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读书笔记系列(8篇)。
有关作品的优秀读后感您感兴趣吗?在阅读作品时,相信很多读者都沉浸在他的故事情节当中。 在读完书之后,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梳理自己的思考和体验,以下是本站为您收集的一些“指南读书笔记”方面的资料,欢迎大家参阅本文!
指南读书笔记【篇1】
教导孩子应行的道路,待他老年时也不会离弃。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教给孩子的道理是可以受用一生的,而不是只管三天五天或者三年五年。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所以一次没做好,对于一生来说,并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初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每次上学走之前,父亲都会交代我:下车的时候要回头看一看,别忘了拿东西;饱带干粮,暖带衣裳。十几年过去了,父亲也去世好几年了,但是每次出门都会想起父亲跟我说的这些话。这么多年来,也从来没有在旅途中丢过东西,每次出门也都会带足够的衣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养育出好的孩子。作者在文中最后一章中给了7条养育孩子的建议,每一条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这七条建议分别是:
做一个具有领导力的父母;
创造一个以父母未中心的家庭;
指派家务活;
把家庭这个团队放在第一位;
帮助孩子养成爱好;
控制那些“愚蠢”的盒子;
愿景宣言。
具体要怎么做,书中也给了非常详细的方法。
《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孩子,把握3--12岁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效果才更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书中更是给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不同问题的具体操作办法,非常实用。《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管教孩子,还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帮助我们教导孩子可以一生受用的道理。
指南读书笔记【篇2】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指南读书笔记【篇3】
寻找方法:
1、在吧里发贴寻找
2、在百度知道提供悬赏分寻找
3、百度搜索XXX读后感
写作方法:
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寻求读后感帮助指南!。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读后感《寻求读后感帮助指南!》。
六、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指南读书笔记【篇4】
读《宇宙超度指南》读后感1000字:
大概是3月份的时候,我看了一部之前一直想着要看但是拖了很久都没有看的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随后便接着入手了这一本由自称滞销书作家的李诞所写的《宇宙超度指南》。
两者的名字很相同,两者在某种层面上也有相连之处。但是这次所想说的重心不在于此,我想谈谈一些在看了《宇宙超度指南》后的观感。
首先,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一个框架。《宇宙超度指南》是由十二个故事组成,这十二个故事主要是以空舟和澈丹两位和尚?为主要人物展开。空舟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僧人,而他的弟子澈丹则是一位小和尚。
他们生活在一艘叫做奈何号的飞船漫游在银河系中做着“度魂僧”的工作。彼时,银河系有这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生物,还有非生物,比如说机器人。
这十二个故事讲述了就是这些各怀不同目的生物请空舟和澈丹去超度的故事。具体的情节就没有办法一一整理和娓娓道来啦,可以看看豆瓣上一些介绍和书评。
和《飞驰人生》一样,《宇宙超度指南》也没有整体的故事结局,像是去年读过汤姆麦卡锡的《记忆残留》,一边是慢慢飞向太阳的车,另一边则是在空中无休止绕8字型的飞机。
从这三者我所发现,现在这在一切看来,对于结果的知晓与不知晓似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说凡事要出一个结果才能说明什么事情,也是在说,现在,所想所表达的不一定都是能说清前因后果及其一和二的。
感觉与观察得到的就是,那一个个事件的的确确发生在了身边,带来了感受,但是摸不清它,解释不了它。彷佛身在重山迷雾之中,或是孤舟一般泛海。
从这样的一个想法出发,来读李诞的这一本书会感觉到好很多,里边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禅的感觉在。在一本《知日》上曾看到过一段文字,为什么很多故事中的大师总会说一些“高深”的话或者故事,或是泡上一杯清茶给上门的施主。真实可靠的说法是,人家大师也不知道解答施主疑惑的答案是什么。
大家总想跟着一些意见领袖走。
这本书有些人认为李诞确实是没有什么才华,只能说说一些脱口秀、吐吐槽。我也不反驳这样的一种观点,尽管我并不是那认为。这一本书大大小小的故事尤其适合作为提前上床的阅读书刊。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描述着光怪陆离的事情,一本正经而又荒谬。
《吐槽大会》上,李诞说过脱口秀不仅仅是单单纯纯地一味讲着各类笑料,而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在笑完了之后,内心会有一些触动与波澜,能引起最少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间思考。与一些辩论的节目不一样,在那些节目中,双方带着相互出入的观点去尝试着去佐证一些事,尝试着写画出一个结论给人们。实话实说,我对这样的形式没有好感。
我认为把一件实实在在或者说是中性的事情摘出,然后为其展开一场激烈的不和睦的是与非就像是断章取义,假若到头来没有出来一个所以然,我觉得这是叫做白费力气。遇见这种,心想着反问一句:“活得真那么明白透彻吗?”
这是一个相互连接、互相影响的社会世界,就像光,是红色黄色蓝色一齐交织而成为的,假如太复杂,那就改说一瓶汽水。二氧化碳和糖水的比例就和一个公式一样,有影响的因素变了,有些就叫做雪碧,而有的就配不上这一个名。
所以不免有人对此失望,因为书中没有答案。这也许才是现时代的真实境况。作为一本故事书,把人间的样板戏编到字里行间,就提供一个观察的角色,概不提供意见和建议。
看到了之后会思考的人会思考,不适合的人看了之后也相安无事。这应该也是李诞提到“有缘人”的原因。
指南读书笔记【篇5】
读了二十年书,到了实际工作中还是被啪啪打脸!
遇到跟客户谈判,整半天没个结果。老板横眉冷对,你不是学过沟通艺术和技巧么?
遇到做项目方案,很多方面没法落地。老板满脸不高兴,你读过的那些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怎么没用呢?
遇到头脑风暴,讨论问题,漏洞百出。老板又生气了,上周大家一起读了《系统之美》,怎么讨论问题一点儿都不系统?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读书有用”。
其实,不是读书无用,是读过的书,里面的知识不知道该怎么用。
在困惑中,我一直苦苦寻觅答案,终于等到这本书:《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作者是日本的大岩俊之,Role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师。在走向独立创业的路上,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于是开始尝试一年时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他写作了《实用性阅读指南》。
这是一本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书——薄薄的一本,跟我桌上众多图书相比,显得身单力薄。不过翻开一看,立刻吸引了我。至今我已经读第三遍了。
为了最终能够行动,我们该如何读书,又该如何做读书笔记呢?最后,还可以将知识化为行动呢?围绕这条主线,《实用性阅读指南》给出了明确可行的读书和行动路径。
01为了行动的“读”
在阅读实用类图书(不是虚构类的艺术作品)时,如果缺乏奔着行动去读书的意识,常常会迷失方向。
比如,我自己读《沟通的艺术》,觉得作者太厉害了。可是读完之后呢?就没有之后了。这是缺少行动目的导致的。
按照作者的观点,如果把读书的目的设定得与“行动目标相近一些,就不一样了。
第二遍再读《沟通的艺术》,我学乖了,先想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学会职场沟通,尤其是要搞清楚该领导如何和员工交流。
作者给出的一张表格,能有效帮着我们把阅读实用类图书的目的、行动紧密挂钩。
大家是不是马上发现,这次读书因为有了明确的目的,所以能做到“手到擒来”,同时,我做的读书摘记也紧扣自己的读书目的。
这就是为了行动的读。跟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同,前者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的,后者或许是为了消闲。通常,打发时光,或者放松心情,获得娱乐,就可以采用后者。
想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就不能随心所欲,应当搞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读书。
02为了行动的“记”
人们往往对博学多识的人赞不绝口,但也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博学多识,又能学以致用,该多好!
其实,记住知识不只是为了让人觉得很厉害,更重要的是可以去行动。这才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改变命运的价值所在。
可是,如果我们读了再多的书,就是记不住,即使你很想用起来,也使不上劲啊。
那么,为了强化行动和阅读之间的强关联,我们能不能围绕“行动“这个点去记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分享给我们的读书记忆方法,就是这样的:
1)划线、标记号、注明文字、贴标签、书页折角:阅读时的“行动“
这些方法不仅具体,而且可以让我们迅速识别这本书中的重点。
这个方法可以有效打破一种困境——读完一本书,似乎明白了什么,但找不出个甲乙丙丁的“干货内容“。这也为下一步整理知识做一个可视化的铺垫。比如我读《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就用了这一招。分别在书中的004页、030页、103页和124页折角,这可以帮助我在记忆和运用本书知识时,很快抓住”我自己的重点“。
2)说出来或写出来:阅读后的行动B
看明白书本内容和讲解给他人听,完全不是一回事。自己若理解,就先教会别人。为了让读书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要学会先以“意识“(观念)的形式输出。
一位驾驶教练,如果能把驾驶的原理和技术向学员说清楚,那么他指导学员练习也更能得心应手。
读书也是如此,抱着会讲给他人听的想法去读书,才能记住书里的内容;同时也更有利于自己吸收和运用书中知识。
怎样才能找到说出来的机会呢?
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可以成为你说出新知的对象;参加读书会,把读书所得分享出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自行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照样能让你收获一次有效的输出。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担心他人说你显摆,其实只要把握好时机给他人带去“社交好处“就可以了。说白了,你的讲述对人有帮助,人家是不会怪罪你的。
03可落地执行的“行动”
这部分对我启发最大。
之前读书时,我曾经一度非常苦恼: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付诸行动呢?
其实《实用性阅读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首先,要设立行动目标
这里的行动目标,是从书本中来。也就是读完书,我想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在太重要了!一下子把读的书和接下来的行动联系起来。
比如,我读完《实用性阅读指南》,就应该想想该做些什么。是尝试着做一做一本实用类图书的读书笔记,还是去做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样一来,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马上就有机会在行动中落实了。
至于设立什么样的目标才能有利于实现,Smart法则就能帮到我们。“Smart”就是具体的、可预见的、可达到的、实际的和有期限的意思。举个例子,创业2年后,收入达到500万日元。这就是大岩俊之的目标。它用具体的数字形式表示出来,是不是很清晰?
其次,明确现在的位置
现实中,我也曾设立过很多目标,可最终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个黄掉。
这是为什么?
看了这一节,我恍然大悟。因为我只有目标,却不清楚自身所处的位置。这好比是想去远方旅行。你想好了目的地,如美国,可是你始终不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里。假设身在加拿大,那么离美国并不遥远,但如果在越南,那就遥远了。
我们离行动目标的距离就是根据目前的位置来确定的。
再次,思考并填补与行动目标之间的差距
有时候,我们可能离行动目标有较大距离。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差距吓倒了。
如何填补差距,作者建议大家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目前所在的位置是40%,那么差距就是60%。用书有什么好处呢?就是非常明确和直观。
最重要一点是,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所以不用担心60%那么大的差距。可以设想一下加上10%,也就是努力之后离目标近了10%会是什么样。这儿的10%就是可以实现的行动。例如“下次我要自己做讲师”。再增加10%呢?
我们是不是感觉离目标越来越近了。
最后,确定需要实施的事情并付诸行动
其实,再远大的目标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
我们可以使用5W1H的问法找到课具体行动的事情,如何时、何地、和谁、怎么做,何时做完等,尽可能多写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以作者大岩俊之列出的为例:
l将“下次我要自己做讲师!”的宣言群发邮件
l召集大家确定下次的日程
l向几个朋友事先讲明自己下次会做讲师这件事
l请大家帮忙确定安排讲师的顺序
l关于是否对读书研讨会有兴趣,征求大家意见
l宣传一下读书研讨会
l试着让大家决定下次的讲师由谁来担任
l提前让大家确定好下回讲师的人选,在下次研讨会结束后告诉大家
列出行动方案后,要从中选出最想做的,追问自己“如果这么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吗?”这样做是为了使行动更加顺利。
大家发现了,行动目标逐渐被细分成一件件可以被落地执行的事件。这就是作者提出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之所以能实现的原因。
进入行动模式,可以先问问自己一周内可以做什么,同样尽量多写,然后挑选一件第二天就能去做的,付诸行动。
终于发现,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也可以做到!
指南读书笔记【篇6】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呢?
这本书讲述的是思维进阶的方法,一个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习惯,最难进阶的自然也是思维模式,这本书好就好在它能够把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式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为什么画了个轮廓就算好了呢?难道不能直接把更高级的思维模式整个展现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也许可以,但就算真的写出来,那我们也看不懂。为什么?
想象一下,我们给一个孩子解释成人是怎么思考一件事的,那个过程有多难?我们会怎么去教?首先面临的是大量信息不对称堆砌而成的认知不对称,我们需要让孩子常年跟在我们身边,长年累月的教导,才能够去改变他,让他变得成熟,适应成人思维,而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给孩子的,也只是思维模式的轮廓,而不能完全以我们的思维去主导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了轮廓,人们就能把它逐步清晰成自己想要的,所以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已然是非常够了。
那我们为什么要修改我们已经有的思维模式呢?
修改思维模式虽然很难,可一旦完成,这对于一个人的改造可能是翻天覆地的。一种思维模式的成型,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单在某一个方面起作用,而是可以对他的各个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改造,这就像练武之人,有的练把式,而有的人练内功,练了把式的可以一掌断石,但是练了内功的却可以翻江倒海,而好的思维模式之于我们现代人,就是内功。
所以不管有多难,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那还是得从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的。
指南读书笔记【篇7】
数码单反摄影完全指南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初步翻阅过这本书之后,感觉这本书中的内容都是我所急切需要学习的。也很庆幸,我是想先看几本书再买摄影器材的,看来这个决定很英明啊,恰好这本书里面讲到了一些摄影器材选购的要点,例如“全画幅还是APS画幅”、“机身和镜头究竟哪个更重要”、“尼康还是佳能”、“像素数量之争”、“专业数码单反相机究竟有何专业之处”……这些都单刀直入,毫不避讳厂商的禁忌,直击要害,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究竟该怎么选用摄影器材。这本书的语言都是非常简洁和直接的,比如说“如何充分发挥数码单反相机的成像质量”,“认识数码单反相机的先天不足”,“注意避免灾难性的后果”、“格式化存储卡的要点”、“无法正常实用SD卡”、“佳能数码单反相机的10个使用要点”、“尼康数码单反相机的10个使用要点”、“人眼与摄影镜头的区别”、“解开选用摄影镜头的困惑”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最关键的基础拍摄参数设置,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例图和深入浅出的文字,讲解的非常透彻,例如“人像摄影的最佳光圈”、“风景摄影的最佳光圈”、“光圈的使用禁忌”、“关于光圈的几个谜团”,就把光圈讲解的非常简单易懂。等等……总之,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直击主题,图文结合紧密,为我们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数码摄影美味大餐……
指南读书笔记【篇8】
学生时代,师者常教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晦涩的诗文,冷僻的单词,抽象的原理,似乎只要反复读写就能刻在脑子里。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应试通关后,那些曾压得人呼吸困难的知识还剩下多少?重复乃记忆之母,到底是真理还是世代谣传?能够终生发挥效力的记忆法则又是否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就上述问题,日本的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作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复。这位30岁后才开始认真阅读的成功创业家也曾陷入过读后即忘的困窘,一年内读完的300本书如过眼云烟。在“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鼓振下,大岩俊之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潜心研究读书方法,终于有所回报,并实现了成为研讨会讲师的人生理想。
大岩俊之到底是怎样打破读后即忘的魔咒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大岩俊之从大脑的构造规律角度肯定了重复的作用。但他同时指出,仅凭重复而忽略其他技巧,依然无法抗衡遗忘——记忆的终极大敌。虽然告别了学生时代,人的余生仍然要通过阅读进行持续学习,面对比应试阶段庞大得多的信息量,如果能将有效的记忆技巧综合运用,结果必然事半功倍。
而这三个有助于记忆的阅读技巧正是:强烈的主动意识,做笔记,调动情感和想象力。
即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书。有人或许觉得这样太功利,但大岩俊之认为“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如果你和我一样也赞同大岩的观点,下面一起来看看蓝色物体实验。
闭上双眼,想一想周围有多少蓝色物体,默数之后睁开眼睛进行确认。
感觉如何?是不是目之所及的蓝色物体一下子涌入了眼眶?
小实验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作玄虚的地方,它不过解释了一个再常见不过却往往被忽视的心理现象:你需要什么,就会去关注什么。体现在阅读上,就是你想了解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地阅读,读到最后只能握住一把流沙。这就是主动意识的力量。
那么目的应该如何确定呢?
一是提出问题,想一想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解决自己的哪些困惑。我们大脑的脾气是,一旦有问题,它就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答案,好像不找到皮球不罢休的小孩。换句话说,问题就像一块磁铁,可以把分散在沙子里的信息都吸附出来,既能保证读有所获,又能提高阅读时的注意力和专注度。核心的问题是一个,深入阅读的问题是多个,它们必须是你面对这本书时的真实困惑。
二是输出,一本书读完了不能烂在肚子里,必须找到对象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个做法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使命感,因为要使别人能听得懂、看得懂,我们在阅读时必然会加倍认真,才能顺利地接受最后的检阅。“说”的对象可以是亲朋好友、同事或交流研讨会的成员,再不济虚拟人物也行,如果你觉得对着空气演说太诡异那就写出来,但是“写”绝对不是私密的,它跟“说”一样都必须建立对象感,在各个读书或写作平台发布书评就是不错的选择。
说起做笔记,可能很多人不以为意,这有什么特别?谁都会做嘛。的确,似乎人人都会做笔记,但他的笔记是否能发挥辅助记忆的作用,却要另当别论。在大岩俊之看来,作为记忆工具的笔记是有其规范的制作方法的,不等同于阅读过程中随性而至的划线、涂抹或者零散的心得,这些事物充其量是制作笔记的“原材料”。那么究竟该如何制作一份规范的读书笔记呢?
《实用性阅读指南》在第二章部分,根据读者在阅读时的不同需要,将读书笔记划分成了三种类型:摘录型,摘要型,感悟型。
摘录型最为简单,只要誊写原文即可。说白了,摘录型笔记其实就是学生时代的摘抄本,可以记录令人惊艳的句子,也可以抄写发人深省的段落,只要它们有被收藏的必要。
摘要型则是对原文进行的总结,需要读者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提炼和归纳原文。摘要可以立足全篇也可以选择重点部分,这取决于阅读时采用的方式是全读还是选读。
全读和选读有何不同?全读的意思不必解释,但是选读要澄清一些误解。现实中,大部分人读书时总是怀着必须从头读到尾、全部理解的抱负,认为好不容易花钱买来的书读不完实属浪费,大岩俊之就此指出,这种读书方式实际非常低效。一般说来,一本商务类书籍最重要的内容只有20%,其余的80%完全可以不读,这便是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在阅读上的运用,简称二八定律。与其带着心理负担从头到尾看完却记不住,不如牢牢抓住最核心的精华部分。某种意义上,二八定律是一种权衡得失的标准。
自然地,根据全读或选读,笔记也就有了整体笔记和重点部分笔记。两种笔记都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具体制作方法书中介绍得比较基础和凝练,详细可参见思维导图之父东尼博赞的相关著作。这里需要特殊强调的是,整体笔记的导图既可以按照书里提供的顺序组织,也可以完全采用自己的思路;重点部分的导图则可以按照“目的”—“答案”的逻辑制作。
最后一种是感悟型,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是对书中内容通过联系自身经验进行的再创造。加入自己的想法后,读书笔记变成了专属于自己、有血有肉的东西,里面思考的闪光点也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书进行过精神上的交流互动,会对其中的内容印象更深刻。
前面已经提及,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书。除了目的,贯穿阅读过程始终的另外两个要素是情感与想象力。
调动情感?像个戏精一样读书?
这里蕴含着一个脑科学原理。
人类大脑的正中位置附近有一块叫做海马体的区域,主要负责接收记忆,海马体旁边的扁桃体则负责处理情绪。海马体和扁桃体是一对感情融洽、互相关心的好朋友,每当扁桃体因为人的情绪变化受到刺激时,海马体就会认为这个刺激是个重要信息,于是将其作为记忆储存起来。因此,人在感叹或惊讶时产生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
所以说,边读书边调动感情有助于记忆。这也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学生时代的重复难以解决长时记忆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反复诵读或书写时情感上是消极和逃避的。与其说是读书训练,更应该说是情感训练,阅读时应尽情地释放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大岩俊之如是说。
下面再来说想象力。这一技巧更多地应用于读后,前提是已经完成了读书笔记的制作,并提炼出了关键词。关键词作为回忆全文的要点,在记忆时可以应用首字自创单词法、故事创作法和便利贴记忆法。
首字自创单词法顾名思义是将关键词的首字母按顺序组合成新的单词,它适应于关键词较多且需要按顺序记忆的情况。
故事创作法是将关键词意向化地串联成一个小故事,脑洞越大、情节越离奇、越超现实,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
便利贴记忆法是提供一个现成的位置和场所,然后把关键词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驱动想象力让它们活动起来的方法。
如果想掌握以关键词为基础的更多记忆技巧,建议阅读东尼博赞的《超级记忆》,里面有更全面和详细的介绍。但对于阅读入门者来说,大岩俊之提供的方法不但足够而且上手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