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读书笔记模板汇总9篇。
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收集整理了一篇“美学读书笔记模板”,作者的作品读过之后会一直留在人的心里。 撰写读后感时要精准把握文章,做到客观公正,如何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化呢?感谢您的到来欢迎参阅本文!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1
按照本书的读书的笔记,分三章进行整理,即第一章为外向客体系统,第二章为内向主体系统,第三章为横向连带系统,所以对于读书笔记序言的写作是综合了《美学引论》中的两篇序言和第一章绪论的内容,这样可以便于以下三章能以清晰的条理出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其实每次当我开始对一本新书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首先学习这本书的提纲也就是“骨架”,因为了解的书的“骨架”,也就了解了这本书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之后就是热衷于对序言的学习,因为序言总是能表达出作者的写作初衷、构建著作的历史发生以及著作在当代学术界的创新之处。关于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XX年7月再版这本《美学引论》,是由杨恩寰先生主编的,其书写序言的任务自然由杨恩寰先生担任。因为本书是对1992年《美学引论》的修订版,所以本书出现了1992年9月和XX年4月两篇序言。在前篇序言的书写中,杨恩寰先生说明了《美学引论》这本书是美学在“当代语境”建设中自觉的产物,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即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杨恩寰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广泛存在的审美现象或审美实事。审美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审美现象是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现象其中包括审美现象的最深刻的基础,……作为历史现象的审美现象也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化自然说才能得到科学地解释和说明。……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为基础把认识论同价值论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揭示审美现象的历史根源和本质。”
一切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美学体系,针对谈美学体系的“科学”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甚至背离的现象,如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唯心主义为根基,对美学问题的阐述多数都是 “伪科学”的,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导致了黑格尔美学体系最终解体。对于本书构建的理论框架,我本人也认为是当代美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是一种最着实有效的理论体系,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它,即“以审美现象(经验的审美对象与对象的审美经验)为起点”,首先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和审美教育八个方面。之后进行纵横连带的研究,横向连带涉及审美文化的研究,纵向连带涉及审美起源的研究。可见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美学体系。所以,针对本书的读书笔记也主要从三个章节进行梳理,即客体系统,主体系统和连带系统。
在后一篇序言中,杨恩寰先生针对当今美学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在这里无需进行整理,然而我对其中的一个问题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审美领域层次划分的问题。这篇序言中指出“审美经验层次分解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超越畅神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三层次,……审美经验被划分并表述为观照性愉快、领悟性愉快、畅神性愉快三个层次或环节;审美对象被划分并表述为表象层、情致层、意味层三个层次;审美客体被划分并表述为感性形式层、形象图示层、意味潜在层三个层次”,这让我想起了李泽厚先生在谈艺术产品的历史积淀问题时也谈到了三个层次,即与原始积淀相对应的形式层、艺术积淀相对应的形象层和生活积淀相对性的意味层,在有人民出版社XX年5月出版的《艺术学》中杨恩寰、梅宝树两位先生认为艺术产品也有三个层次,即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在艺术欣赏的层次划分上两位先生认为应当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神志彻悟”,庄子也曾说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耳听之以气”,宗白华提出“直观感像层、活跃生命层、最高灵境层”,李泽厚对于艺术欣赏阶段提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也有学者提出“应目、会心、畅神”的提法等等,纵观这些“三个层次”可以发现第一个层次基本上都与感官、表象、感性、感相、耳目等提法分不开,可以推论出基本上是在说明对表象的感官观照的耳目之乐而已,这是一个比较低一级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基本上都与领悟、情致、意象、心等概念分不开,可以推论出这是一个基本上有情感触发心意领悟之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中间层次是超越耳目之乐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基本都与畅神、神志、意味、意蕴、彻悟、气等概念有关,可以推论出这最高一级是可以被称为哲学的层面,是关乎人的宇宙感、沧桑感、历史感、生命感的最高一级的人生哲学问题,是对人生、对宇宙、对生命、对历史大彻大悟的神志畅游之乐,如果主体心意机能上升到这一阶段就可以与天地同在与……,如果艺术作品上升到这个层面就可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不朽的传世珍品。当然对于审美(或艺术)对象(或产品)以及审美(或艺术)欣赏由于参与出发点不同、心意参与机能、审视的客体等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进行这样罗列式的比较,然而这样简单罗列式的比较只是针对三个层次的关系而言,基本上可以证明三个层级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问题。
在《绪论》中关于“美学的历史和现状”、“美学对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观点”和“美学理论框架的几种模式”这三个命题都是与美学史相关,对这些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将在做美学史相关专题的时候再进行梳理,这里并不做过多整理。这里只需记住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凡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所进行的研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偏差甚至背离。但在前三节中仍然有以下五个知识点需要记忆:一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是在西方实现的而不是在东方,“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察看以前的页数标记都属于序言部分,所以又有了第一页的标记这虽然属于美学史的知识但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知识点放在这里也是需要记忆的。二是美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历史阶段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美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为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人化自然说。三是“审美关系就是审美活动关系……美学应以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整合统一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2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一)
《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这是第一次读到这样一部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经典。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
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我有点喜欢国学。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
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一开始,我怀着好奇和无知读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人在自学时可能缺乏比较性和客观性,西方人在研究时可能缺乏科学精神和方法。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很长,西方宗教对权利没有限制,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具有被动回避的特点。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后来,在孔孟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后来庄子完全避世之后,屈原被权利流放,这似乎证明了中国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的精神解放,与一般人脱节。
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描写,特别是当禅宗被中国文人所消化,思想文化发展发生变化时,他开始意识到,经过庄、曲、玄、禅在儒家文化中的逐步融合,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是如此美好。历史进入明代,中国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个人情感的理性防御。
中国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是以礼乐传统为基础的。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都已经包含在传统的根源之中。因此,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人等关系,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焦点。作者依次论述了古代礼乐、孔孟人性、庄子无忧无虑、禅宗玄学追求,得出结论:
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道德,不是理性,而是人的理性与理性结合的心理。它是为审美的形而上学。
花了很久才读完,这确实是一本既要踏下心来,还要细细品味的书籍。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3
《华夏美学》是一本介绍中华艺术美学的文化读物,读后感受非常丰富、深刻、生动,通过讲述文化、宗教、哲学、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深入剖析了中华美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为读者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文化。
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详细介绍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于美的追求。大量的文化、历史、神话、传说、艺术等独具特色的素材,生动的形象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面貌,可谓是一部描写中华民族审美情感的文化史。
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华民族的艺术美学描述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力的提高,这与西方的的美学思想是有所不同的。本书要求读者不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更要深入理解中华美学的理论框架,并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走向卓越。
同时,本书将中华民族美学概念与现代审美创新进行了对比。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书对现代审美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本书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家的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具有参考价值。
总之,《华夏美学》是一本充满感性的文化读物,读后感受颇深。本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让我们深刻领悟了美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现代审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4
美在何处
----《美学散步》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美学这门学问可能令人难以理解,也很少被人所知。但是,每个人都肯定会有关于美的感受。
看到美丽的景色,听到悦耳的歌声,或闻到花香,这些都能让人感到美丽。而美学,就是一门研究美的感受,美的形式,人的审美意识的学问。
宗白华这样在书中这样分析,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的境界在于利益,伦理的境界在于爱,政治的境界在于权力,学习的境界在于真理,宗教的境界在于上帝。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上面的境界,层次分类让人看起来有递进的关系。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对美的认识,对美的感受可能只达到了前几个层次。很多人发现了一些美丽的东西。除了感觉,他们找不到背后的意义。
如我们看古希腊的雕塑,看中世纪的教堂,或者欣赏中国山水画,读唐诗宋词元曲,人们确确实实能够得到审美体验,能够感受到:“啊这是美的。”但并非所有人能够明白这种美来自何处,为何会认为这是美的。
对于美的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这样阐述。他说: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例如,你吃得很好,但是根据科学家的分析,你只有15厘米的满足感,也就是从舌尖到喉咙。
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比如听听动听的音乐、看美幻的灯光。美的第三层次是精神美和精神美,它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中找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其实,在我看来,美的高低并不存在。不同的认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对美的不同理解。虽然客观世界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美是人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受人是世界,而对美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奥利维尔和布朗布尔有这样的争论。荆棘认为美是人的意志不改变的东西,就像悬崖上的花一样,人找不到,却依然美丽。
奥利弗认为美来自内心。如果你能在心里产生共鸣,即使别人认为它很丑,但它在你心里还是很美的。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布卢布兰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改变;而奥利维尔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让人对美的认识有所不同。
美是来自于生活的,但是美又不完全是生活。正如摄像师与画家的区别。摄影师可以完整、真实地拍摄出真实的画面,但画家的画虽然来自生活,但并不完全相同。
也许画家会说,他所看到的是客观的记录,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可能或多或少地回避自己的感受。一幅画作,记录的不仅仅是所绘的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因此画是“流动”的。
如果我们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就会更清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韵”。如果我们以是人为例,那就是人们所说的“意境”。
王尔德是这么说的:“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但是至少说明了艺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是孤立的个体,可以想象成事一个硬币的两面。
川端康成写下了一次关于美的邂逅,也就是《花未眠》。他凌晨4点起床,发现海棠花不睡觉的照片,引发了他对美的思考。他还写道,“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繁二郎的画和常吉郎的茶碗里的颜色,其实是真正黄昏时天空的颜色。它们的颜色让川端康成想起了真正的黄昏,沉浸在其中。美的体验其实是对自然的向往。川端康成冬天来了没人来岚山,发现之前的美国没有感觉。
“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 正如梁衡在《冬日香山》一文中的体验一样。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因为人类来自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宗白华这样说:“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美是客观的存在,但是对于美却是能有不同体验的,有人能感受到,有人不能感受到。
花是美的,当凝视一朵花的时候,我们看的是花吗?不,我们看到的是在心中发现花朵的喜悦,看到蝴蝶在附近飞翔的喜悦。
我们认为自然是美的,或者说艺术作品是美的。原因是灵魂产生共鸣。美,就是用心灵体验自然,体验生活。晋人的美,也就美在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无所为而为”的态度;雕塑的美,在于人们对其产生的崇高,神圣的感受;音乐的美,在于它所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澜。
美在何处?读完《美学散步》,我可以说,美在生活中,也存在于还原生活真实的艺术品中。生活之美使我们亲近自然,艺术之美使我们体验艺术家的情感。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5
美学读后感范文
在上这门选修课之前,我一直以为美学就等同于美术。也曾想过上课的内容,起初以为上课时老师会拿几张富有艺术美的图片来让我们欣赏,然后慢慢地给我们分析它美在哪儿,教我们该如何欣赏,接下来老师就会教我们画画,当然期末作业也将会是画画,画画的成绩就是我们的期末成绩。
可一上课我才发现我错了,美学并不是美术 ,老师也不会叫我们画画,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会画画。美学它研究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而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因此,美学不等于美术。
那美学到底是什么呢?简单说来美学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怀着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虽然美学是才确立的一门独立科学,但我们对美的探索,追求,却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开始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算出了黄金分割率——这是和谐之美;而普洛丁也有对美的理解,他认为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在文艺复兴和
启蒙时期,达芬奇和莎士比亚也肯定了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博克则认为美事物的客观性质,能够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可见,人类对美的探索和追求并非现在一时的兴起,而是必然存在的。
既然如此多的人喜欢美,那美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呢?具体来说美的表现形态分为五种:崇高、优美、丑、悲剧性、戏剧性。当然,我们都喜欢美崇高和优美的形态。排斥它的丑、悲剧性和戏剧性。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美?并且是正面性的,而非负面性的,如丑陋、悲剧性和戏剧性。这就需要我们深思。大众认可的就一定是美的吗?如今流行的就一定是优美的吗?大师的审美观就一定是崇高的吗?我想这些的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吧。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管怎样,我认为我们大体的审美观应该保持一致并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追求怪、异、奇。关于所谓的人体艺术,我个人表示欣赏不来,所以不敢多做其它评价,我只知道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带着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的。相反,那些舍己为人,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另一个生命的的举动却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崇高,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祖国的接班人,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我们更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而
迷失自我。面对让我们目不暇接的新新事物,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择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让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日益壮大,走向辉煌。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6
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文章”,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
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
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三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
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到目前为止我仅仅读了第一章的前两节,虽然篇幅没有特别长,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使我对他有了一种敬佩,美学对我而言再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仅从这两小节来说,礼和文就够每一个人拿来品味很久。我想这品味的过程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足够多的文化内涵。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有许多的惊艳,许多的灿烂,也有许多的感动。我想,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就这两节的内容而言,我们要做一个有礼之人,懂得什么地点行何种之礼,同时更要有厚重的文化修养,做一个有文之人。这是我们的中国所特有的灿烂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去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进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美学史仅仅是从一方面介绍了我们的文化,但这总让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一生,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资本,都是我们的祖先穿越时空给我们的馈赠。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7
马马虎虎翻完《街道的美学》,最喜欢的节是第三,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尤其对"小空间的价值"和"留下记忆的空间"这两小节感兴趣。
"小空间"意味着什么?作者说:首先,它是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而我觉得,小空间是最富有故事性的地方。
电视剧情节。青春期的男生或女生,嘭地把房间门大力关上。父母一脸懵逼,敲门问道:赵日天,赵日天,你怎么了?赵日天将枕头蒙住脑袋,回应道:别烦我行不行,我想静静!于是,赵日天就在他(她)小小的房间一个人静静,直到肚子饿。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崔欧巴的正怀胎的老婆被冷血杀手杀害后,凶手没得到应有的惩罚,凶手还一脸不屑地嘲笑崔欧巴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崔欧巴黑化了,表面上他像往常一样生活,实际上他数年如一日地在谋划报复计划,他的房间墙上贴满了凶手的社会关系,出狱时间,性格习惯,等等,就等待他出狱之后,亲手将他弄了。
还有,全世界的鬼片,都少不了厕所这种小空间。厕所里的镜子,坑,都是会发生故事的物。对了,在厕所,不许回头看。
还有还有,小时候玩过过家家吗,女主人指着这张小凳子说,这里是厨房,我要在这里摘菜,指着那几个被铺平的尼龙袋说,那里是卧室,我们要在这里睡觉。小小的女主人十分有条理,凭空就把堆放杂物的空地,变成了玛丽苏豪宅。不像那些男孩子,整天就在外面放动感光波,舞六脉神剑,耍乾坤大挪移。一点都不懂"打江容易,守江难"的道理。
呵,小空间,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小空间就是这么常见,琐碎,不可缺。
相对而言的大空间,是那不能让人静静,不能保守自己秘密和不能称其为家的地方。大空间的存在也是有它的价值的。比如,建筑与建筑之间较大的间距,可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有足够的日照长度,比如,城中村楼挨着楼的状态被推到可以开发出更宽敞通透卫生的空间。
但是诚如芦原义信所言: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是半途的空虚地段······对居民说,是使他们形成不愿真正定居只是暂时寄居的观点的原因之一。
所以,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让烟火气息在这些小空间里流窜,小孩笑闹奔跑在这些小空间里的声音被屋里腿脚不便在阳台晒太阳的老人听到,邻里邻居端着碗在屋外吃饭同时逗逗别人家的小狗小猫,这是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在城市里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冷漠大空间城市里一十分具有人情味的事。因为人们对大空间的回忆是茫茫然的,往往是一种到此一游的感知。
哇,这个塔真高!哇。这个楼好酷!哇,这个村好有feel!然而,细节是缺失的。细节总是需要被多观察才能看到,然而因为所置身的空间太大,往往日后只记得当时的氛围气场,全没有日常琐碎亲切记忆。
加斯东·巴什拉《大地与休闲的梦想》提到"出生之家",其实我们很多人孩提时代都有自己的"游戏天地"时间和空间定格得刚刚好的,充满日常琐碎亲切记忆的"游戏天地"
放学后天黑前的那段时间——《你的名字》里说的黄昏,既不是夜晚也不是白天,世界的轮廓变得模糊,传说中可能会遇到非人之物的时候。被喊回家吃饭前恋恋不舍的那块小空间——《言叶之庭》里说的"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能留你在此"的此地。故事性极强,也极富感情的当下空间。我觉得,这样的空间才是充满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空间。
凯·林奇发表《城市意向》的四年之前,他和阿尔·卢卡肖克一起进行了关于对街道的儿时记忆的调查,根据测验卡片调查结果,了解到是铺装面、围墙和树木之类的东西,永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中。每个人都是场景控,也许,那些记忆中的情感,情感中的记忆,又岂是那些散落的客观事物可以言喻的呢。
敏感细腻的作家们最懂得感受和将其感受描述出。苏童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故事搬到香椿树街上演。苏童:说起香椿树街,基本上我脑子里是有地图,这个地图就是我从小生活的苏州那条老街。并不存在一条名叫香椿树街的街,但它确实自作家记忆里的西门外老街。奥野健男在《学的原风景》里也谈到了作家自己形成的空间的"原风景"——多年以后带着不可思议的留恋心情回想起时,小时候不理解的那些风景或形象的意义会逐渐得到理解。
《街道的美学》分上下两册,城墙、住宅、街道、空间、城市景观构成、格式塔心理学、"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等等,暂时没消化好。这篇,算作不正儿八经的读书报告。没有提纲,写到哪算哪。最后想说,也许不是人人都懂美,但人人都是场景控,小空间很重要,留下有记忆的空间很重要。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8
导语:《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在他的书中,他展示了一个美丽的生活和宇宙,充满了善良和思乡。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如果没有一种以天地为生命之本、悠闲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够澄明情怀、观照道的空旷清净情怀,就不可能找到这种生动祥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动得好,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心去欣赏外来事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搬到内心去,经过一些曲折,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特征和精神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审美行走阅读笔记手指放在键盘上,却不知从何说起。老实说,写读书笔记完全是因为单位分配的任务,这是令人反感的。但当决定落笔之时,不得不说,这样的被迫是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那就从我选的《美学散步》这部书说起吧。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美学知识的书籍。最早接触美学,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想增强个人的审美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生活在一个我们每天都熟悉和适应的环境中。我们已经习惯了周围的已切。
不管是居住条件、饮食***是生活环境,很少去体会是否有美的存在。总有一天,当我们走出这个环境,我们会去一个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的城市。我们可能会对那里产生许多的好奇心,或许会对那里的建筑,那里的饮食,那里的山川河流,产生各种美感。
另一方面,也许那里的人们来到我们居住的环境中,因为不同,他们也会有好奇心和许多美感。听起来似乎都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当我们拉开一定距离去欣赏熟悉的事物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美感。
远方是美景,我们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其实也是一幅独特的美景。这就要求我们去发现,去睁开眼睛去发现美的信息。除了与生俱来的美感之外,我们还需要积累一些审美知识。
通过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仔细想来,我最早接触美学方面的知识,是从听美学大师蒋勋老师的音频节目《美的沉思》开始。每天上班的路上都要坐公交车,吃完晚饭,睡觉前的空闲时间,这个节目就陪着我。从西方艺术文明的起源到欧洲文艺复兴,从中国古代美学、殷商陶器、雕塑到唐宋文学中的诗歌之美,这些时刻滋润着我的心。
蒋老师就像一位美的布道者,将我引入这片超越世俗的精神圣地。
美学行走、阅读和笔记美学一直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因为美通常依赖于历史、文学和艺术的存在,成为历史和文学的灵魂。长期以来,美学家们都是从历史或文艺的角度来谈论美学。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看似无关的事件,从历史中筛选出来,串联起来,形成了绵延千年、若隐若现的审美脉络。
这种把握和控制美学脉搏的能力,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疑对审美敏锐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事实上,另一位伟大的美学家朱光潜也根据历史经络阐述了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与文化的结合。从雅典学派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理解、欣赏和思考是不同的。
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美的感觉源于人的思维,没有人,美就不存在。不能说两位大师是对是错。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与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像是在漫无目的地行走。
走到**,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然而,在混乱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条不紊地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审美问题:
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再将其与朱光潜、蔡仪的唯物主义美学进行比较,发现宗白华与李泽厚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的美学研究者深究着本体论,认识论等钻研,于是,对于美学的研究越发艰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体系巨大而难得要领。但宗白华和李泽厚另辟蹊径,跳出去不再研究美的哲学和逻辑。他们认为,与其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艺中寻找美的逻辑,美的原理,不如探寻你的内心。
因为美的感受正是发源于你的心。罗丹的雕刻,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羲之的书法好,好在**,无非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和美的对象融合在了一起,借以一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向外发现自然,向内探寻自我,于是山水等外物空灵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产生。这种境界有一点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
因此,看《美学散步》《美的历程》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说罢关于美学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让我们看看这些美学作品的支撑。
比如《美学散步》,主要是依托着阴阳虚实等意境,依托着审美的心来阐述美。至于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着重于艺术家本身的境界思想来讲,而非立足于专业技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随心的书,他的逻辑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与万化冥合”的超然境界。
读这本书,不能用脑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万字的《西方美学史》则扎根于西方历史,探寻历史的美学,每一处论述都注重着逻辑,严格的剖析着各种美学哲学流派的发展,继承。如果说美学散步是随意绽放的空谷幽兰,那西方美学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叶茂的橡树。
与《西方美学史》类似,《美的历程》也是依托历史,只不过是依托华夏的历史。这本书对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学史》那样逻辑严密,一枝一叶一根一脉的**去向清清楚楚。《美的历程》对于中国历史中的美,采取了一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摸到了千年以来美的脉搏点,龙凤图腾,青铜饕餮,楚辞唐诗,魏晋风流等等等等。
将一个个极美的点从历史的烟海中挑出来,连成一脉。如果说朱光潜是大禹治水一般将九州山河开辟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泽厚就是传说寻龙点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岭,点出美学的龙脉。
至于蒋勋的《美的沉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与前面的几本论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着眼于书法,《人间词话》着眼于诗词。看似一本是书**著,一本是诗词鉴赏。
却又无时不刻让你感受到美的宣泄。蒋勋与王国维一样,曾经致力于对西方美学的研究,蒋勋承袭泰纳,王国维承袭叔本华,尼采。而后,他们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华夏大地的美,将眼光放回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来。
于是这两本书便有了依托,两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书法与诗词。不难看出,这两本书尽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还是中国的。譬如王国维,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古雅美,在严羽和王士祯的神韵说和兴趣说基础上提出了耳熟能详的境界说。
这才有了中国妇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实,不管如何来看,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美学家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又没能展现出美的全部。而当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人类已经认知的美。
逻辑的,内心的,严谨的,虚无的。
而通过《美学散步》《美的历程》,其实给我们带来的,是展现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将继续,那么人类就会不断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美。我们也许无法完全明晰从古至今的一切美。
但至少,通过阅读这一册又一册书,我们可以掌握一点美学的脉络。因而,将自己也作为美学的主人公,美的建设者,去参与创造这宏伟精妙而又千姿百态的美学史诗。
美学读书笔记模板 篇9
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晋人之美,美在神韵。
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心灵的美,它可以被扩展,形成一种平静无畏的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
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最生动、最美丽的时代,成就极高。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心灵也会限制视觉,但同时,经过洗涤和净化的心灵也会因为心情的改善而看到一个更加美丽和广阔的世界。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事物是否美,是人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事物的属性。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
因此,我们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美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体本身,而在于它给人的感觉。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宗白华说:“‘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水波中颤动,或者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在宗白华的眼中,生活里处处都呈现着美,
在看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宗白华“曾经坐在原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我前几天在此地斯蒂丹博物馆里徘徊了一天”,我不禁为宗白华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态度而惭愧,在这个钢筋水泥砌成的社会中,似乎已经很少有人有着这么宁静的心境了吧!
《美学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宝石,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辉,或论诗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乃至代表着整个宇宙之美的事物,“愿每个心灵丰沛的人都能读一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