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时间简史》的感悟5篇。
心得体会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时间简史感悟”等专题内容。
《时间简史》的感悟(篇1)
小时候,夜晚看着满天的星星总有一种向往,幻想着能有来自哪颗星星的神秘物种赐予我超能力;后来,当我知道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阳,更加坚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几亿或几万年前的星星,也给宇宙涂上了神秘的色彩。正是由于童年对宇宙的好奇,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著名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所著。然而在20xx年3月14日的早晨,史蒂芬霍金教授却在剑桥的家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得不说霍金教授的离去是全人类的损失,几乎所有人都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离去致以自己最高的敬意与哀思,他就像是群星的斗士,先我们一步去往辽阔无垠的宇宙世界,成为我们仰望的星空。霍金教授曾经说过,能够读懂这本书中每一句的人就够资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了,这给了我一些安慰和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这本书在开头部分讲述了我们宇宙的图像。早在公元前340年,人们就知道了我们的地球是圆球而不是平板。人们对真实世界逐渐地了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静止的宇宙到膨胀的宇宙。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各个行星绕着其他星球转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所有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吸引,物体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但是如果空间有限,由于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会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缩,而事实上宇宙并不如此,所以应该有无限多星体均匀地分布在无限空间中使这种情形不至于发生。如果从另一方面考虑,一定区域的星体会坍缩在一起,再在其外面均匀地加上无限多的星体对原先的星体是没有影响的,所以这些星体还是会坍缩在一起。牛顿引力理论必然会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
关于宇宙的产生,现在比较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很荒谬,也很难理解。事实上,时间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必须改变对时间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他们相信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可改变的,时间和空间之间是独立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解释了:对于所有观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样的,而且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会变得很大,要加速将变得更困难,所以它永远达不到光速,因为那时它的质量就会无限大。然而这种理论和牛顿引力理论不是很协调。
于是爱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他认为引力不像其他种类的力,它只不过是空间时间不是平坦的这一事实的后果。大质量的物体会使空间时间弯曲,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时候虽然沿着弯曲的轨道做圆周运动,但是它事实上是沿着空间中最接近于直线的轨迹运动。这就像一架飞机在多山的地面上飞行,它在三维空间是沿着直线走的,但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因为地面不平坦。在太阳周围的空间时间由于其质量而弯曲,所以光线在太阳周围就不能沿着直线走。在正常情况下很难观察到这个效应,但是在日食时就可能观察到,这正好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大质量的物体可以让时间变得慢一些。因为光的能量和频率相关:能量越大,频率越高。当光经过大质量的物体会失去能量而频率下降,光速恒定,必然导致时间变慢。在1962年,验证到水塔顶上和底部的精确的钟时间不同步,接近地球的钟走得更慢。这种现象可能让人大跌眼镜了,以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时间是绝对的。如果时间可以不同步的话,那么我们想像的时空隧道就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真实存在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确多次存在穿越时空事件。1954年,在一次热气球比赛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诺顿乘做的热气球在魔鬼三角地带神秘地失踪,经多方查找,仍无下落。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热气球比赛中的那只失踪了36年的热气球,在原来失踪的地方又突然出现。洛根和诺顿仍然和当年一样年轻,在他们看来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对地球来说却已经有36年。这让我想到了马航MH370。马航已经失踪半年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不排除进入时空隧道的可能。也许过个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飞机或许真的会再次出现,让我们为马航MH370默默祈祷。
1924年,我们现代的宇宙图象才被奠定。美国天文学家埃得温哈勃证明了,我们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并且他用绝对光度计算出了我们与其他星系的距离。那么那些星球离我们那么远,我们怎么区分它们的种类呢?不同恒星的光谱不同,而且某些颜色在光谱里找不到。因为每一种化学元素都会吸收独特的光谱线组,根据失去的谱线能确定恒星大气中存在的元素。20年代天文学家观察光谱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所有星系的线光谱和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组,但是这些线组都会出现红移现象,即向光谱的红端移动。人的眼睛看不同频率的光颜色不同,人眼睛能看到的频率最低的光是红色,频率最高的光是蓝色。如果星系离我们远去,由多普勒效应我们可以知道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减小,即出现红移现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们,眼睛看到的光的频率会增大,则出现蓝移现象。那么如果星系运动是紊乱的,红移光谱和蓝移光谱会一样多,但是事实却是大部分星系出现红移现象,这意味着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宇宙在膨胀!而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并不特殊,只有所有星系都相互离开才能出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气球上画了很多斑点,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点的距离都在增大。类似的,这样就可以任何两个星系都在相互远离。
宇宙可能从大爆炸开始,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膨胀,那么宇宙有没有边界呢?如果有,宇宙外又可能是什么呢?我曾经非常愚蠢地做了一个简单的推论。我先假设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边界外必定存在,每个边界都存在边界外,这样无限个边界便是无限。而无限的宇宙意味着无限的物质,这样很难让自己接受,于是我觉得可能是人对无限的理解有错误。可是后来,我发现我把问题引到死胡同,以人太低能无法理解结束了问题,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关于宇宙的边界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却没有任何边界。这就类似于地球的表面,虽然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但它却没有任何边缘,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空间是三维的,第四维时间也是有限的。
将宇宙的内容分割成物质和力的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物质一直分割下去。我本来也一直这样觉得,可当我知道光速是所有物质运动的速度的极限时,我就不太相信物质可以一直分割了。在狭义相对论发表时,人们还认为原子不可分割,后来汤姆逊证明了电子的存在,人们逐渐了解了原子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被认为是物质的组成单位。事实上它们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是否有比夸克还小的粒子。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个反粒子构成的反世界和反人。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们将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
黑洞是时空的一个区域,它由恒星衰老坍缩而形成,其引力非常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逃不出来。黑洞中存在时空曲率无穷大的奇点,在那里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时间也将终止。根据广义相对论,宇宙必须有个开端,并且有个终结,空间时间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或黑洞奇点处结束。当然,这只是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开始与结束是否真的如此,还是个未解的迷。
《时间简史》这本书让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对宇宙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点的了解。相对于宇宙,人类的力量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如果宇宙注定要有终点,生命的存在就会那么没有意义。无论是小到地上的蚂蚁,还是大到人类的文明都将会消失在茫茫世界中。而我自己的所遭受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都必然湮灭在时间里,想到这里,不免有一些伤感。
一切存在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每个生命都要继续走下去。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尽头,生命仍然因为本能,因为信念,因为心灵的满足而活着,而这也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意义。
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会指引每一个人去探索和发现属于自己的星空,而人类就是这样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时间简史》的感悟(篇2)
霍金的励志故事从小便耳熟能详,但他的著作《时间简史》我却知之甚少。趁着科技节到来之际的浓厚学习氛围,详读了一遍《时间简史》,感悟甚深。
《时间简史》是霍金最大的成就之一。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未知”。我曾接触过的知识大多是用周密的公式或知识体系解决问题,却从未一次接触过如此多的未知之谜。
读完之后,脑海中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多大?它曾经是一个点吗?是一次大爆炸让宇宙成为如今模样的?还有脑海中模棱两可的“广义相对论”的概念、速度的极限和黑洞的未解之谜……自然,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人类能达到宇宙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我们能够制造出时光机吗?”这一切新奇而从未有过的想法冲击着我的神经,仿佛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进行着漫长的生命之旅。一直以来的学习让我形成了“一切都会有答案”的定式思维,却不知即使现代的科技多么先进,摆在人们面前仍有无数复杂困难的问题,我们对科技的探索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在此止步,科技探索的脚步应该永无停息!
一遍阅读自然不可能读懂深奥的《时间简史》,而我所领悟到的也仅仅是皮毛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的态度。对我而言,所获得的求知欲和对待学习的态度显得弥足珍贵。
“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时间简史》上记载的大多是经过试验或有根据的推论所得出的结果,而我却不能清楚地理解。这让我感受到科学是需要理解和领会的,若是缺乏取得这种结论的方法和思考方式,便很难理解。学习也是如此,必须掌握思考的方式,自己不断探索,才能真正将知识了然于心。除此之外,知识的取得途径不能是单一的,知识的积累亦不能停止。我们只有更多地了解各种类型的知识,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时间延伸深邃的宇宙,霍金用思想谱写了一本简史,然而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谜团等待我们去了解揭示。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不被时间的潮流所卷走。去阅读吧!去探索吧!未来闪耀着美好和神秘。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间简史》的感悟(篇3)
宇宙的演化过程就像是一场游戏,玩家有两个,上帝和自然。
现在的宇宙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这次爆炸如此之大,以至于推动宇宙不断膨胀了150亿年,爆炸的辐射热在150亿年后的今天仍存在,大约是比绝对零度高了3摄氏度(-170℃)。爆炸产生了大量气体尘埃。他们花了数十亿年时间缓慢的聚合,质量不断增加,由于压为与温度的增加,这些天体内部开始形成持久而稳定的核反应,从而抵抗自身日益增加的质量所所带来的强大引力。这个过程往复不断,恒星就是这么诞生的。
后来,一些恒星在耗尽了自己的全部核能后,走向衰亡。它们“嘭”地变为超新星。爆炸后,它们中较小的内核不断塌缩,变为一个引力强大的白矮星,最终冷却成为黑矮星。而个头大的,在爆炸后会因自身引力无限地塌缩下去,变为一个体积无限接近与0.密度无限大的具有极其强大引力的天体,这种引力会把靠近它的一切物体粉碎。光也不例外。所以侦测这种天体变得十分困难。只能通过伽马射线来侦测它。所以科学家一直对这种天体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个人认为,最美妙的天体就是星云。
星云是宇宙空间中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与尘埃。构成它们的众多元素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它们是恒星的摇篮,一切的一切都从这里开始。它是如此巨大,比我们的太阳大上几百万倍。这是怎样的一种灭世的伟力创造了它呢?
在宇宙中,几乎所有事物的诞生和毁灭,都是靠几率的,星云中的一个分子有一天突然与另一个分子靠得太近,于是分子与分子间被聚集了。一颗恒星就慢慢地开始形成。
生命诞生的概率更小,据公式推算,银河系中只有几百颗行星上有生命,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是在地球上的海洋中放入一滴水银,水银代表有生命的星球,海水代表无生命的。
而最令人费解的东西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似乎违反了所有物理学定律。暗物质与暗能量是什么?每人知道。而我们身边就有它们,只不过我们看不见它们。
宇宙是一个上帝的游戏,几率决定着一切,由不得你选择,你所能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地球更好些。
《时间简史》的感悟(篇4)
其实时间作为一个坐标轴早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了。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总会看看时间。关键在于,时间并非一个孤立的、自在的直线。时间和空间有同一个出发点,也有同一个终点。这就好比我们的地球,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空间弯曲,并形成一个球面--没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无界也就是指我们生
活在一个四维的时间--空间里,这是一个四维的球体,球面是无界的。可怜我无法想象一个四维的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按霍金的说法,其实有十维。这让我浮想联翩。我想到古代神话:九重天+时间。另外,佛教说:三十六重天,十八层地狱。似乎与九有关的倍数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这样一位终年坐在轮椅上的人,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人:执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伟大心灵的崇拜与敬仰!
《时间简史》的感悟(篇5)
昨天看完了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在这里谈谈感想。
作为一本科普书,我十分相信作者本人及译者已经尽力了。如果看完了这本书之后,还是完全不懂的话,说明这个人在看此书时完完全全没动脑子。
小至夸克,大至宇宙,看似差别巨大的两者,冥冥之中总有联系,宇宙,可以坍缩成一个密度无限大的奇点,但这个比夸克还小的奇点,却也许是我们宇宙的开端。
书中提到的引力波,则在去年的这个时候,被我们地球确确实实地接受到了,虽然这条引力波是100多年前的。
在探索宇宙这一方面,科学家无法用实验来验证什么,但这个世界本来就没什么真正的定理,因为我们连1+1=2都不确定。但我们不能说人家是胡说八道的。
《时间简史》把这个名字拆开来:【Www.YJs21.cOM 幼儿教师教育网】
时间,空间,简要的历史。
看完书后,我也有个疑问了,我们的宇宙究竟是太复杂还是太简单,是否是在上帝的可控范围之内?
爱因斯坦刚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据说全球只有(除爱因斯坦外)两人能理解。但现在,相对论对我们并没有那么陌生,这是这100年来,我们在宇宙学和粒子学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哲学。但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理性分析,反而把哲学看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就像我上条发的说说一样,就和人们越来越冷漠,越来越反鸡汤一样。
引霍金先生在《时间简史》中的话:
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到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种堕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