
钱,作为礼物,在现在似乎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我一向觉得那很俗,同时也偏激地将它们与腐败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里,我深受感动,不是说有多少钱,而是爱,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
在影片的最后,安全区被识别出来。当拉贝被潜回德国时,得到帮助的中国人怀着感激之情拥抱他,并呼唤他的名字。最后,他和妻子相见相拥,让我们喜极而泣。不过拉贝回到德国,因涉嫌与中国人勾结串通而被拘捕,并禁止他说出在中国的见闻,留下的日记等都被没收。二战后后,要求放弃纳粹党级一度被拒绝,最终于1950年,在被人遗忘和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死于柏林。
多年后他的日记才被公诸于众。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否认“南京大**”,不过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也感谢拉贝先生的日记的佐证。我想,拉贝先生或许曾经在被人遗忘的情况下死去,但是今后,不管多少年过去,他都将被铭刻在中国感谢的史册上,永不会褪去。
《拉贝日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爱,人道主义,生命,贡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那句永恒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不能只依靠别人,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屈辱我们会铭记,同样我们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不会倒,我们会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立于世界之林。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10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11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
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本外国人写的日记能解释什么?这说明南京大十字军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日本人在中国烧杀抢掠的证据。
由于影片内容的特殊性,在上映前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成为日本的禁播对象。可见,它对于历史描写的客观性具有相当的客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
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此时,我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还处在国共矛盾时期,在中国尚未遭受大规模侵略的背景下,内战还在继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如果不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将着眼大局,抛开个人恩怨得失,积极寻求合作,形成全国统一战线,我们怎能指望只关心自己利益的蒋介石打赢抗日战争呢?
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用小米和步枪赢得解放战争,不仅是通过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人民的支持。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