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精选4篇)。
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巧妙运用文档可以事半功倍,写作前需要知道文章的具体写作方式和内容要求,大家不妨多借鉴范文的整体架构。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1
最近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是记录鲁迅先生童年的文章,文中的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期过的最快乐的地方,里面有着紫红的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还有着有趣的斑蝥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小朋友所都向往的,可见他在百草园里的生活是如此的快乐啊。
而下文中鲁迅的童年生活发生了转折,他的家人把他送到了全城中最严厉的私塾,他从此永别了他的“虫子朋友们,植物朋友们”开始了严厉的私塾生活,不过也不缺乏生活中的小趣味。他和同学们在后园里折腊梅话,寻蝉蜕。在下问中他是多么的向往着以前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啊!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快乐生活的向往,热爱大自然和对私塾教育的不满。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百草园,还是到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想象空间!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2
时至如今,想必鲁迅这个名号早已家喻户晓。在大众眼里,他顶着一平头,留着一撮山羊胡,身穿一件中山装,板着脸庄重严肃的经典模样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兴起,让无数年轻人不由得眼前一亮:迅哥原来还会这样!而我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我也对鲁迅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一个可爱的鲁迅。
我看到了一个好玩活泼的鲁迅。在百草园,小鲁迅将属于孩子的天性尽数释放:观察小动物,摘水果,拔何首乌根这一系列的活动,不就是过往如烟的童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吗?在三味书屋,尽管自由被限制,可乐趣依旧不减: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寻蝉蜕,甚至于在课上画画儿!不错的,课本上变身刺客的诗仙李白与化为特种兵的诗圣杜甫,不就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最佳见证吗?
我看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鲁迅。鲁迅就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确实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在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高压环境下,小鲁迅仍能向老师询问怪哉之类的问题并保持成绩名列前茅,这个例子难道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罗丹曾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即便鲁迅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相信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仍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一个可爱的鲁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3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那里有各色植物以及可爱的小动物,我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我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感 篇4
就在昨天,我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内容是: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这真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