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0篇)。
在平日里因一些偶然事件产生启发后,会收到写一篇心得体会的任务。写心得体会时要有自己的安排和布局。心得体会大全的编辑整理了以下可能与您有关的“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您的到来我们希望我们的网站能为您带来乐趣并收藏!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读书了,书里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它就像一个世界的宝库,给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它让我知道了教育的奇迹是多么的神圣,教育的奇迹是如何在教育中发生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心灵的启迪。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生活。
我在书中读到了教师的人生态度,一个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位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育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沟通,教师的情感体验应是对他的人生态度,教育应该是帮助他认识、引导他探索世界,培养他的智力,学会教他如何做人,培养他具有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应是一个教师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仅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也是情感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以情,情感是工作动力,情感就是力量。
教育爱的真谛在于始终不应停止。教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育,教师爱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这种爱是无形的,具有巨大的力量,它能激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验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爱护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体、学情、关心患病的学生,做到了“亲其师”,这种爱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思想、行为等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爱的体验,从而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教师爱学生就必须用真情赢得真诚,这是我从读书中得到最深的感受。
作为一位教师,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爱心、信任和帮助,决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观点、权利以及学生家长,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只有既要懂得教育好学生,又要懂得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生。我们要以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较强的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良好的环境、优秀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教学效果取向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这一次的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教师的师德素养的重大,在我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重师德修养,以良好的师德感召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2)
今天,我有幸读到《教育常识》这本书,觉得很幸运,从中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接触理论的东西本就不多,这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我对其中的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作深有感触。我的女儿今年上七年级了,每天面无表情去上学,和小学时天壤之别,小学每天开开心心去学校,一回家就兴高采烈的给我讲学校的`趣事。小学还没有升学的压力。可是,自从上了七年级,发现没有以前快乐了,而我也不觉得轻松了。每天回家就是作业多,学习累,而每次考试的分数也触动着我的敏感神经,考好,心情好,考不好,心情差,还急得到处报辅导班,我也不想这样,但是如果不督促她,不严厉的要求她,那升学的压力如何扛得住?
所以,我觉得学习真的是很劳苦的事,这其实就是一个修炼自身的过程。他们必须风雨兼程,每日奔赴课堂,那是他们的校园,也是他们的战场,他们未来能否在人世间立足,就看在这个战场上能够储备多少生命能量,收获多少信心和技能。他们需要投入时间,付出巨大精力,像农民一样踏实耕种,书本就是他们需要精耕细作的土地;像工人一样与机器为伴,各种作业、习题和试卷就是他们需要日夜操练的机器。在此过程中,他们必须忍受身体不适和心灵煎熬。学习过程中的身体之苦,莫过于中国古人的“头悬梁、锥刺股”,今天这一情形很少见,但艰苦程度并没有实质变化,只不过受苦形式改变了而已。除了克服身体的痛苦之外,还有绵绵不断的心灵煎熬。他们必须忍受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失败、挫折,没有人在学习中总是一往无前。还有,教师的批评、偏见、冷眼,家长的焦虑,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都构成了内心煎熬。
但是,学习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过程,对父母的责任,对教师的责任,更是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放弃学习,就是放弃对自我生命生长的责任。要热爱学习,不只是热爱那种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学习,还要热爱那些给我们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学习。只有体验到学习艰辛,习惯于把学习当成劳作,同时又善于“苦中作乐”的学生,才可能适应未来人生挑战!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3)
《给教师的建议》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4)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中有关教学媒体的一节,印象非常深刻。
教学媒体能使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从中懂得了教学媒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更好的驾驭。
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学生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板书和投影也是教学媒体中很重要的一环,通过板书和投影,把教学内容很清楚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体会。老师讲授的知识,刚开始会忘记,而好的板书可以让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有些稍难一点的知识,不容易的理解的知识,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5)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人文气氛。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6)
读了《教育的智慧与智慧》这本著作之一,让我感受颇深。
这本书里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深地挖掘,其中有许多观点令人印象深刻。wWw.xD63.COM
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而是一种教育思想。通过阅读,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深刻地感到了教育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教育的智慧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这本书是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教育理论著作之前,通过对一百多年来教育实践的发现和反思,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智慧,他将这些智慧传授给了我们如何去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智慧。他说:“教师的时间从来就是和教师的生活在一起的,教师应当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研究。”他还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第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身体力行、品德高尚、乐于学习、会学习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教师还应具备观察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掌握对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的能力。因而在教师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观察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其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既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活动,如体育教育、游戏课、讲座、听课、看报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又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这是读书的基础上,也是一笔财富。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我想,要想成为一位名师,必须要有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
一是学习不是盲目的,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
三是教师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就要有一种“敬业”的精神,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献身,教书育人。在平凡中要求学生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要努力去做好。
我想这也应该是我的教育理念之一吧,我要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学校争光。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7)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谈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谈到了一些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充满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一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可教代数的学生。在这世界上,许多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智力、体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起着不同于其他人的作用,这是人的智力水平所不及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精神。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浇灌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他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充满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一世界上有许多不可教代的孩子,也有一些是天才,有些是丑陋,我们不要把他们当成宠物来看,要把他们当成是不科学的孩子,用自己的眼光来看。”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那种爱每一个学生的精神,要把他的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憾,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一切发自内心。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智力、体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成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8)
这段文字是我第一次阅读《教育新理念》这本书,这是一个教育专家的教育理想,是他对教育教学的一种理论与思想的阐述,是他对教育理解,教育实践的一种思考与反思。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被这本书感染,因为它不仅使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我在读这本书中所学到的知识。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从教师们教育观念上,我对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在这本书之中,我也了解到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学习,不断的改善自己。教师的理念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想的困难和问题,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学习,需要改善。比如说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新教师们在理念上的问题。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9)
《教育漫话》这本书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人,每天面对的是小学xx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甚至有些不同,每天都需要老师的关注。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天都有自己需要关注、学习的事,每天都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缺点,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完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且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只要老师不在教室里,或者家里有事,老师就会很关心自己的学生,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老师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思想意识的变化发生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耐心,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他们身边的一个榜样。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有一些老师总认为我们教学过多了,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而他们却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我们不应该以考试成绩的好坏来判断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应该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对待老师。而是要学习如何对待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对学生有耐心,有耐心,那么,我们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个案例都能使我感染和启迪,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正正是教育的真谛。书中提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上的交流,也应当是学生的人格上的交流。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要以尊重和理解学生为前提。我们的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应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尊重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和学习上有意见、有求知欲的学生多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查找自身学习上的缺陷和不足,不断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以宽广的胸怀去看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关心每位学生,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才能看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才能像父母一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一名无所不知的好老师。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的教育学生,才会热爱学生自己的学科,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我们教育者要有爱心,做学生良师益友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教育的对象有的只是一个或几个儿童,因此,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我们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才。
我们要学会“教育”,学会“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思维方式。“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一种专业,需要学习,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我们要学会“教育”,学会“学习”。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更要坚定地走“以学生发展为本”之路,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做到爱职业、爱岗位、爱学习、爱生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著作读书心得体会(篇10)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浏览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
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xx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后感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秘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读后感——《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
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加入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
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读后感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
不过,在一向来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突然有几个小女子斗胆出来发表自己对艰涩枯燥的学术论著的见解,实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女性的“煲汤艺术”绝对强于男性:没有文化的村妇无事时会家长里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个人能从眼前这个人拉扯到他(她)的四亲六眷;有点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能把男性学者创造的理论研究作为“盐”,再加入“花椒”、“葱”、“姜”、“味精”,给你做出一锅“百味汤”。但谁敢肯定,女性的话语就逊色于男性的理性思考?这不,《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也有“家长里短式”的语言,作者讲教育问题犹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道理简单明了,意义却十分深刻,因其深入浅出,不也给学术界增添了一抹鲜活亮丽的绿色?
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