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8篇。
当一个事情对你产生启迪时,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篇心得体会。写好心得体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写心得体会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8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1)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我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齐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我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那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样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我做的实验都告诉了教师,并向教师请教。教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最终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2)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十分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可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
这样,直到24岁时,她最之后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向名列前茅,这不仅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可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我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我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所以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3)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能够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样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到达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之后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4)
按照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安排,通过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围绕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情况,下面我就对党员宗教观的认识及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请同志们批评。
一、对照自查情况
经自查,本人不存在参加任何宗教组织、宗教活动的情况,不存在传播不信马列主义、宣扬宗教迷信活动的言论。但通过这次对照检查,自身在理论学习、筑牢信念、发挥作用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党的宗教理论政策学习理解不深不透。对宗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理论和政策的紧迫性不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原著、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没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离真正学懂、理解透还有差距,对我区回汉两大主体民族的信仰和主要的风俗习俗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在一些涉及宗教问题的是非分辨,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宗教与风俗的界线划分上存在一定的概念模糊。二是对待党员信教问题的政治敏锐性还不强。对宗教与宗教问题两者的区分认识还不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思考宗教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还不强,联系实际不紧密。对社会上、网上一些宗教、迷信思想有时半信半疑,对遇到的一些不当言行,缺乏带头发声的勇气,表明态度不坚决,有事不关己的思想。三是倡导社会主义新文明新风尚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必须要向群众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共产党员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受限于民族宗教理论学习的欠缺,自身在积极主动、理直气壮地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方面的责任担当意识还不强。
二、理解认识及下一步改进方向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敏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宁夏又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不管是在哪个行业、从事哪项工作,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对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没有学懂弄通,理解的不深不透,在复杂的情况面前,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就很难划清是非界线,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对工作中出现的、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分不清是对是错。对自身来讲,要下功夫从读原著开始,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理论,学懂弄通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了解我区两大主体民族的信仰和主要的风俗习俗,做到能讲清楚,说明白,知道可为、不可为和如何为。
二是坚定理想信念,遵守政治纪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坚持共产党员不能信教这一政治纪律。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决定的。共产党员信仰宗教,违背党的性质,违反党的纪律,其危害是导致唯物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地位丧失,党组织高度集中统一优势的动摇,势必消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不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因此,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决不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三是发挥党员作用,团结凝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观要求,共产党员要做无神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员、讲解员、引导员,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凝聚到民族复兴、国家建设上来。因此,要牢记党员身份,增强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自己不但不能信仰宗教,而且必须要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旗帜鲜明、义不容辞地宣传无神论、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凝聚共识力量,尊重团结宗教群众,共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维护团结统一,遵法守法,弘扬文明风尚,共同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5)
很多时候,不是你出了力,你的名字就能被人们记住,西汉功臣郦食其就是这样。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曾替刘邦一口气收服了七十多个城池,就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都嫉妒他立的大功,但是最后郦食其这个名字却不为人所知。
郦食其是郦蟠十一世孙,是一个战国旧贵族,他自幼聪慧,从少时起便喜爱读书,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不过,秦国灭亡魏国以后,郦食其的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郦食其沦为了陈留门吏。即使这样,郦食其身上还是自带贵族光环,脾气傲慢,一般人不敢随意驱使他。
秦末时期,陈胜、吴广以及项梁起义先后爆发,他们都曾途径陈留高阳,但是郦食其都没有投奔他们。郦食其是个有才又高傲的人,他认为只有抱有远大志向和具有谋略之人才是他要追随的。郦食其邻居的儿子在刘邦手下做事,刘邦经常向他询问陈留的有才之人。郦食其通过此人了解了刘邦,他听说刘邦带着队伍驻扎在陈留郊外,便让此人帮他传一句话给刘邦,就说:“我的家乡有位六十多岁的郦先生,他身高八尺,大家都称他为狂生,但是他自己说不是狂生。”那人劝郦食其说:“沛公不喜儒生,要是你以儒生的身份去见他,估计会被骂得狗血淋头。”郦食其胸有成竹的说:“你只管按照我教给你的话转告给沛公,他听了一定会见我的.。”
后来,刘邦果然答应见这位不是狂生的郦食其一面。郦食其见到刘邦的时候,刘邦正被两名侍女伺候着洗脚,郦食其只向他微微作了个长揖,然后就问刘邦:“沛公聚集士兵是打算帮助秦朝剿灭诸侯,还是帮助诸侯灭亡秦朝呢?”刘邦一听
就怒了,他朝着郦食其大骂:“你个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百姓深受暴秦之苦,所以诸侯才会率兵反抗,如今你却要我助秦而攻打诸侯!”郦食其接着又说:“既然你有推翻暴秦的大志,为何接待长者还这般无礼?”刘邦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把脚洗完,穿戴整齐以后在正厅接见郦食其,以宾客之礼待之。
刘邦问郦食其怎么才能推翻暴秦,郦食其就将自己的建议告诉刘邦,他认为陈留是交通四通八达之地,俗称兵家必争之地,他和陈留县令认识,能帮助刘邦收服陈留。收服陈留以后,郦食其又劝刘邦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届时诸侯闻之必然望风而归顺。刘邦按照郦食其的战略,一步步成为了诸侯当中的佼佼者,刘邦想要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地广人多,势力不容小觑,刘邦仅有一万多人的士兵,如何与之对抗?
此时,郦食其再次向刘邦请求让自己出使齐国,他能不费一兵一卒说服齐王归顺刘邦。刘邦欣然同意,派了郦食其出使齐国。郦食其向齐王分析了天下的形势,齐王被其说服,答应归顺刘邦,成为汉朝的藩国。韩信听闻郦食其说服了齐王,一下子就收复了七十多个城池,他嫉妒郦食其,便发兵偷袭齐军。此时郦食其正在齐国,齐王误以为郦食其暗中勾结汉军来攻打他,于是烹煮了郦食其。
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分封诸侯,他非常想念郦食其。的确,郦食其是韩信害死的,但是韩信当时也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折损不得,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怜的郦食其,明明是西汉开国功臣,最后却不为人所知。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6)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仅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经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我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构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日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理解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7)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着的《太玄经》。他在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尚书郎。次年,迁太史令。以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升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挤中伤,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调到京外,任河间王刘政的相。刘政是个骄横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许多豪强与他共为不法。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使得上下肃然。3年后,他向顺帝上表请求退休,但朝廷却征拜他为尚书。此事颇有蹊跷,因尚书的官职远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应征,史载不彰。就在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着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一个关于张衡用“足趾画怪兽”的传说:张衡听说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兽,于是前往画它。但这个怪兽怕人画它,所以不出来。张衡于是扔掉纸笔,怪兽就出来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画下怪兽的行状。能用足趾写生,这虽然是种传说,但也可见当时张衡的画名是不低的。
关于伟人的心得体会(篇8)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却又这般千变万化,充满着离奇与诗意,梦想和传奇。
身处物质世界的我们,穷尽一生努力追求的却远不仅仅是物质。“信仰”、“人生”、“死亡”之类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在我们的生命里一次次地被提及。我们总会忍不住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尽管这是从古至今无人找到答案的话题,但却并不妨碍我们拥有自己的一份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向死而生,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在拼命追求着我们从未想过的东西,甚至不惜倾其一生。人与人的外在如此相像,内心却又如此大相径庭。有的人,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理解他们的追求;而我们自己心中的所想所盼,不被他人理解和接纳的又有多少?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便需要寻觅精神的支点来站稳脚跟。人总是需要有信仰的,那是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唯一支撑着我们活下去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后的立足点,最后的动力。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普通的`人们将其当做心灵的慰藉,虔诚的人们则为之奉献终生,完成灵魂的超越。“j教会要求人们在一个充满邪恶和不公、痛苦和恐惧的世界里有担当地生活,其中真谛就在于承受苦难与爱他人。”历史上,马礼逊和柏格理,以及千千万万的传教士,不也正是为此而来到中国的吗?来到这个几乎未曾接受过宗教洗礼的国家,给苦难中的人民带来西方的信仰。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正因人是如此感情丰富而内心脆弱,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外表看起来无比强大坚定,内心却早已是摇摇欲坠的玻璃瓶,而心中的信仰,就是它唯一的也是最后的立足点,只要拥有这个支点,我们就拥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拥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内心沉静笃定,无所畏惧;但同时也有人始终无法成为有信仰的人,比如托尔斯泰。他曾说,他也想皈依一种宗教,“只要它不要求我否定理性”。可是有哪一种宗教不否定信仰者的理性呢?于是这成了他的矛盾所在。最终他所找到的生命的支点,不是宗教,而是人民。他从劳动人民的身上,发现“生命是合理的”。这成为了他的信仰,他的精神动力。有了这个支点,他才能够正视人生,直面死亡。他克服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为生命寻找到了新的解释和意义。
曾在一部讲述战争与变革的作品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为何,人总会在无意识间产生恶意。
“为何,从不试图反省这份恶意。
“为何,有人会肆意践踏他人的人生。
“为何,人类支配和被支配。
“为何互相伤害,却又为何,拼死挣扎求生。”
作品中的主人公否定宗教信仰,用他的一生在寻找人类的未来和出路。最终他找到的答案是:“相互理解”。而这正是他曾经否定和抛弃过的东西。
这让我想到了墨子的“兼爱”,想到了柏格理、弘一法师和托尔斯泰,也想到了《人间草木》一书中周宁的这一句话:“信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在信仰中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入世的使命;信仰生命无意义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同样在信仰中获得安宁与出世的使命。”
拥有自己的精神支点,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无论世界在眼前怎样动荡,前方的道路多么扭曲和摇晃,我们也要永远保留着那份重新站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